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的空气似乎比往年更凝重了些。
59年的尾巴上,寒意不仅来自窗外呼啸的北风,更渗透进每个人的日常。
食堂的菜色肉眼可见地寡淡下去,窝头里掺的杂粮比例越来越高。
郭德铁最近丢了宝贝工具后,干活总不得劲,加上写检查扣工时的阴影,整个人蔫蔫的。
赵四没空理会郭德铁。
他在想怎么把握住这个机会,顺应厂里开源节流的号召,再积累一笔政治资粮。
他每天穿梭在机床轰鸣的车间里,八级工的经验和签到得来的知识在脑中高速运转,目光扫过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工位。
着手点很快被他锁定在三车间那几台老式卧式车床上。
这几台老爷机加工常用的轴套类零件时,经常切削液消耗量巨大,油污满地。
工人们伺候这几台老爷机也得格外小心,稍不留神油污就溅一身。
更关键的是,刀具磨损快得惊人,加工精度和效率都受影响。
“周师傅,你看这油。”赵四指着车床下方油汪汪的地面,对周师傅说,“太浪费了。味儿也冲,对工人身体不好。刀片磨得也快,换刀频次太高。”
周师傅闻言叹了口气。
“可不是嘛!老大哥那边来的机器的老毛病了。”
“不过这切削液配方用了多少年了,就这鬼样。油性大,冷却润滑效果一般,还爱起沫子飞溅。”
“厂里不是没有尝试过改良,可是效果还不如老大哥提供的这个,就这条件,能咋办?”
赵四没说话,走到一台刚停下的车床旁。
操作工正满头大汗地清理溅满油污的工件和卡盘。
赵四拿起一块刚换下来的刀片,仔细看了看磨损面,又凑近闻了闻切削液残留的气味。一股刺鼻的矿物油和硫磺皂混合的味道直冲鼻腔。
回到自己的工位,赵四慢慢赶着自己手里的活儿。
不过他脑子却在回忆着签到获得的材料学知识和后世常见的切削液配方原理。
这老配方,油基太重,乳化稳定性差,极压抗磨添加剂不足,导致润滑冷却效果不佳,刀具磨损快,还易挥发飞溅。
改进方向也清晰浮现:降低油基比例,优化乳化体系,添加高效的极压抗磨剂和防锈剂,提高冷却润滑性能和稳定性,减少飞溅挥发。
思路有了,但具体配方和工艺参数需要试验,他也背不下来前世的切削液的配方。
下班后,赵四没急着回家。他借口去技术科查资料,溜进了厂里那间落满灰尘的小实验室。这里设备简陋,但基础的分析工具和原料还有。
他意念微动,从系统空间里取出少量签到得来的基础化工原料,这些都是签到得来的“杂物”,悄悄放在实验室,收好。
接下来的几天,赵四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一头扎进实验室。
他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小心翼翼地调配不同比例的乳化液,测试PH值、稳定性、润滑性。
没有精密仪器,他就用最土的办法:观察乳化状态、测试防锈能力、甚至用废刀片模拟切削摩擦,观察磨损情况。
钱六金偶尔探头探脑,看到赵四在摆弄瓶瓶罐罐,好奇地问:“四哥,您这是干啥呢?弄香水?”
赵四头也不抬:“弄点能省钱的玩意儿。去,把门口那堆废铁屑扫干净。”
钱六金“哎”了一声,屁颠屁颠去了。
反复试验了十几次,赵四终于确定了一个相对最优的配方和稀释比例。
新配制的切削液呈乳白色,质地均匀细腻,气味温和了许多,润滑性和冷却效果明显提升,在模拟实验中,刀具磨损显著降低。
效果有了,还得有数据支撑。
赵四又利用车间现有的工具,设计了几组简单的对比试验:用新旧两种切削液,在相同工况下加工同种材料,记录刀具寿命、加工精度、切削液消耗量和工人操作感受。
数据收集花了几天。结果一目了然:新切削液环境下,刀具平均寿命延长了30%,加工精度更稳定,切削液消耗量降低了近40%,飞溅现象大幅减少,工人普遍反映“没那么呛鼻子”、“好清理多了”。
看着手里详实的试验记录和对比数据,赵四心里有了底。回到家里,他铺开稿纸,提笔蘸墨,开始撰写工艺改进报告。
报告写得条理清晰,直击要害:
问题现状分析、改进方案、试验验证、效益评估、实施方案建议等条条清晰。
报告写完,赵四没有直接找李主任,而是拿着它找到了周师傅。
“周师傅,您看看这个。”赵四把报告递过去。
周师傅疑惑地接过,戴上老花镜,刚看了两页,眼睛就瞪大了。
他越看越激动,手指微微发抖:“这数据是真的?你捣鼓的新切削液效果这么好?”
“我做了对比试验,数据都在后面。”赵四指着报告附件。
周师傅飞快地翻到数据页,仔细核对,呼吸都急促起来:“好小子!你这脑袋瓜是怎么长的?!这配方哪来的?”
“瞎琢磨的,结合了点以前在书上看的,又做了点试验。”赵四含糊道。
“瞎琢磨能琢磨出这个?!”周师傅一拍大腿,激动得站起来,“走!跟我去找李主任!这事得赶紧上报!”
李主任办公室。周师傅把报告往李主任桌上一拍,唾沫横飞地讲了一遍。李主任开始还皱着眉头,等看完报告和试验数据,脸色立刻变了。
“赵四,这都是你搞出来的?”李主任目光灼灼地盯着赵四。
“是,主任。做了点试验,效果还行。”赵四平静地回答。
“要是真和报告上写的一样,岂止是还行!”李主任猛地站起来,“这是重大革新!能解决大问题!周师傅,你立刻组织人手,按这个方案配一批新切削液,就在车间那几台老车床上试点!我亲自盯着!”
试点工作迅速展开。周师傅亲自调配,赵四现场指导操作工使用。效果立竿见影。车间里刺鼻的油味淡了,地面油污少了,工人干活轻松了,刀具更换频率肉眼可见地下降,加工出来的工件质量更稳定。
不到一周,试点效果报告就摆在了李主任和厂部领导的案头。
厂部会议室。李主任拿着报告,声音洪亮地汇报着新切削液的显著成效和巨大经济效益。几位厂领导听得频频点头。
“……综上所述,赵四同志提出的这项工艺改进,思路新颖,数据详实,效果显著!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是真正响应了厂里‘开源节流、技术革新’的号召!我建议,全厂推广!并对赵四同志予以表彰!”
会议一致通过。
几天后,全厂职工大会。主席台上,厂领导亲自将一张印着红字的“先进生产者”奖状颁发给赵四,同时奖励了一本厚厚的硬壳笔记本、一支新钢笔和两块固本牌肥皂。
“……赵四同志,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其提出的切削液改进方案,为厂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全厂青年工人学习的榜样!”厂领导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
台下掌声雷动。工友们纷纷投来敬佩和羡慕的目光。周师傅笑得合不拢嘴。钱六金激动地拍红了巴掌。
郭德铁和陈云等人也坐在下面,跟着鼓掌,脸上挤出的笑容比哭还难看。
郭德铁盯着台上意气风发的赵四,后槽牙都快咬碎了。陈云则酸溜溜地嘀咕:“走了狗屎运了……瞎猫碰上死耗子……”(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