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矢志出征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凌晨四时,长洲岛依旧沉睡在浓重的夜色与江雾之中。一声凄厉尖锐的哨音,如同撕裂绸缎般,骤然刺破了这份黎明前的死寂。紧接着,是值星官那已经刻入每个人骨髓的、带着金属摩擦般质感的口令声,在营区上空炸响:“第一期全体学员——五分钟后——大操场集合——举行毕业典礼!”

    没有片刻迟疑,甚至无需思考。整个营区如同一个被瞬间唤醒的庞大生命体,各个角落立刻爆发出密集而有序的声响。木板床的吱呀声、急促的脚步声、武装带金属扣环的碰撞声、水壶与工兵铲的轻微磕碰声……所有这些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压抑着巨大兴奋与庄严感的喧嚣。谢文渊几乎是条件反射般从床铺上弹起,黑暗中,他的动作精准、迅捷,没有丝毫多余。穿衣、打绑腿、整理军容、检查步枪(虽是典礼,但枪不离身是铁律)……每一个步骤都如同演练过千百遍般流畅。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寒冷或紧张,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即将破茧而出的激动。

    五分钟,不多不少。全体第一期学员,近五百人,已如同五百尊灰色的雕像,整齐划一地肃立在宽阔的大操场上。队列横平竖直,鸦雀无声。只有江风掠过军旗发出的猎猎声响,以及每个人胸膛下那颗剧烈跳动的心脏轰鸣。天色依旧墨黑,只有**台前临时拉起的几盏电灯,投下昏黄而摇曳的光晕,勾勒出学员们年轻而坚毅的轮廓,也将他们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射在冰冷坚硬的土地上。

    时间在绝对的静默中缓慢流淌。终于,当东方天际泛起一丝极其微弱的、鱼肚白的暖光时,一阵沉稳而有力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校本部的主要长官们,在卫兵的护卫下,登上了简陋的**台。站在最中央的,正是身穿戎装、面色肃然的蒋介石(时任黄埔军校校长)。他的目光如同鹰隼,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渴望的脸庞。

    没有冗长的开场白。蒋校长上前一步,他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并不洪亮,却异常清晰地传遍了操场的每个角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与沉重:

    “诸位同学!你们,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生!是总理(指孙中山)亲手播下的革命种子!今日,你们即将毕业,奔赴前线!” 他顿了顿,目光更加锐利,“你们要牢记!你们的责任,是完成总理的遗志(此时孙中山先生尚在世,但此说法常用于激励,或为艺术处理),是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我们黄埔的革命军人,不成功,便成仁!”

    “不成功,便成仁!” 台下,近五百个喉咙里迸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声浪震得江边的芦苇都仿佛在颤抖。这誓言,如同烙印,深深烙在每个毕业生的心上。

    紧接着,是廖仲恺(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军校党代表)的讲话。他的语气相对平和,却更侧重于革命理想与政治信念:“同志们!你们是主义的践行者!要时刻牢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你们的枪口,要对准革命的敌人,你们的胸膛,要贴近工农大众!要将三民主义的理想,传播到你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

    最后,是周恩来(政治部主任)代表政治部致辞。他站在台前,身形挺拔,目光深邃而温暖,仿佛能看进每个人的内心:“同学们!离别在即,我代表政治部,送大家三句话:第一,永远不要忘记你们为什么而来黄埔——是为了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第二,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革命的理论和军事技术,都要不断进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无论将来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坚定革命信念!要相信,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是必然要胜利的!人民的胜利,终将到来!”

    周恩来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注入谢文渊的心田,将他胸中那团燃烧的火焰拨得更旺,也更添了一份理性的光辉。他紧紧抿着嘴唇,眼眶有些发热,将这番叮嘱一字一句地刻入脑海。

    训话结束,进入了典礼最核心、也最激动人心的环节——颁发毕业证书与分配命令。学员们按序列,依次快步走上**台。当念到“谢文渊”的名字时,他深吸一口气,迈着标准的正步,走到蒋校长面前,立正,敬礼。

    蒋校长将那份印着青天白日徽记、象征着数月汗血与蜕变的毕业证书递到他手中,同时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复杂,有期许,有审视,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上位者的深沉算计。谢文渊无暇细思,双手接过证书,触手是纸张的微凉,心中却是滚烫的岩浆在奔涌。

    紧接着,一名参谋军官朗声宣布了他的分配去向:“毕业生谢文渊,听令!即日起,编入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一营第二连,任见习排长!限期前往报到!”

    教导第一团!这是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最核心的革命武装,是即将到来的东征、乃至未来北伐的绝对主力!一股混杂着荣耀、责任与决战临近的兴奋感,瞬间攫住了他。

    典礼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合唱中结束。“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歌声雄壮,直冲云霄,仿佛要驱散这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解散后,操场上顿时忙碌起来。毕业生们迅速返回营房,进行最后的出发准备。打背包,领取配发的少量弹药和基数的干粮,检查武器装备。气氛忙碌而有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特殊气息。

    王启明被分配到了教导第二团,他找到正在仔细捆绑背包的谢文渊,用力捶了一下他的肩膀,咧嘴笑道:“文渊!教导一团,好家伙!咱们战场上见真章!看谁先立功!”

    谢文渊回以同样有力的拥抱,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保重!活着再见!”

    他没有太多时间感伤。迅速整理好个人物品,那半块徽墨和紫石砚,被他用油布仔细包裹,贴身藏在内衣口袋,紧挨着那份毕业证书。这是他全部的“私产”,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上午八时整,集合的哨声再次响起。毕业学员们以连为单位,列队走向长洲岛码头。那里,几艘征调来的火轮已经升火待发,烟囱冒着浓黑的烟柱。

    登船之前,谢文渊站在码头上,最后回望了一眼这座改变了他命运的岛屿。晨曦终于刺破了云层,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灰色的营房屋顶,洒在熟悉的训练场上,洒在猎猎飘扬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上。长洲岛在朝阳中,显得宁静而庄严。这里,埋葬了他的懦弱与迷茫,锻造了他的筋骨与灵魂。

    他转过身,扶了扶肩上沉重的步枪,正了正军帽,帽徽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然后,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了摇晃的跳板,汇入那一队队灰色的洪流之中。

    火轮拉响汽笛,缓缓离岸,向着广州方向驶去,也向着即将到来的、血与火的战场驶去。江风浩荡,吹动着青年军官们的衣袂。谢文渊站在船舷,望着前方波澜壮阔的江面,目光坚定如铁。

    他知道,在长洲岛淬炼的利剑,此刻已然出鞘。矢志出征,唯有向前,再无回头之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荆州,荆州!不错,请把《荆州,荆州!》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荆州,荆州!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