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赵玥受职保独立

    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二,宣城府衙的正厅内,红绸缠绕的廊柱与悬挂的 “奉旨授职” 匾额,将整个空间烘托得庄重而喜庆。赵玥身着崭新的银色铠甲,肩甲上雕刻的云纹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她双手捧着宋高宗亲赐的 “江南防御使” 印玺,指尖轻轻摩挲着印面的篆字,目光却透过敞开的厅门,落在府衙外操练的士兵身上 —— 那里,李山正率领三百骑兵演练冲锋阵型,马蹄踏地的轰鸣与士兵的呐喊声,如同一股坚韧的力量,顺着寒风传入厅内。

    “赵防御使,” 钦差李嵩站在一旁,笑容温和却带着几分试探,“陛下授予此职,足见对您的信任。日后宣城军政要务,还望您多与监军张大人商议,若有重大决策,及时奏报临安,莫要辜负陛下厚望。”

    赵玥缓缓转身,将印玺交给身旁的侍从妥善收好,语气恭敬却不失坚定:“李大人放心,臣自当遵守朝廷规制,军政要务定会如实禀报。只是宣城地处抗金前线,金军动向瞬息万变,若事事皆等朝廷批复,恐会错失战机。臣恳请大人回禀陛下,允许宣城军队在应对金军突袭时,拥有临时调度权,待战事结束后,再补奏详情。”

    这番话看似是 “请求”,实则是明确划清界限 —— 接受 “江南防御使” 的官职,是对朝廷权威的认可,也是为了获取抗金所需的粮草与名义支持;但拒绝 “事事奏报”,坚持 “临时调度权”,则是为了守住军队的独立性,避免被临安的战和之争牵绊,失去战场主动权。

    李嵩心中一凛,他没想到赵玥会如此直接地提出 “自主权” 的诉求。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厅内站立的张九成、李山等官员 —— 他们虽沉默不语,却个个眼神坚定地望着赵玥,显然是早已达成共识。“此事关乎朝廷规制,本官无法擅自应允,” 李嵩谨慎地回应,“但会将您的诉求如实禀报陛下,相信陛下会权衡前线实情,给出合理答复。”

    赵玥微微颔首,没有再继续追问。她清楚,朝廷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地方军队的控制权,这场 “保独立” 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三日后,监军张谦正式入驻宣城。这位秦桧门生身着青色官袍,随身携带的文书袋里,装着密密麻麻的 “军政监察条例”—— 从士兵训练时长到粮草消耗明细,甚至连将领的会客记录都需每日报备。他刚到府衙,便拿出条例,对赵玥说道:“赵防御使,按朝廷规矩,今后宣城军队的训练计划、粮草收支、兵力调动,需每日记录在案,由下官审核后上报临安。若您需调动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兵力,需提前七日提交奏疏,经朝廷批复后才可执行。”

    赵玥接过条例,快速浏览后,将其放在案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张大人,朝廷的监察制度,臣自当遵守。只是宣城地处抗金前线,金军探子时常出没,若训练计划与兵力部署每日上报,恐会泄露军情,给金军可乘之机。臣建议,训练记录改为每周汇总报备,重点标注成果而非细节;至于联盟兵力调动,若遇金军突袭,七日奏报时间过长,臣恳请改为‘先调度后补奏’,还望张大人通融。”

    张谦脸色微沉,他没想到赵玥刚一开始便对 “监察条例” 提出修改,这显然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赵防御使,朝廷的制度不可随意更改,” 他语气强硬,“若因信息滞后导致军情泄露,责任在地方;若擅自调动兵力,便是违逆朝廷,下官有权弹劾!”

    “张大人此言差矣,” 张九成适时上前,递上一份厚厚的卷宗,“这是前番金军夜袭宣城时的军情记录,当时我们从发现金军动向到出兵防御,仅用了一个时辰。若按七日奏报制度,恐怕城破之后,朝廷的批复还未送到。如今宣城周边仍有金军探子活动,若因刻板遵守制度而延误战机,这个责任,恐怕不是你我能承担的。”

    张谦翻开卷宗,只见里面详细记录着金军夜袭的时间、路线、宋军的应对过程,甚至附有被俘金军探子的供词,证据确凿,让他无法反驳。他沉默片刻,最终松了口:“训练记录可改为每周报备,但兵力调动必须提前三日奏报,若遇紧急情况,可先调动宣城本地兵力,联盟兵力仍需等待批复。”

    这是双方的第一次妥协 —— 赵玥守住了 “训练信息保密” 与 “本地兵力临时调度权”,而张谦则保留了对 “联盟兵力” 的控制权,看似各退一步,实则赵玥已占据主动:宣城本地兵力是抗金的核心力量,拥有临时调度权,便意味着在应对突发战事时,她仍能自主决策。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玥与张谦围绕 “军队独立性” 的博弈,在日常军政事务中不断展开。张谦多次提出 “由朝廷派遣将领接管水师”“将宣城粮草纳入朝廷统一调配”,均被赵玥以 “水师士兵多为本地渔民,仅听从熟悉水性的将领指挥”“宣城粮草需优先保障守城士兵,若纳入统一调配,恐难及时供应” 为由拒绝。

