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各项事宜在两家人的默契分工下迅速捋顺,仿佛一切都踏上了顺畅运行的轨道。
这股顺遂似乎也蔓延到了林窈的工作中,然而,她迎来的并非简单的顺利,而是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突破性的进展——只是这进展,最初是以“冲突”的形式出现的。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数据挖掘和模型调试后,林窈盯着屏幕上最终跑出的结果,微微蹙起了眉。
数据清晰地显示,在某个特定的产业结构区间内,“数据壁垒”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非如经典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呈线性递减,而是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反常的“平台期”,甚至略有回升。
这与既有理论和他们之前的假设都相悖。
是哪里出错了?
林窈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深刻的自我怀疑和严格的自我审查。
她没有立刻声张,而是深吸一口气,如同她当年在事务所复核关键审计证据时一样,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从头梳理。
她重新扎进数据海洋,首先审视数据质量: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样本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存在系统性偏差?她反复核对原始数据与清洗日志,确认每一个数据点的录入和处理都准确无误。
接着,她聚焦模型设定:计量模型选择是否恰当?是否遗漏了关键的解释变量或控制变量?是否存在因为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她尝试引入了几个可能相关的潜在变量,调整了模型形式,但那个反常的“平台期”依然顽固地存在。
最后,她进行了多轮稳健性检验:更换关键变量的度量方式,使用不同的模型进行估计,将样本拆分成不同的时间区间分别回归……一系列操作下来,那个“平台期”的身影虽然幅度略有变化,但始终没有消失。
结论异常稳健,但这稳健的结论,却指向了理论与现实的裂痕。
林窈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她迅速整理好所有的数据过程、模型代码和稳健性检验结果,拿着平板电脑走到了组长老秦的工位旁。
“秦老师,”她的声音尽量保持平稳,但眼底闪烁的光芒泄露了她的激动与谨慎,“我这边遇到了一个情况,可能需要您把关。”
老秦从厚厚的文献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嗯?怎么了小林?”
林窈将平板递过去,指着上面的图表和结果,条理清晰却又难掩急切地汇报:“关于数据壁垒与创新效率的关系,我在细分产业结构后,发现了一个与既有理论不太一致的地方。
您看这里,在这个区间,理论预测影响应该持续减弱,但实际数据却显示出了一个短暂的平台期,甚至微升。
我已经初步做了数据质量核查、模型敏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排除了几种常见的误差可能,但结果……依然如此。”
老秦的眉头立刻锁紧了,表情变得无比严肃。
他没有立刻评价结果,而是直接追问:“数据清洗过程复核了?所有异常值都处理妥当了?模型设定的几个关键假设,尤其是关于残差项的,都严格检验过了?”
“都检查过了,秦老师。”林窈肯定地回答,并将自己详细的核查步骤和结果一一指给他看。
老秦接过电脑,一言不发,目光锐利地扫过屏幕上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图表、每一个统计量。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不时放大某个细节,沉吟片刻。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他偶尔敲击屏幕和林窈略显紧张的呼吸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终于,老秦猛地抬起头,厚厚的镜片后,那双原本严肃的眼睛里迸发出一种近乎灼热的光芒,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连声音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好!好!小林,你这个发现……可能真的抓到东西了!”
他激动地用手点着屏幕:“如果排除了所有技术性错误的可能,那么这个‘异常’,就不是错误,而是宝藏!这说明现有的理论框架在这里可能存在局限性,我们的数据捕捉到了理论尚未覆盖的新机制,或者揭示了某个关键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
这正是我们实证研究的价值所在——不是简单地验证理论,而是去发现、去修正、甚至去挑战理论!”
他猛地站起身,拿着林窈的电脑,语气急促而兴奋:“走!立刻跟我去向刘所长汇报!这是个紧急情况,也是重大进展!我们需要所里的支持,可能需要组织更深入的研讨,甚至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
看着平日里古板严谨的老秦如此激动失态,林窈先是一愣,随即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探索的兴奋感涌上心头。
她立刻点头,跟上老秦的步伐,心中充满了对未知领域进行开拓的期待与决心。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发现,更可能是一扇通往新知识的大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