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项目指挥部的急件被暂时压下。
不是不重视,而是周主任特意打来电话,嘱咐赵四先把个人大事处理好。
“工作是干不完的,定亲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西北那边,我先协调解释,缓几天天塌不下来。”
赵四放下电话,心里有了底。
王永革凑过来挤眉弄眼:“四哥,这可是终身大事,必须风光点!需要兄弟们撑场子尽管开口!”
陈继业则递过一张单子:“赵主任,这是我根据市面上情况整理的,定亲常备的礼单,供你参考。”
上面罗列着糕点、茶叶、布料、香烟等物,不算奢华,但体面。
“有心了。”赵四接过单子看了看。
他手头有系统日常签到攒下的一些现金和全国粮票,还有之前几次“特殊渠道”弄来的,不好明说来源但品质上乘的东西。
他抽空去了趟百货大楼和信托商店。用票证和现金买了两包高档点心,一条真丝围巾,一块呢子料。
又从系统空间里,不动声色地取出了两罐密封完好的奶粉,一小包品相极好的红枣和桂圆,外加一块腊肉。
这些东西混在一起,既体面,又不至于太过扎眼。
定亲的日子选在周末。赵四换上那身半新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齐。
母亲张氏更是早早起来,把家里仅有的几件像样家具擦了又擦,紧张地整理着自己的衣襟。
妮儿则是在一边兴奋的嘀咕:“我要有嫂子了。”
“四儿,你看娘这身还行吗?不会给人家苏医生丢脸吧?”
“娘,很好,婉清他们家不讲究这些。”赵四安抚道。
将近中午,街道办事处的王主任笑容满面地来了,她是今天的媒人。
稍作寒暄,一行人便提着准备好的礼物,往苏家走去。
苏家也显然精心准备过。客厅收拾得窗明几净,桌上摆着瓜子、花生和水果糖。
苏父穿着整洁的中山装,苏母系着干净的围裙,脸上都带着热情而矜持的笑容。
苏婉清今天穿了一件红色的格子外套,衬得脸色格外红润,见到赵四他们进来,微微低下头,手指不自觉绞在一起。
“哎呀,赵家嫂子,王主任,快请进请进!”苏母连忙招呼。
“苏老师,妹子,打扰了。”张氏连忙回道,语气带着几分拘谨和恭敬。
王主任作为媒人,熟络地开场,说着“天作之合”、“郎才女貌”的吉利话。双方家长互相谦让着落座。
赵四将带来的礼物一一送上。点心、茶叶、布料、围巾……每拿出一样,苏母便客气一番“太破费了”。
当看到那两罐奶粉和品相极好的红枣桂圆时,苏母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更深的满意。
在这年头,这些可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有钱有票也难买到,足见赵家的诚意和对女儿的重视。
“小赵这孩子,太实在了。”苏父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以后就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
苏婉清悄悄抬眼看了看那些礼物,目光在柔软的丝巾和那块呢子料上停留了一瞬,嘴角微微弯起。
话题很快转到两个年轻人身上。
王主任夸赵四年轻有为,是部里的骨干;苏母则说女儿懂事、性子好。气氛渐渐融洽起来。
“赵明同志的工作,我们都支持。”苏父看向赵四,语气认真。
“年轻人,正是为国家出力的时候。你和婉清以后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伯伯放心,我会的。”赵四郑重应道。
张氏也赶紧表态:“婉清这孩子,我是打心眼里喜欢。懂事,知书达理。”
“以后过了门,我们肯定当亲闺女疼。”
苏婉清脸颊更红了,起身给大家添茶水,动作轻柔。
按照简化后的新式礼节,并没有太多繁文缛节。
主要就是媒人见证,双方家长交换了意见,明确了结亲的意愿。
