第二十一章 麦香里的盼头

    入夏的日头毒得狠,京郊的麦子却黄得晃眼,风一卷,满世界都是热烘烘的麦香。朱祁镇揣着两个杂粮馒头,天刚亮就催着王振往城外跑——前几日听京营指挥使念叨,乡下春耕缺人手,好些兵卒轮休回村插秧,他心里就一直记挂着这茬。

    刚到田边,就见水田里全是弯腰的人影。穿短打的百姓把秧苗往泥里一插,整整齐齐排着队;最前头那个穿旧棉甲的,正是京营的张百户,裤腿卷到膝盖,腿上沾着黑泥,插秧的动作比旁边老农还利索。

    “张百户!”朱祁镇喊着就往田埂上冲,鞋底子蹭着草屑,差点滑进泥水里。王振在后面急得直喊:“陛下慢些!田埂滑,仔细摔着!”

    张百户听见动静,直起腰回头,瞧见是他,忙往田埂边挪,脚底踩得泥“咕叽”响:“陛下怎么来了?这日头毒得烤人,您该在宫里歇着。”

    朱祁镇蹲在田埂上,瞅着水里自己的影子,又瞅张百户腿上的泥:“我来看看你们插秧。这秧苗插下去,秋天真能收粮食、蒸馒头?”

    旁边老农凑过来,手里还攥着把秧苗,笑着回话:“回陛下的话,这早稻插下去,秋分就能割!磨成米熬粥,掺着面蒸馒头,顶顶养人!张百户帮着插了三天了,我家二小子在京营当差,他说替小子尽孝,把我老婆子那两亩地全插完了。”

    朱祁镇眼睛亮得像落了星,伸手想去摸水里的秧苗,手指刚碰到凉水,又猛地缩回来——水带着泥腥气,凉丝丝的,和宫里的井水全然不同。“我也想试试,”他忽然撸起袖子,露出细白的胳膊,“我也帮着插几棵,秋天就能多蒸个馒头。”

    张百户和老农都慌了,忙劝:“陛下金贵身子,哪能沾泥?这活儿糙,硌手!”

    “不糙。”朱祁镇说着就脱了鞋,袜子往田埂上一扔,光脚往浅水里踩——泥裹着脚,软乎乎的,还有点痒。他从老农手里接了把秧苗,学着张百户的样子往泥里插,结果刚插下去,秧苗就歪了,顺着水漂起来。

    周围百姓都笑了,朱祁镇也不恼,红着脸问张百户:“怎么回事?我插的怎么站不住?”

    张百户忍着笑,走到他身边手把手教:“陛下得把秧苗根往泥里按实些,露三分之一在外面,风刮不着,水冲不歪,才能长好。”

    朱祁镇跟着学,手指插进泥里,指甲缝都嵌满了土。插第三棵时,秧苗总算立住了,他高兴得喊:“你看!站住了!这棵秋天能结好多稻子!”

    就这么插了小半个时辰,朱祁镇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进水里溅起小水花。手里的秧苗插完了,他才往田埂上爬,脚底板沾着泥,走一步留个泥印。王振递过布巾,他胡乱擦了擦脸,抓起田埂上的杂粮馒头,咬了一大口。

    “比宫里的馒头香。”他含混着说,“这馒头是用去年的新麦做的吧?带着太阳的味儿。”

    老农笑着点头:“可不是!去年收的麦,磨成面掺了点粟米,蒸出来的馒头瓷实,抗饿。陛下要是不嫌弃,中午去我家吃,让老婆子蒸一锅新馒头,再熬锅稻米粥。”

    朱祁镇刚要应,就见远处跑来个小太监,跑得气喘吁吁:“陛下!太皇太后让您回宫,说宣府那边送来了新收的豌豆,让您尝尝鲜!”

    他只好作罢,临走前又跑到自己插的秧苗旁,蹲下来看了看——歪歪扭扭的几棵,却立得稳稳的。“张百户,”他叮嘱,“秋天割稻子的时候,你得喊我来,我要看看我插的秧,能蒸几个馒头。”

    张百户躬身应着:“臣记着!定让陛下看着这些秧苗长成稻子,蒸出热馒头!”

    往宫里走的路上,朱祁镇坐在马车上,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杂粮馒头,指甲缝里的泥没洗干净,黑乎乎的。他忽然掀开车帘,往田埂的方向看——百姓和兵卒还在插秧,日头把他们的影子拉得短短的,水田里的秧苗一排一排,像守着田地的小竹兵。

    “王振,”他忽然开口,“我以前不知道,蒸个馒头这么难——得先插秧,再等稻子熟,磨成面才能蒸出来。那些百姓一年到头在地里忙,就是为了一口热馒头。”

    王振递过水壶让他润嗓子:“陛下现在晓得了,就比啥都强。您今天插的那几棵秧,秋天结了稻子,蒸出的馒头定是最香的。”

    回到宫里,太皇太后正坐在暖阁里,面前摆着个竹筐,里面装着青绿色的豌豆,圆滚滚的透着新鲜。“刚从宣府送来的,百姓自己种的,说让你尝尝嫩豌豆的味儿。”太皇太后拿起一颗递给他,“听说你去田里插秧了?手上的泥还没洗干净呢。”

    朱祁镇接过豌豆放进嘴里嚼,清甜的味儿在舌尖散开。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笑了:“娘,这豌豆要是掺在面里蒸馒头,肯定好吃。还有我在田里插的秧,秋天收了稻子磨成面,蒸个大馒头给您尝尝。”

    太皇太后摸了摸他的头,眼里带着笑:“好,娘等着。等着吃陛下亲手插的秧蒸出来的馒头。”

    那天下午,朱祁镇让小厨房把宣府送来的豌豆煮了,掺在面里蒸馒头。馒头蒸好时,青绿色的豌豆嵌在白面里,看着就喜人。他挑了个最大的,用布包好,让小太监送到京郊的田埂上,给张百户和老农送去。

    “告诉他们,”他特意叮嘱,“这馒头里有宣府的豌豆,有我惦记着他们插秧的心意。等秋天稻子熟了,我再去田埂上,和他们一起收稻子,蒸新馒头。”

    小太监应着去了。朱祁镇走到窗边,望着城外的方向——日头渐渐西斜,田埂上的人该收工了吧?他们揣着热馒头坐在田埂上吃,会不会想起上午那个插歪了秧苗的小陛下?

    他忽然觉得,那些田埂上的新泥,比宫里的金砖还金贵。因为泥里种着秧苗,秧苗长成稻子,稻子磨成面,面蒸成馒头,馒头里裹着百姓的日子,裹着兵卒的念想,也裹着他这个小陛下,一点点懂了“日子要踏踏实实过”的道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1436不错,请把《大明1436》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1436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