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1941)九月的太行山,漫山遍野的谷子低垂着金黄的穗头。谢文渊站在田埂上,抓起一把饱满的谷粒,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流淌。这是反扫荡胜利后的第一个丰收季,也是根据地能否度过严冬的关键。
“科长,各村的收成统计出来了。“李大山捧着账本,脸上难得露出笑容,“要是能顺利收割,够咱们吃到来年开春。“
谢文渊却没有丝毫放松:“鬼子不会眼睁睁看着我们丰收。通知各部队,加强警戒,特别是夜间巡逻。“
他的预感很快得到验证。三天后的深夜,观察哨发来紧急信号:日军小股部队正在渗透根据地,目标直指即将成熟的粮田。
“他们想烧粮!“谢文渊立即集结利剑分队,“决不能让他们得手!“
月光下,队员们如同猎豹般在田野间穿梭。很快,他们在王家沟的梯田区发现了日军的踪迹——十几个黑影正往谷堆上泼洒着什么。
“是汽油!“林婉茹嗅了嗅空气中的气味,“他们要放火!“
“行动!“谢文渊一声令下。
枪声划破夜空。日军显然没料到会遭遇伏击,仓促应战。但这些人都是精锐,很快组织起有效反击。
“科长,他们人不多,但装备精良!“李大山在交火中报告。
谢文渊仔细观察着对方的战术动作,突然心中一凛:“不是普通日军,是特高课的行动队!“
果然,对方开始使用特种装备。***、***接连爆炸,整个战场顿时陷入混乱。
“不要慌!以小组为单位作战!“谢文渊大声指挥。
在浓烟中,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佐藤一郎的副官山本!此人竟然从战俘营逃脱了。
“谢文渊!“山本用生硬的中文喊道,“这次我要为长官报仇!“
两人在烟火中对射。山本身手矫健,显然受过严格训练。但谢文渊更熟悉地形,借着梯田的掩护不断变换位置。
“科长!东边谷场起火了!“一个队员惊呼。
谢文渊心中一沉。原来山本小队只是诱饵,真正的纵火队已经得手!
“李大山!带人去救火!其他人随我拖住他们!“
战斗更加激烈。谢文渊知道,每多拖住山本一分钟,就能多抢救一分粮食。但火势蔓延极快,金黄的谷穗在烈焰中化为灰烬。
“哈哈哈!“山本狂笑,“看你们今年冬天吃什么!“
就在这时,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无数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拿着锄头、铁锹,甚至徒手扑打着火焰。老人、妇女、孩子,所有人都在拼命抢救粮食。
“保卫我们的粮食!“
“跟鬼子拼了!“
山本被这景象惊呆了。就在他失神的瞬间,谢文渊抓住机会,一枪击中他的右臂。
“撤!“山本见势不妙,下令撤退。
但为时已晚。愤怒的群众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这些平时温顺的农民,此刻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乡亲们!留活口!“谢文渊急忙制止。
在群众的帮助下,山本小队全部被俘。但谢文渊脸上却没有喜色——大片粮田已经化为焦土。
“损失统计出来了吗?“他声音沙哑地问。
林婉茹抹着脸上的黑灰,沉重地说:“王家沟损失了七成粮食,其他村也不同程度受损。这个冬天...难熬了。“
当晚,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油灯下,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凝重。
“粮食缺口至少四成。“后勤部长汇报,“如果不想办法,很多人撑不过这个冬天。“
首长沉默良久,问谢文渊:“你有什么想法?“
“三条路。“谢文渊竖起手指,“第一,向总部求援;第二,组织部队到敌占区筹粮;第三,节约口粮,开展生产自救。“
“总部也很困难。“首长摇头,“敌占区筹粮风险太大。看来只能自力更生了。“
于是,一个“大生产运动“在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展开。部队在训练之余开荒种地,群众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替代食物。
谢文渊把利剑分队分成两班,一半负责警戒,一半参加生产。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手上磨满了血泡。
这天,他正在和新兵一起开垦荒地,老周突然来访。
“文渊,有个好消息。“老周神秘地说,“我们在敌占区的地下同志搞到一批粮食,但需要派人接应。“
“在哪里?“
“平安县城。鬼子在那里设了一个大型粮库,守备森严。“
谢文渊立即展开地图。平安县城距离根据地一百多里,途中要穿越三道封锁线。
“风险太大。“
“但这是唯一的机会。“老周压低声音,“这批粮食够五千人吃一个月。“
当晚,谢文渊独自登上山顶。月光下的太行山寂静而苍凉,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抉择。
“你要去?“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
“必须去。“
“太危险了。平安县城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据点,守军有一个联队。“
“正因为重要,鬼子才想不到我们敢去。“谢文渊转身看着她,“而且,我们没有选择。“
