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悟毕竟是来帮助自己平乱的,吴元济只能忍着气,好言相陪:“刘兄错怪老弟了,都是这些羌戎人惹的祸,后面为弟一定好好整顿,这次多谢刘兄仗义出手,老弟没齿难忘。”
说完,吴元济又拿出一些财物和粮食等物资送给刘悟,刘悟这才消了气,带领部队往北朝阿尼城进发。
刘悟走了以后,吴元济气的发狂,杀了两千叙黎郡的俘虏泄愤,后面又把那些惹事的羌戎族僧侣拉过来痛打一顿。
吴元济回到开罗后,又怨恨那些战俘背着他起事,又杀了两千最先跟阿里贝特在运河叛乱的那批战俘。
穆庭路这边起事,朱达路那边也开始躁动起来。
牂牁族对当地的夷人压迫越来越厉害,有的夷人土地被牂牁人抢占,那些没有挂靠到牂牁族旗下的商户,被竞争的无法生存,纷纷倒闭,那些挂靠在牂牁人旗下的商户,也被剥削的厉害,只能获得一小半收益,牂牁人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大部分收益。
牂牁族的巫教与当地的婆罗门教对峙了也很厉害,巫教说婆罗门教是编瞎话的,婆罗门教说巫教是跳大神的,互相看不起,互相攻讦。
牂牁族凭借掌握基层政权的优势不断打压夷人,尤其是经常攻击与他们作对的婆罗门教神职人员,逮住他们就痛打一顿。
那些婆罗门教神职人员和夷人自然不服,不能明着对抗,就私下里抓住落单的牂牁人痛揍,后面城里管的严了,他们又攻击农村地区的牂牁族地主。
这些牂牁族地主,霸占夷人的土地,压迫周围的夷人,早就引起了周边夷人的愤恨,一旦有人带头,就变成了群体反抗事件。
牂牁族在农村地区统治力量薄弱,完全依靠一些临时投靠过来的夷人充当打手,这些夷人打手看形势不对全部逃之夭夭,农村的牂牁族地主只有挨揍的份。
夷人的报复,引起了牂牁族更大的愤怒,但是那些夷人早就逃到的无影无踪,牂牁族引用中国那句古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一些巫婆、神汉的号召下,牂牁族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毁庙行动,大规模推倒毁坏婆罗门寺庙。
以王之孝为代表的汉族官员,思想麻痹,认为这是牂牁族和夷人的事,华人不用参与,甚至有坐山观虎斗的想法,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牂牁族的毁庙行动在官府的默许下,搞得越来越严重,不少城市里的婆罗门寺庙被拆毁。牂牁族在拆毁婆罗门寺庙和塑像时,发现里面有很多婆罗门信徒捐赠、布施的财宝,引起了哄抢。
有了经济利益的刺激,牂牁族拆毁婆罗门寺庙的热情更高,特别喜欢拆那种规模宏大、藏有众多财宝的婆罗门大寺。就这样,先后有好几个婆罗门教的百年古寺被牂牁族拆毁,里面的财宝也被牂牁族瓜分。
这下,朱达路的夷人可就炸了毛了,他们相互串联,纷纷聚集,发誓要跟牂牁族拼个你死我活。由于各郡的边境管控不严,夷人搞串联,拉拢队伍很容易,他们逐步组建几支较大的队伍。
这些夷人听说牂牁人又要拆毁卡纳郡(卡纳塔克北部)最著名的毗卢伽神庙,更加气愤,纷纷涌到神庙所在的汉皮镇。夷人大股部队到达时,牂牁人已经在开拆了,正在搜寻财宝。
这些夷人都快气炸肺了,抄家伙就跟牂牁人干起来。这些牂牁人敢这样名目张胆,自然是有靠山的,得来的财宝会分给当地的牂牁团、民兵营一部分,所以本地的牂牁团和民兵营就在附近守着。
