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革和陈继业被早早叫来,两人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那几件从未见过的“小玩意儿”,脸上写满了惊奇与困惑。
“四哥,这……这就是给五轴平台找的‘大脑’?”
王永壮拿起那个逻辑门电路盒,对着灯光仔细看里面米粒大小的晶体管和细如发丝的电阻。
“就这么个小东西,能比一柜子继电器还管用?”
陈继业则更关注图纸上的系统框图,手指顺着信号流向移动,眉头紧锁:“指令译码、插补运算……”
“赵主任,这套思路确实比继电器控制先进太多,可这对元器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咱们国内的晶体管,怕是……”
赵四早有准备。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指令编码器实验板,拨动上面几排小巧的开关。
“看好了,”
他说着,将开关拨到某个组合,对应的几个发光二极管亮起,“这表示,‘X轴正向移动,距离10个单位’。”
他又换了一种拨法,二极管亮灭组合随之改变,“这是‘主轴启动,转速设定500’。”
他连续演示了几个基本指令,王永革和陈继业的目光从疑惑渐渐变成了然。
“我明白了!”陈继业猛地一拍大腿。
“就像电报码!用不同的开关组合代表不同的命令!”
“这比继电器那边接一坨线要清楚多了!”
“对,就是这个意思。”
赵四放下实验板,“但这只是最基础的输入。”
“关键是如何让机器读懂这些‘电报码’,并准确执行。”
他指着图纸上的核心部分,“这就需要这些逻辑门电路,按照我们设计好的规则,进行判断和计算,最终输出信号去驱动电机。”
他拿起那个装着基本门电路的样品盒,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
“比如这个‘与门’,只有两个输入都通电,它才输出信号。”
“这个‘或门’,只要有一个输入通电,它就输出。”
“我们可以用这些基本的‘逻辑砖块’,搭建出能进行简单运算和控制的‘房子’。”
王永革挠挠头:“听起来还是有点玄乎,不过……四哥你说能干,咱就干!”
“需要咱们机械这边做什么?”
“第一步,改造接口。”
赵四铺开五轴平台的机械图纸,“现有的伺服电机驱动部分要保留,但控制信号接入点要改。”
“我们需要把新的控制板卡输出的弱电信号,安全、可靠地连接到驱动柜上。”
“永革,你带人负责这部分机械接口的改造和线路铺设,务必保证屏蔽和接地,防止干扰。”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王永革挺起胸膛。
“继业,你负责协调电气安装和后续的联合调试。”
“控制柜的位置、散热、电源供应,这些都要规划好。”赵四又看向陈继业。
“是,赵主任!”
“但这核心的控制板卡,”赵四语气凝重起来,“靠我们现有的电工技术是做不出来的。”
“这需要微电子学组的同志们攻坚。”
上午九点,一间临时布置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王永革、陈继业,还有被紧急召来的北京和上海微电子学组的负责人。
北京组的负责人是位姓钱的老研究员,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半导体技术的专家。
上海组的负责人则年轻些,姓孙,三十多岁,干劲十足,但眉宇间带着长期熬夜的疲惫。
赵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他将草案的核心部分投影到墙上,再次用“电报码”和“逻辑砖块”的比喻解释了硬线数控的基本原理。
然后,他拿出了那份工艺要求清单。
“……所以,我们需要制造这样一块核心控制板。”
赵四指着图纸上标注了密密麻麻元件的PCB板图,“上面要集成近百个晶体管,数百个电阻电容,线宽要求0.3毫米,误差不能超过百分之十。”
“所有焊点必须牢固可靠,能经受住车间里的振动和温度变化。”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钱老研究员扶了扶眼镜,声音有些干涩:“赵组长,你的思路很超前,理论上完全可行。”
“但是,0.3毫米的线宽,还要保证良品率……”
“我们实验室现在做做简单的单管放大器还行,这么复杂的电路……而且数量要求多少?”
“首批至少五套,用于测试和备份。”赵四回答。
孙组长忍不住开口了,语气带着焦虑:“赵组长,不是我们推诿。”
“所里现在人手紧得很,几个军工项目也在催。”
“光刻机是最老式的,掩膜版制作全靠手工描绘,成功率低得可怜。”
“蚀刻液的配方也不稳定,经常出现断线或者粘连。”
“要达到您这个要求,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增加熟练的人手,还需要更稳定的材料和设备!”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大多数微电子研究人员的心声。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技术基础确实薄弱。
赵四理解他们的困难。
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加沉稳。
“钱老,孙工,各位同志,你们的难处我都清楚。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往前走。”
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
“我们可以把大目标分解。”
第一步,不追求一次成功制造整板。我们先集中力量,攻克最基础的双面PCB板制作工艺。线宽可以先从0.5毫米起步,熟练了再向0.3毫米逼近。”
“第二步,分模块验证。我们不直接做整板,而是先把上面的功能模块拆开,比如指令译码模块、单个轴的驱动模块,做成小块实验板,逐个调试通过。”
“第三步,严格筛选和老化。所有晶体管、电阻电容,入板前必须经过严格测试筛选。焊接完成的板子,要先进行高温老化和振动测试,淘汰掉不合格的。”
他放下粉笔,目光扫过众人:“这不只是为我们五轴平台解决问题,更是为我们国家自己的微电子产业蹚一条路!”
“每解决一个工艺难题,每稳定生产出一块合格的板子,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
“部里已经原则上同意,会优先保障‘盘古计划’所需的特殊物资和人员调配。”
他顿了顿,拿出了那几件系统提供的样品。“我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搞到了几件国外最基础的逻辑电路样品和实验板。”
“大家可以拿回去参考、解剖,理解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工艺特点。”
“但我们不能照抄,要根据咱们自己的条件,走自己的路。”
看到那几件精巧的“洋玩意儿”,钱老和孙工等人的眼睛顿时亮了。
他们围上来,小心翼翼地传看,如同捧着珍宝。
这些实物参考,远比图纸更有说服力。
“有这些东西做参考,心里就有底多了!”
钱老的情绪明显高涨起来,“赵组长,你说得对!不能怕难!分解任务,逐个击破,这个办法好!”
孙工也用力点头:“没错!我们组里那几个小伙子,早就憋着劲想干点大事了!”
“就是有时候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现在目标这么明确,还有样品参考,我们再难也要啃下来!”
看到两位负责人的态度转变,赵四知道火候到了。
“好!那我们就正式成立‘盘古计划—901工程—数控系统攻关小组’。我任总负责,钱老、孙工,你们两位分别负责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核心电路板研制任务。”
“王永革负责机械接口改造,陈继业负责电气协调和总装调试。”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每一个人:“时间紧迫,我们没有退路。从今天起,各项任务并行推进。”
“每天下班前,各小组向我简报进度,遇到问题随时协调解决。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让五轴平台真正‘活’起来!”
“是!”会议室里响起整齐而有力的回应。
会议结束后,钱老和孙工立刻带着那几件珍贵的样品和图纸复印件,召集各自组员开会布置任务去了。
王永革和陈继业也摩拳擦掌,开始筹划机械和电气部分的改造方案。
赵四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匆匆奔赴各自岗位的身影,知道一场围绕“机床大脑”的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这一次,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发起了冲击。
他脑海中那幅知识图谱上,“自动控制”节点延伸出的光芒,似乎又明亮了几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