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五年六月初五,宣城府衙的庆功宴已至高潮。厅内灯火通明,明黄绸缎缠绕的廊柱上悬挂着 “抗金有功” 的鎏金匾额,长桌上的青瓷碗碟盛满了宣城特产的腊味、笋干与清蒸鱼,临安御酒的醇香与百姓自酿米酒的清甜在空气中交织。钦差李嵩端坐在主位,手中玉杯不断与两侧官员碰盏,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 他在等,等庆功宴的喧嚣盖过驿馆的动静,等亲信按计划将那杯 “毒酒” 送到赵玥面前。
赵玥身着银甲,端坐在李嵩左侧,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厅内众人。张九成坐在她身侧,正与李嵩的亲信推杯换盏,左手却悄悄按在腰间的短刀上;李山则站在厅门旁,看似在指挥士兵维持秩序,实则牢牢盯着每一个进出宴会厅的人;暗卫 “墨” 更是隐在阴影中,目光如鹰隼般锁定着李嵩的四名亲信,只要他们稍有异动,便会立刻出手。
“赵宣抚使,” 李嵩放下玉杯,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爽朗,“今日庆功宴,军民同乐,实乃一大幸事。只是陛下还有一事嘱托,关乎江南抗金联盟的未来部署,需宣抚使随本官前往驿馆,单独商议,还望宣抚使移步。”
这话一出,厅内的喧闹瞬间安静了几分。张九成端杯的手微微一顿,李山的目光也立刻投向赵玥。所有人都知道,“单独商议军国大事” 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算计。
赵玥抬起头,脸上露出一抹浅笑,却并未起身,反而端起面前的米酒,缓缓说道:“李大人,军国大事固然重要,却不如先让众人看看一样东西 —— 一样能让这庆功宴‘名副其实’的东西。”
她说着,抬手示意墨上前。墨从阴影中走出,手中捧着一个油纸包,快步走到厅中央,将油纸包放在长桌上,缓缓打开 —— 里面赫然是一封用蜡封缄的密信,信封上 “秦桧亲启” 四个字,在灯火下格外刺眼。
李嵩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端着玉杯的手微微颤抖,强装镇定地说道:“宣抚使,这…… 这是何物?庆功宴上,为何要拿一封密信出来?”
“李大人何必明知故问。” 赵玥站起身,走到厅中央,拿起密信,声音陡然提高,“这封密信,是大人三日前派人送往临安的,信中详细写着 ——‘赵玥已信庆功之说,无任何防备。计划于六月初五庆功宴后,以商议军国大事为由,将其诱至驿馆,由亲信下毒或刺杀。事成后,谎称赵玥突发恶疾身亡,再安抚宣城军民,速调大军接管宣城’!”
“你…… 你胡说!” 李嵩猛地站起身,玉杯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这是伪造的!是你伪造密信,想要污蔑本官!”
“伪造?” 赵玥冷笑一声,从怀中掏出一枚印章,放在密信旁,“大人可认得这枚印章?这是你随身携带的‘李’字私印,密信的蜡封上,便盖着这枚印章。若大人不信,可亲自查验!”
李嵩的目光落在印章上,瞳孔骤然收缩 —— 那枚印章的纹路、大小,与他的私印分毫不差。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隐藏的密信,竟会被赵玥截获,还被当众拿出来示众。
厅内的官员与士兵们早已炸开了锅,纷纷交头接耳,看向李嵩的目光中充满了愤怒与鄙夷。张九成走上前,高声说道:“诸位同僚,诸位将士!李嵩身为朝廷钦差,却奉秦桧之命,以庆功为名,行刺杀之实!若不是郡主早有防备,截获密信,今日恐怕已遭他毒手!这等奸佞之徒,怎配坐在钦差之位!”
“杀了他!”“不能放过他!”“还郡主一个公道!”
士兵们的怒吼声此起彼伏,不少人已握紧了腰间的佩刀,眼神凶狠地盯着李嵩。李嵩的四名亲信见状,想要拔刀反抗,却被墨率领的暗卫当场按住,动弹不得。
李嵩看着眼前的景象,知道大势已去,双腿一软,瘫倒在椅子上,声音带着哭腔:“宣抚使,饶命!是秦桧逼我的!是他说,若我不照做,便会株连我的家人!我也是身不由己啊!”
“身不由己?” 赵玥走到李嵩面前,目光冰冷地看着他,“你可知,若你的计划得逞,我死之后,秦桧会派大军接管宣城,宣城军民会因你而陷入战乱,江南抗金联盟会因你而土崩瓦解!你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便要牺牲数万百姓的性命,牺牲大宋的抗金大业,这也叫身不由己?”
李嵩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趴在地上,不断磕头:“宣抚使,我错了!我知道错了!求你饶我一命,我愿意戴罪立功,我愿意指证秦桧,我愿意……”
“你的罪,不是一句‘错了’就能抵消的。” 赵玥打断他,语气坚定,“来人,将李嵩及其亲信押下去,关进大牢,严加看管,待日后交由江南抗金联盟各州府将领共同审判,让天下人知道他们的罪行!”