寺庙附近的牂牁团和民兵营看到夷人竟敢打他们的同胞,立即上子弹也开始干起来。夷人虽多,但是牂牁部队毕竟有枪,这些夷人吃了亏以后,赶紧撤退,窜到其他郡。
这些夷人到处控诉牂牁人的恶行、毁坏他们寺庙、压迫他们的同胞,朱达路的夷人本来就感到饱受压迫,看到牂牁人这么过分,连他们的神庙都拆了,非要跟牂牁人死磕到底。
由于朱达路各郡的边境漏洞百出,形同虚设,各郡的夷人相互串联,拉起好几支队伍。这些夷人前期不敢攻打城市,重点抓捕农村地区的牂牁族地主,将他们洗劫一空,并抓起来做俘虏。
这些叛军逐渐强大以后,开始集中进攻几个领城,攻破领城以后,夺取其中的粮草财物和枪支弹药,进一步壮大了叛军的规模。这几支叛军到处流动作战,重点攻打农村地区和领城,郡城由于更加坚固,驻军多,他们暂时不敢硬攻。
王之孝闻听朱达路西部几个郡出现了大的叛乱,这才慌了神,命令姜赢山带兵剿灭。姜赢山带着朱达师气势汹汹的来到卡纳郡时,听说这里的叛军已经转移到了南边的塔克郡,这才后悔当初边界设的草创,给了这些夷人可乘之机。
这些夷人叛军知道唐军的厉害,他们恨的是牂牁族,也不愿招惹唐军,唐军来了就逃的远远的,继续去打击牂牁族。
姜赢山忙了一个多月,没抓住几个叛军,反而是又有好几个领城被夷人攻破,又有一批牂牁族被杀被俘。特别是那些跑到农村占地的牂牁地主,简直就是活靶子,人被抓,房子和财物被抢,土地被瓜分。
王之孝和其他官员这时才想起当时朝廷规定的一些政策,可是他们都没有认真执行。
严格设置各郡边界,控制夷人流动,没执行!
襄人要集中居住在城市,不得超过领城15里以外,购买、抢占夷人土地,没执行!
控制襄人经商范围,不要过分抢夷人饭碗,没执行!
要尊重夷人的财产权,不得压迫、奴役夷人,没执行!
宗教政策也是背离了原来的初衷,没有策略,没有章法,纯属瞎胡闹!
朱达路官员的懒政、惰政,加上牂牁族的肆意妄为,造成了极坏的后果。这些夷人领袖也很聪明,知道华人和牂牁族并不相同,不敢惹华人,打出的口号是“赶走牂牁族,请求民族自治。”
正在姜赢山带领朱达师在西部剿敌时,有两股叛军趁机向东发展,一直打到显德府附近,搞得王之孝很紧张,赶忙让姜赢山带领朱达师撤回来,保卫显德府周边区域。
至此,单靠朱达路的能力已经无法扑灭叛乱,王之孝被迫向周围各路的华人部队求援。
最早收到请求的是宋朝隐,镇罗军驻守在索木城,一方面要准备第三波征服行动,一方面也是镇压夷人的机动力量。
宋朝隐接到请求后,毫不迟疑,立即率领镇罗军南下支援朱达路,镇罗军在塔那(孟买)登陆,上来就是一顿碾压,将一些作乱的夷人就地消灭,然后越过西高止山,往德干高原一带进攻,一直向东进攻打贾尔纳附近,先后扫平了朱达路北部两郡的叛军。
不久,张广孝在帕迦路也接到了王之孝的请求,张广孝认为,天竺三路连为一体,如果不管,叛乱就有可能蔓延到帕迦路,必须要出兵支援,当即命令都统吕鸿基率领帕迦师南下支援朱达路。
张广孝同时派人送信给韦处厚,让他的瞿印师不要动,天竺北部还是要留一个部队坐镇,防止后方发生变乱,韦处厚深以为然,留下瞿印师作为瞿印路、帕迦路最后的机动力量。
帕迦师很快从东北方向打过来,与镇罗军相互配合,很快扫平了朱达路北部的叛乱,两个部队在宋朝隐的统一率领下,呈扇形展开,一路向南攻击前进。
朱达路的华襄部队听说有两支生力军来支援,士气大振,也开始反击叛乱的夷人。
在镇罗军和帕迦师的拉网式打击下,夷人的游击战毫无用处,一个个据点分批被唐军拔除,大量夷人被杀、被俘。
