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无声的证明

    接下来几天,林窈像一颗沉默的螺丝钉,牢牢钉在项目组里。

    她每天总是最早到办公室的几个之一,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工位上,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资料和她的笔记本。

    她没有找人讨论或提出各种想法,大多数时候,她只是在看,在听,在记录。

    她的沉稳低调,起初让一些准备看她“有何背景”或“多大能耐”的资深同事略感意外,但很快,这种踏实作风就赢得了初步的好感。

    至少,这不是个浮躁的年轻人。

    这天下午,项目组召开内部讨论会,聚焦其中一个子项目的产业布局合理性。

    负责该部分初步规划的是一位来自经济研究院的邓高工,他正对着投影屏幕,侃侃而谈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基于以上数据模型推演,我们认为,将A类产业作为核心优先发展,投入产出比是最优的……”邓高工语气自信。

    大部分与会者或点头,或沉思,似乎认同这个主流观点。

    林窈坐在靠后的位置,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图表,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

    她翻动着自己面前那份做了密密麻麻标注的相同报告副本,指尖在其中几项关联数据上轻轻点了点。

    轮到自由讨论环节,孙秘书长环视一圈:“大家对这个方向有什么看法或补充?”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林窈抬起头,声音不大,但清晰地开口:“邓高工的分析非常系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有个小问题想请教一下,也请大家帮我看看我的理解对不对。”

    她语气谦逊,用的是“请教”和“请大家看看”,瞬间将可能存在的对立感化解于无形。

    邓高工推了推眼镜,看向这个一直很安静的年轻女同事:“林工请讲。”

    林窈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指向屏幕上的一组支撑数据:“关于A类产业的本地配套率,报告里引用的这个35%的数据,是基于三年前的行业普查.................我在想,如果我们把这个动态变化因素考虑进去,再结合最新的上下游企业关联度分析,A类产业的本地协同效应和风险抵御能力,会不会需要重新评估一下?”

    她语速平稳,没有使用任何高深术语,只是陈述了她发现的客观数据变化,并提出了一个基于事实的、开放性的问题。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几位负责相关领域的同事开始低头快速翻阅自己手头的资料,有人小声嘀咕:“好像是有这个趋势……”

    邓高工脸上的自信凝固了一下,他显然没有追踪到如此细致和动态的数据。

    他扶了扶眼镜,仔细看着林窈指出的地方,沉吟道:“这个……林工观察得很细致。这方面的数据更新,我们确实有所滞后。如果这个趋势成立,那确实需要纳入考量。”

    孙秘书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看向林窈,语气带着赞赏:“小林,你这个发现很重要。数据工作就是要这样,不仅要看静态报告,更要追踪动态变化。会后你把刚才提到的那些支撑数据来源和简要分析,整理一份给邓工和我们组参考。”

    “好的,秘书长。”林窈点头应下,态度依旧平静,没有因得到肯定而流露出丝毫得意。

    散会后,几位同事围到林窈工位旁。

    “林工,可以啊!不声不响挖得这么细!”来自统计局的赵处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刚才说的那个企业关联度分析,用的哪个数据库?我们也参考一下。”

    林窈微笑着,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使用的几个公开和内部数据平台的检索方法和交叉验证思路,语气真诚:“我也是刚开始摸索,可能方法还不成熟,正好请赵处您这样的专家把把关。”

    她这种乐于分享、不藏私的态度,很快拉近了与同事的距离。

    晚上回到家,周砚深破天荒地比她回来得早,正坐在客厅看书。听到开门声,他抬起头。

    “今天回来挺早。”林窈一边换鞋一边说。

    “嗯,后面有个接待,提前回来换身衣服。”周砚深放下书,目光落在她脸上,看似随意地问,“在项目组感觉怎么样?”

    林窈走到他身边坐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语气轻松:“还行,正在慢慢理顺。”

    周砚深看着她略显疲惫但眼神清亮的样子,伸手替她按了按肩膀,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下午孙秘书长给我送材料,顺口夸了你一句,说新来的小林同志心细,基本功扎实。”

    林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孙秘书长太客气了。我就是做了点基础工作。”

    周砚深手下力道适中,声音低沉:“基础工作能做到让人眼前一亮,就不简单。”他没有再多说,但眼底的赞许和骄傲,清晰可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咸鱼的她,被大领导盯上后不错,请把《咸鱼的她,被大领导盯上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咸鱼的她,被大领导盯上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