赵四和苏婉清当着长辈的面,算是正式定了关系。
苏母留饭,张氏和王主任推辞一番,最终还是盛情难却。
饭菜比上次更丰盛些,除了那条鱼,还多了个肉菜和一个炒鸡蛋,显然是下了本钱。
妮儿吃的不亦乐乎。
席间,气氛更加轻松,话题也多了起来,聊起了家常,聊起了最近天气,避开了敏感的工作内容。
吃完饭,又坐了一会儿,赵四一家和王主任便起身告辞。
张氏带着妮儿和王主任准备回胡同,赵四则是准备直接回单位。
苏家父母送到门口,苏母拉着张氏的手:“赵家嫂子,以后常来走动。”
“一定一定。”张氏连连点头。
苏婉清送赵四到楼下。夜色中,两人一时无言。
“那……我回去了。”赵四开口。
“嗯。”苏婉清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塞到赵四手里,“给你织的,冬天出门戴着暖和。”
赵四接过来,借着楼道里透出的光,看清是一条灰色的毛线围巾,针脚细密。
“谢谢。”他将围巾握在手里,感觉柔软的绒毛蹭着掌心。
“快回去吧,阿姨等着呢。”苏婉清轻声说,转身快步上了楼。
回到宿舍,王永革和陈继业立刻围了上来。
“四哥,怎么样?顺利吧?”
“苏医生家没为难吧?”
“很顺利。”赵四脸上带着一丝轻松,将那条灰色围巾仔细折好,放在枕边。
“那就好!这下心里踏实了吧?”王永革用力拍了他一下,“啥时候办事?兄弟们可都等着喝喜酒呢!”
“年景不好,等工作稳定些再说。”赵四道,“眼下事情多,西北那边还等着。”
提到工作,几人的表情都严肃了些。
王永革挠挠头:“也是,那帮老毛子的挖掘机图纸看得人头大。”
陈继业拿出笔记本:“我初步核对了一下,发现三处疑似故意标注错误的尺寸,还有一处结构强度可能不足,需要重新计算验证。”
“明天开会,重点讨论这个。”赵四点点头,“西北的任务也不能再拖了,得尽快拿出个方案。”
第二天,研究中心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正式技术讨论会,议题就是苏联中型挖掘机的国产化图纸问题。
赵四主持,王永革、陈继业和几名新来的技术干事参加。
陈继业拿出计算数据和对比图纸:“根据力学模型校核,以及搜集到的同类型设备故障案例,这三处尺寸确实存在疑点。我认为,可以在保证安全裕度的前提下,进行适应性修改。”
大家热烈讨论国产化的技术实施方案,赵四没有急着发表意见。
他等声音稍歇,才开口:“国产化的目的,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吃透技术,造出适合我们国情、能用好用的设备。”
“苏联图纸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圣经,不能抱着苏联原图纸奉为圭臬。”
他拿起红蓝铅笔,在投影图纸上画了几个圈。“陈工提出的这几处疑点,成立。”
“成立攻关小组,王永革牵头,陈继业技术负责,一周内,完成对这三处结构的重新核算和试验方案设计。”
“需要材料,我去协调;需要厂子配合,打报告我来批。”
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会场安静下来。
“那……要是改错了?”有技术员有些犹豫。
“责任我担。”赵四看向他,“但前提是,我们的计算和试验必须扎实,每一步都有据可查。”
会议结束,任务分配下去。王永革摩拳擦掌,带着人扎进了资料堆和计算尺里。陈继业则开始起草详细的试验流程。
赵四回到办公室,桌上放着西北项目的最新简报。他拿起电话,要通了后勤保障处的线路。
“老李,我赵四。对,研究中心。需要一批特种钢材,清单我让人马上送过去……对,急用,国产化项目卡在这了。想想办法,优先调拨。”
放下电话,他揉了揉眉心。国产化的硬骨头要啃,西北的紧急任务也要排上日程。
他翻开西北项目的保密文件,开始仔细研究那份关于“特种车辆动力包”改装的技术需求。(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