士兵们齐声应和,上前将李嵩与四名亲信架起来,押向府衙大牢。李嵩一边被拖拽,一边哭喊着 “饶命”,却再也无人理会。
厅内的喧闹渐渐平息,赵玥转过身,看着众人,声音带着几分沉重,却异常坚定:“诸位,今日之事,并非我赵玥与李嵩的个人恩怨,而是抗金与妥协的较量,是正义与奸佞的对抗!朝廷被秦桧蒙蔽,想要牺牲我们来向金国妥协,可我们不答应!宣城是我们的家园,江南是我们的土地,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守护它,绝不让金国的铁蹄践踏,绝不让奸佞的阴谋得逞!”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从今日起,宣城不再听从临安的错误指令!我们将联合江南抗金联盟,继续抗金大业,扩充兵力,加固城防,储备粮草,随时准备迎接金军的入侵与朝廷的征讨!愿意与我们一同抗金的,留下来,我们同生共死;想要离开的,我们也绝不阻拦,还会发放足够的盘缠,让你们平安归家。”
“我们愿意留下!”“我们要抗金!”“我们要与郡主同生共死!”
官员与士兵们纷纷呐喊,声音震天动地。张九成走上前,举起手中的米酒,高声说道:“我张九成,愿随郡主抗金,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我李山,愿率骑兵为先锋,抵御任何来犯之敌!” 李山也举起佩刀,大声说道。
“我墨,愿率暗卫,为郡主探查情报,扫清奸佞!” 墨的声音虽低,却异常坚定。
越来越多的人举起手中的酒杯或兵器,宣誓要跟随赵玥抗金。厅内的气氛,从最初的庆功喜悦,变成了如今的众志成城。赵玥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力量 ——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宣城军民的心,真正凝聚在了一起;江南抗金的大旗,将在宣城的土地上,更加坚定地飘扬。
当晚,赵玥召集张九成、李山、墨等核心人员,在府衙书房召开紧急会议。书房内,灯火通明,江南地图铺展在长桌上,上面用红笔标注着金军可能进攻的路线与宣城的防御部署。
“李嵩被擒,秦桧必然会向陛下进谗言,污蔑我们‘以下犯上’‘谋反抗命’,临安很可能会派大军前来征讨。” 赵玥指着地图上的 “和州”“滁州” 等地,语气凝重,“同时,金国得知计划败露,也可能趁机南下,与朝廷大军前后夹击,我们面临的形势,会非常严峻。”
张九成点头,说道:“郡主,我们已派人快马前往湖州、常州、扬州等地,通知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将领,让他们做好备战准备。若临安或金国出兵,他们会在三日内率军抵达宣城,支援我们。”
“粮草与军备方面,” 李山补充道,“我们已清点粮仓,现有粮食可支撑半年战事;兵器库内,长枪、弓箭充足,水师战船也已修缮完毕,随时可投入战斗。只是我们的兵力仍显不足,目前仅有三千精锐,若要同时应对朝廷与金国的进攻,恐怕会有些吃力。”
赵玥沉思片刻,说道:“立刻在宣城及周边三县发布招募令,招募青壮百姓参军,凡参军者,可减免三年赋税,其家属由官府妥善安置。同时,启用我们之前储备的军屯粮食,确保士兵们能吃饱穿暖,有足够的体力训练与作战。”
她顿了顿,又对墨说道:“墨,你派暗卫潜入临安,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尤其是秦桧与皇帝的反应,一旦有大军征讨的消息,立刻回报。另外,派人探查金国的动向,防止他们趁机突袭。”
“属下领命!” 众人齐声应下,立刻分头行动。
接下来的几日,宣城上下陷入了紧张的备战氛围中。城墙上,工匠们忙着加固城墙,挖掘壕沟;练兵场上,新招募的士兵在老兵的指导下,加紧训练刺杀、射箭与骑马技巧;水师码头,战船整齐排列,士兵们在江面上演练水战战术;城内的粮仓与兵器库,不断有粮草与兵器被运出,分发到各个防御据点。
百姓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妇女们在家中缝制铠甲、制作弓箭,老人们则带着孩童,为士兵们送水送粮,甚至有不少老人主动来到城墙上,帮忙搬运砖石,加固城防。整个宣城,仿佛变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每个人都在为守护家园而努力。
与此同时,临安城内,秦桧得知李嵩被擒、阴谋败露的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立刻进宫面见宋高宗,哭诉道:“陛下,赵玥以下犯上,扣押钦差,伪造密信,污蔑朝廷,其心昭然若揭!若不派大军征讨,恐会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地方将领也会效仿,到时候大宋江山,便会分崩离析!”
宋高宗看着秦桧递上来的 “奏疏”,心中也充满了愤怒与担忧。他虽知道秦桧的算计,却也无法容忍赵玥 “扣押钦差” 的行为,当即下令:“命都统制王德率领五万大军,即刻前往宣城,征讨赵玥,解救李嵩,接管宣城防务!”
旨意传到宣城时,赵玥正在城墙上视察防御工事。听到消息后,她只是淡淡一笑,对身边的李山说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通知各州府将领,按计划出兵,在宣城周边的落马坡、狼尾滩等地设伏,我们要让王德的五万大军,有来无回!”
李山躬身应道:“末将领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宣城的城墙上,将赵玥的身影拉得很长。她望着远处的地平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 她知道,一场关乎江南存亡、关乎大宋命运的战争,即将在宣城的土地上展开。但她不再畏惧,因为她的身后,有三万宣城军民的支持,有江南抗金联盟的助力,更有天下渴望和平、渴望收复失地的民心。
她握紧腰间的长剑,在心中默念:王德,秦桧,金国…… 你们尽管来,我赵玥,与宣城军民一道,奉陪到底!
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江南大地上悄然酝酿。而赵玥,这位江南的抗金守护者,正站在风暴的中心,带着她的勇气与信念,引领着江南军民,朝着光明与希望,毅然前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