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勾勒未来的轮廓(上)

    “重点装备可靠性攻关小组”的牌子,悄无声息地挂在了革新办走廊尽头那间稍大些的办公室门口。

    室内,赵四、王永革、陈继业,以及从部属档案室临时借调来的两名年轻干事,构成了这个新机构的最初班底。

    办公条件简陋,几张旧桌子拼在一起,上面堆满了如小山般的资料袋和卷宗箱,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油墨的独特气味。

    周主任特批的调阅权限发挥了作用,送来的资料远超预期。

    不仅有各部委汇总的近年技术难题报告、质量事故通报,还有一些受限的进口设备技术说明书、内部参考刊物,甚至包括部分军工配套厂的简要情况说明。信息浩如烟海,杂乱无章。

    王永革看着几乎堆到天花板的资料山,咧了咧嘴:“四哥,这…这得看到猴年马月去?”他性子急,习惯在车间里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

    陈继业则推了推眼镜,默默拿起最上面一份档案袋,已经开始分类标签,动作一丝不苟:“信息筛选和分类是第一步。可按装备类型、所属行业、问题性质进行初步划分。”

    赵四站在资料堆前,目光沉静。他没有急于动手翻阅,而是缓缓踱步。

    他的脑海中,不仅装着在轧钢厂解决轧辊断裂、在一重厂调配特种润滑油、在洛拖优化大型锻模热处理、在江南厂修复精密齿轮箱、在第七电子管厂锁定环境污染、在406基地改造雷达冷却系统的亲身经。

    更有一幅来自未来的、宏阔而略带模糊的工业发展蓝图在隐隐浮现,那是作为一个未来时空的人对于这个国家工业的高屋建瓴眼光。

    这幅蓝图与他自身的实践相互印证、碰撞,让他对“可靠性”和“短板”的理解,超越了个案层面,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洞察。

    “永革,继业,还有两位同志,”赵四停下脚步,声音清晰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们的目标,不是被动地汇总问题,而是要主动地‘预见’问题。”

    “我们要找的,是那些可能卡住国家重要项目脖子、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共性基础难题’。”

    他走到一块临时架起的黑板前,拿起粉笔:“举个例子,我们在一重厂和洛拖都遇到过大型锻件热处理变形的问题,在江南厂碰到过精密齿轮箱的失效。表面看是不同设备、不同工艺,但背后可能都指向几个共性的基础环节:”

    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词:

    “一、大型构件残余应力控制与消减工艺。”

    “二、高性能合金钢的纯净度与组织均匀性。”

    “三、极端工况下(重载、高温、高磨损)的润滑与密封技术。”

    他又画了一条线,连接到另一边:

    “再看电子管厂和雷达基地,磁控管的早期失效,根源除了环境因素,更深层的是:”

    “四、高纯、超细特种功能材料(如阴极材料、封装材料)的制备与稳定性。”

    “五、精密电子元器件的高可靠封装、散热与长寿命考核评价体系。”

    王永革挠挠头:“四哥,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些问题好像到处都有影子,又不是哪个厂自己能彻底解决的。”

    陈继业眼中闪着光,接口道:“没错!这就是共性基础难题的特征!它们分散在不同行业的不同设备上,表现形式各异,但根源往往指向材料、工艺、检测等基础工业能力的薄弱环节。单个厂矿无力解决,需要国家层面组织协同攻关。”

    “对!”赵四肯定道,粉笔在黑板上重重一点,“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这海量信息中,把这些隐藏在具体故障背后的‘共性基础难题’挖掘出来,梳理清晰。”

    他制定了初步的工作方法:“继业,你负责带两位干事,进行第一轮资料粗筛。按装备大类(如机床、动力、电子、化工机械等)和问题表象(如断裂、磨损、腐蚀、精度丧失、早期失效等)建立索引卡。”

    “永革,你配合继业,重点关注那些反复出现、涉及安全或影响重大工程进度、且厂矿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案例,把关键数据摘录出来。”

    “我负责最终的问题提炼和归类,并尝试与…与未来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关联分析。”赵四停顿了一下,系统信息的提示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得不用更含糊的说法。

    分工明确,五人小组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办公室里只剩下翻动纸张的沙沙声、笔尖划过的唰唰声和偶尔低沉的讨论声。

    赵四没有埋头在纸堆里,他更像一个指挥官,不断在三人之间巡视,听取他们的初步发现,及时纠正偏差,引导思考方向。

    “这份报告提到新型舰用锅炉过热管频繁爆管,原因是材料高温蠕变性能不足。”陈继业递过一张索引卡。

    赵四看了一眼,道:“记下。这不仅是锅炉问题,可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火箭发动机燃烧室,都可能面临更极端的高温考验。归类到‘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与寿命预测’方向。”

    王永革拿着一份某矿山重型挖掘机回转支承早期疲劳断裂的报告嚷嚷:“四哥,这个!又是轴承!跟之前在洛拖看的轧机轴承有点像,但载荷更大,工况更恶劣!”

    赵四接过报告快速浏览:“嗯。这涉及到重载、冲击载荷下的抗疲劳设计、材料选用和润滑。把它和之前工程机械、轧钢设备里的类似轴承问题合并,初步命名为‘特大/重载轴承可靠性技术’,包括设计、材料、润滑、状态监测几个子项。”

    借助未来视野的提示,赵四的梳理工作带有一种惊人的前瞻性。他不仅能从当前的问题中看到共性,还能隐约判断出哪些难题在未来会变得更加关键和迫切。

    几天下来,黑板上逐渐列出了一长串初步识别出的共性基础难题方向,涵盖了材料、工艺、核心基础件、检测试验等多个层面:

    高性能合金钢(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冶金质量提升

    大型/复杂铸锻件控形控性技术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

    特种功能材料(电子、光学、耐高温、耐腐蚀)制备

    极端工况润滑与密封技术

    高可靠性连接(焊接、粘接、紧固)技术

    无损检测与早期故障诊断技术

    环境适应性(高温、高湿、盐雾、振动)与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

    每一个方向背后,都关联着赵四亲历或知晓的多个具体案例,以及未来重点项目可能的需求。

    看着黑板上越来越长的清单,王永革倒吸一口凉气:“好家伙,这么多短板?这要都补上,得费多大功夫?”

    陈继业神色凝重:“这说明我们的工业基础,确实存在系统性的薄弱环节。赵工梳理出的这个框架,价值连城。”

    赵四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目光扫过黑板上的清单,又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这还只是初步梳理。下一步,我们需要对每个方向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影响范围、紧迫程度、技术可行性,并初步提出攻关路径建议。”

    他知道,这份清单一旦正式提交,将不再是办公室黑板上的粉笔字,而会成为一份沉甸甸的国家级技术行动计划指南的雏形。

    他的笔,正在勾勒未来十年中国工业脊梁的加固蓝图。(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不错,请把《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