镇罗军和帕迦师一路向南压迫攻击,越向南印度半岛收的越窄,部队的队形更加密集,对夷人打击的力度越大,加上朱达师的反击,夷人叛军损失越来越大,最后被压缩到印度半岛最南端。
这些叛军有的投降,有的坚持抗战,还有的乘船跑到锡兰岛,希望在那里落脚。
锡兰郡太守郑亚早有准备,锡兰郡的襄人团配有战船,他命令襄人团出海攻击渡海而来的叛军。大量载有叛军的船只被击沉,叛军发现往锡兰岛的水陆被堵住了,被迫返回大陆。
镇罗军、帕迦师、朱达师,在宋朝隐的统一指挥下,发起最后的绞杀,三支部队大规模进攻叛军最后的营地,这些叛军遭受重大伤亡以后,被迫投降。
宋朝隐久在天竺,大概也知道朱达路夷人叛乱的原因,所以对王之孝非常不满,认为有一半原因归咎于王之孝等人的不作为,所以就专门写出一份奏折。
宋朝隐在奏折中,一方面介绍唐军平叛的经过,一方面历数朱达路官员和牂牁族的错误,要求朝廷采取果断措施,否则还是会发生第二次叛乱。
宋朝隐平叛完毕后,将俘虏交给朱达师,然后就直接乘船返回索木城,不愿见也不愿理王之孝等人,吕鸿基也随之带帕迦师返回玄策府。
王之孝本来还想在显德府设宴款待来帮助平叛的两支部队将领,没想到两个部队都不给面子,干完活就走,自己也正好省了。
刘悟离开叙黎郡后,对穆庭路的乱象也是不满,专门写了一道奏折弹劾吴元济等人,派人送到瀚海路宏威府,利用瀚海路的驿使送到夏原。
元和21年五月份,朝廷先后收到穆庭路和朱达路被剿灭的奏报,后面又先后收到两个将领弹劾的奏折。
李纯认真地阅读了两份奏折,发现里面表述的问题,比自己和两个宰相估计的更严重一些,如果继续任由这些庸官主政,两路的形势还会再次恶化。
还有羌戎族、牂牁族,过去本应是帮助华族治理夷人的,而不是给华族添乱的,就在征战中出了一点力,就把自己当老爷,压迫、刺激夷人,简直是火上浇油。
吴元济和王之孝两个糊涂蛋,浑浑噩噩,朝廷的那么多治理夷人的政策不执行,对很多问题漠然处置,图省事、不作为,眼睁睁地看着问题的恶化,必须要撤掉。
还有,在夷人地区抓获的这么多俘虏,也要妥善处置,继续留在当地就是一个大的隐患,最好的办法就是流放外地。
前两年,元稹曾经将安达曼群岛的矮黑人转移到巴布亚岛,将安达曼作为符真路的夷人流放之地,但是安达曼不大,用个两三年就没地方了。
目前朝廷已经征服了六个半路的夷人,数量众多,那些叛乱人员、重型犯,都需要找个比较大的地方,作为一个专门的流放地。
李纯思前想后,觉得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澳洲。
澳洲目前属于蛮荒之地,上面只有少量极为原始的部落,地广人稀,搞些地方安置流放犯,完全没有问题。
流放地都选在沿海条件较好的地区,将内陆地区留给原来的土著人,这些流放犯就地进行农业生产,如有发现逃跑行为,就地斩首。
同时,将这些流放犯全部结扎,无法生育,一是防止再繁衍生育具有反叛意识的夷人,二是不能侵占澳洲本地土著人的地盘。
李纯将两个宰相召来,讨论两个路总督人选更换、在澳洲设置流放地的事。
李纯首先说:“从前方送来的战报来看,穆庭路和朱达路的叛乱规模很大,损失也很严重,其中华人军民死伤两百多人,大部分都是平叛的华族官兵,羌戎族死伤五千多人,牂牁族死伤七千多人,穆庭路夷人死伤六万多,朱达路夷人死伤八万多,苏伊士运河也被迫停工,教训太惨痛了。”
裴度说:“吴元济和王之孝两个粗人,只会打仗,不会政务,采用放羊的方式管理地方,不出乱子才怪。”(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