经过周密计划,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组建完成。除了利剑队员,还有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
“记住,“出发前,谢文渊交代,“我们的目标是粮食,不是杀敌。得手后立即撤离,不要恋战。“
他们借着夜色掩护,悄然出发。第一道封锁线是条公路,日军的巡逻车每隔半小时经过一次。
“等下一辆巡逻车过去后,我们有二十八分钟时间。“向导老马说。
果然,巡逻车准时出现。等它远去后,小分队迅速穿过公路,隐入对面的玉米地。
第二道封锁线是条河。日军在桥梁上设了岗哨,但他们早有准备——从上游一处隐蔽的浅滩涉水而过。
最危险的是第三道封锁线:平安县城外围的雷区和铁丝网。
“从这里开始,每一步都要小心。“老马指着前方,“鬼子在这里埋了各种地雷,还有带电的铁丝网。“
工兵出身的赵铁柱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他像猎犬一样趴在地上,用自制的探雷针仔细探测。
“跳雷、绊雷、压发雷...鬼子真是下了血本。“他抹了把汗,“科长,需要时间。“
“抓紧。“
就在排雷工作进行时,远处突然传来狗吠声。
“不好!鬼子的巡逻犬!“
谢文渊当机立断:“改变计划,从下水道进城!“
平安县城的下水道系统相当完善,这是当初德国工程师设计的。在老马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一处隐蔽的入口。
下水道里恶臭扑鼻,但相对安全。通过管道的回声,可以听见头顶日军巡逻兵的脚步声。
“粮库就在上面。“老马指着一个检修口,“但出口有守卫。“
谢文渊仔细观察后,想出一个妙计:“声东击西。“
他让两个队员在远处制造动静,吸引守卫注意。果然,大部分守卫都被引开,只剩下两个人。
“行动!“
利剑队员们如神兵天降,迅速解决了守卫。粮库里堆满了麻袋,全是上等的小米和大米。
“快!能搬多少搬多少!“
队员们迅速装运。但就在他们即将撤离时,警报响了!
“中计了!“谢文渊心中一沉,“这是陷阱!“
大批日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他们团团围住。为首的山本得意洋洋:
“谢文渊,这次你插翅难飞!“
绝境中,谢文渊反而冷静下来。他注意到粮库的屋顶是木结构,而且...
“同志们!往上爬!“
队员们虽然不解,但还是执行命令。当他们爬上粮堆顶部时,谢文渊点燃了早就准备好的火药引线。
“你要把粮食都炸了?“山本惊呼。
“宁可炸了,也不留给你们!“
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粮库屋顶被炸开一个大洞,木梁和瓦片纷纷落下。
“从屋顶走!“
趁着日军被爆炸惊呆的瞬间,队员们从屋顶的破洞鱼贯而出。等山本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消失在夜色中。
“追!“山本气急败坏。
但谢文渊早就安排了接应。在城外的一片树林里,预先埋伏的利剑队员用密集的火力阻挡了追兵。
当小分队带着部分抢出的粮食回到根据地时,朝阳刚刚升起。
“我们成功了!“队员们虽然疲惫,但难掩兴奋。
谢文渊却高兴不起来。虽然抢回了一些粮食,但大部分都毁于爆炸。而且,这次行动暴露了地下交通线,今后筹粮将更加困难。
“别自责。“林婉茹轻声安慰,“至少我们试过了。“
“不,“谢文渊望着远山,“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办法。“
三天后,一个特殊的会议在司令部召开。谢文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用缴获的日军装备,与国民党控制区的商人交换粮食。
“这太冒险了!“有人反对,“那些商人唯利是图,很可能告密。“
“所以需要精心策划。“谢文渊胸有成竹,“我研究过,阎锡山的部队缺装备,特别是火炮。我们可以用缴获的日军火炮交换粮食。“
经过激烈讨论,计划获得批准。谢文渊再次带队出发,这次的目标是黄河对岸的国统区。
交易在一个小镇秘密进行。当商人看到崭新的九二式步兵炮时,眼睛都直了。
“谢长官,这些炮...你们从哪弄来的?“
“这个你不需要知道。“谢文渊冷冷道,“一万担粮食,换这两门炮。“
“成交!“
粮食很快装船。但在渡河返回时,他们遭遇了日军巡逻艇。
“准备战斗!“谢文渊下令。
黄河上的战斗异常惨烈。为了保护粮食,队员们拼死抵抗。最终,在付出五条生命的代价后,他们成功返回根据地。
当满载粮食的船队靠岸时,岸上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帮着搬运粮食。
“我们成功了...“谢文渊望着欢腾的人群,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林婉茹来到他身边,递过一碗热水:“你做到了。“
“不,“谢文渊摇头,“是我们做到了。“
夕阳西下,太行山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飘着久违的米香。在这个艰难的秋天,希望如同野火后的新芽,在焦土中顽强生长。
谢文渊知道,冬天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但只要军民同心,就没有渡不过的难关。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生命总能找到出路,如同岩石下的野草,向着阳光顽强生长。(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