    为了进一步巩固军队的独立性,赵玥开始着手两项关键举措:一是强化士兵的 “乡土认同”,二是建立独立的粮草补给体系。

    在士兵训练之余,她时常亲自讲述金军入侵时,宣城百姓遭受的苦难 —— 被烧毁的房屋、被抢走的粮食、被杀害的亲人,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士兵们深刻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朝廷的疆土,更是自己的家园与亲人。她还规定,士兵的家属可优先获得城内的耕地与工坊岗位,若士兵战死,其家属可获得三年的粮草补贴。这些举措,让士兵们对 “宣城军队” 的归属感远超对 “朝廷军队” 的认同,也让张谦试图安插朝廷将领的计划屡屡落空。

    在粮草补给方面,赵玥与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达成协议:宣城以 “传授抗金战术”“提供战船修缮技术” 作为交换,从湖州、常州等地获取铁矿与粮食;同时,她在宣城周边推广 “军屯制度”,组织士兵在闲置土地上耕种,不仅解决了部分粮草需求,还让士兵们在农闲时参与耕种,进一步强化了 “守土即守家” 的意识。当张谦提出 “将军屯粮草纳入朝廷调配” 时,赵玥直接拿出士兵与农民的联名信 —— 信中写道,若军屯粮草被调走,士兵与农民将无粮过冬,恐引发民变,让张谦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宣和五年正月,金军探子得知宣城 “换帅” 且有朝廷监军入驻的消息后,认为宋军内部必然出现矛盾,便派遣五千骑兵,突袭宣城周边的宁国县,试图夺取县城内的粮仓。

    消息传到宣城时,张谦正在审核上周的训练记录,他看到急报后,立刻说道:“此事重大,需立刻奏报朝廷,等待批复后再调动兵力!”

    赵玥却深知,宁国县距离宣城仅五十里,金军骑兵一日便可抵达,若等待朝廷批复,县城早已失守。她当即下令:“李山率领三百骑兵,即刻驰援宁国县,从侧翼袭击金军;周平率领两百步兵,携带火箭,绕至金军后方,烧毁其粮草;我亲自率领一百水师,从青弋江顺流而下,截断金军退路!”

    “赵防御使,你这是擅自调动兵力,违反朝廷制度!” 张谦上前阻拦,语气激动,“若朝廷追责,你我都难辞其咎!”

    “张大人,” 赵玥目光锐利地看着他,“如今金军兵临城下,若因等待批复而丢失宁国县,导致百姓遭殃,这个责任,你承担得起吗?” 她不等张谦回应,便转身走出府衙,翻身上马,朝着水师码头疾驰而去。

    张谦看着赵玥的背影,气得浑身发抖,却也无可奈何 —— 他虽为监军,却无实际兵权,无法阻止赵玥出兵。他只能匆匆写下奏疏,派人快马送往临安,弹劾赵玥 “擅自调兵,违逆朝廷”。

    然而,奏疏还未送到临安,宁国县的捷报便已传回宣城 —— 李山率领的骑兵从侧翼突袭,打乱金军阵型;周平的步兵烧毁金军粮草,断其补给;赵玥的水师则截断金军退路,将五千金军骑兵困在宁国县外的山谷中,最终歼敌三千,俘虏两千,缴获战马两千匹,彻底击退了金军的突袭。

    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看着捷报,又看了看张谦弹劾赵玥的奏疏,陷入了沉思。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趁机进言:“陛下,赵玥虽未提前奏报,却迅速击退金军,保住宁国县,可见其战场决断能力。若事事皆等朝廷批复,恐难应对前线突发战事,还望陛下认可其临时调度权,以利抗金大业。”

    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虽仍有异议,却因赵玥 “有功无过”,无法再提出打压之策。最终,宋高宗下旨:“江南防御使赵玥,临机决断,击退金军,保境安民,功不可没。特允宣城军队在应对金军突袭时,拥有临时调度权,战事结束后三日内补奏即可;江南抗金联盟兵力调动,可提前一日奏报,朝廷优先批复。”

    这道圣旨,标志着赵玥正式获得了朝廷对 “军队独立性” 的认可。当圣旨传到宣城时,府衙外的广场上,士兵与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高喊 “赵防御使万岁”“抗金必胜” 的口号。张谦站在人群中,看着被百姓簇拥的赵玥,心中终于明白,他无法撼动这支军队的独立性 —— 因为这支军队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宣城的土地上,扎在百姓的心中。

    赵玥站在高台上,望着欢呼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获得 “临时调度权” 只是第一步,未来,她还需要继续巩固军队的独立性,整合江南抗金联盟的力量,为抵御金军的更大规模入侵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赵玥利用朝廷认可的 “独立性”,进一步强化宣城的防务:

    军队建设方面:她在宣城设立 “军校”,选拔优秀士兵进行系统训练,教授战术、谋略与水战技巧,培养忠于自己的中下级将领;同时,她对军队进行整编,将水师扩充至五百人,战船增加到三十艘,骑兵扩充至八百人,步兵保持两千人,形成 “水陆协同” 的作战体系,战斗力大幅提升。

    联盟整合方面:她召集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将领,在宣城举行军事会议,制定 “联防协议”—— 若某州府遭金军袭击,其他州府需在三日内出兵支援;同时,她统一联盟的武器制式与训练标准,定期组织联合军演,提升联盟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民生保障方面:她继续推广 “军屯制度”,将开垦的荒地分配给士兵与流民,鼓励百姓种植高产作物;同时,她在宣城设立 “工坊局”,统一管理铁匠铺、织布坊等,既保证军队的武器与铠甲供应,又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巩固军民关系。

    期间,张谦虽仍试图通过 “监察权” 干预军政事务,却屡屡碰壁 —— 他提出 “审核军校教材”,被赵玥以 “教材涉及战术机密,需保密” 为由拒绝;他要求 “清查军屯粮草”,却发现军屯粮草账目清晰,且优先保障士兵与百姓,无任何漏洞可寻;他想安插亲信进入军队,却因士兵们 “只认赵防御使任命的将领” 而无法实现。最终,张谦只能放弃干预,转而专注于 “日常报备” 事务,成为了一个 “名义上的监军”。

    宣和五年五月,金军元帅完颜宗弼率领三万大军,再次南侵,目标直指宣城 —— 他试图通过击败赵玥,打破江南抗金的屏障,为后续进攻临安铺平道路。

    消息传到宣城时,赵玥正在水师码头视察新造的战船。她立刻召集将领们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金军此次来势汹汹,必然会先攻打宁国县,夺取粮草。李山,你率领五百骑兵,驻守宁国县,利用县城的防御工事,拖延金军进攻速度;周平,你率领一千步兵,在宁国县与宣城之间的‘落马坡’设伏,利用地形优势,阻击金军;我率领水师与剩余骑兵、步兵,从青弋江顺流而下,绕至金军后方,截断其粮草补给与退路,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将领们齐声领命,立刻分头行动。张谦站在一旁,看着赵玥有条不紊地部署兵力,没有再提出 “奏报朝廷” 的要求 —— 他知道,此刻提出,只会延误战机,也不会得到朝廷的支持。

    不出赵玥所料,完颜宗弼率领的金军果然先攻打宁国县。李山率领的骑兵依托县城的城墙与护城河,顽强抵抗,多次击退金军的进攻。金军猛攻三日,未能攻破宁国县,反而损失了数千兵力,士气大跌。

    第四日,完颜宗弼下令绕过宁国县,直取宣城。当金军行至落马坡时,周平率领的步兵突然发起进攻,滚石、箭雨与火箭齐发,金军阵脚大乱。完颜宗弼见状,立刻下令组织反击,想要突破落马坡。就在这时,赵玥率领的水师与骑兵、步兵赶到,从金军后方发起突袭 —— 水师战船沿着青弋江支流,用投石机砸毁金军的粮草车;骑兵则冲锋陷阵,斩杀金军将领;步兵则与周平的部队汇合,形成合围之势。

    金军腹背受敌,粮草被烧,军心涣散,很快便溃不成军。完颜宗弼率领残兵拼死突围,最终只带着不到一万大军逃回金国。此次战役,宋军共歼敌两万,缴获战马一万匹、武器无数,彻底粉碎了金军南侵的企图,也让江南抗金联盟的声威传遍大宋。

    捷报传到临安,宋高宗大喜,下旨加封赵玥为 “江南都统制”,赋予其 “节制江南东路所有抗金军队” 的实权,不再派遣监军。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见状,也只能沉默不语 —— 赵玥用一场大胜,彻底巩固了军队的独立性,也让朝廷不得不承认她在江南抗金中的核心地位。

    当加封的圣旨传到宣城时,赵玥正在城楼上视察战场遗迹。她望着远处的青弋江,心中清楚,这场胜利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 “军队独立性” 的最好证明。她知道,未来的抗金之路依旧漫长,但只要她能守住这支军队的独立性,守住江南抗金联盟的团结,守住百姓的支持,终有一天,她能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实现 “还我河山” 的夙愿。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宣城的城墙上,将赵玥的身影拉得很长。她握紧腰间的长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 这支属于宣城、属于江南百姓的军队,将永远是抗金的中坚力量,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凤凰展翅不错,请把《凤凰展翅》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凤凰展翅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