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傻,那个女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小时候,别的孩子上学,她就跟着她爸上山下河到处跑。
    柳桥每次从她家门前路过,都看到她身上脏兮兮的,歪头看着路过的人傻兮兮的笑。
    “结婚了。”刘月枝谈论起此事,满脸笑,“那个男孩子我没见过,听湾里人说,脑子也是有问题的。”
    柳桥突然失去了食欲,“两个傻子还生孩子啊。”
    眼前的这锅“小乔炖白鸭”被妈妈炖的极好,汤汁浓郁,鸭肉酥烂多汁,冬虫夏草的独特的香气为这道菜增添了独特的口感,鲜美的很。
    她本应该有很好的胃口。
    “当然要生孩子。”刘月枝理所当然的说,“傻子也要留个后!”
    ……
    回乡第三天,柳桥在妈妈刘月枝的催促下,去村口的超市里买了几箱牛奶一起提着给几位长辈家送去。
    二伯父和小叔的房子建在一起,离村口的超市近,柳桥陪着妈妈先去把牛奶送了。
    给长辈送牛奶这事,柳桥觉得颇尴尬,但每年还得硬着头皮去送,用妈妈刘月枝的话来说:
    “乡下就是这样,人情来人情去。”
    “以前你们小时候吃了哥哥姐姐的,现在轮到你赚钱就要买东西去爹爹姆妈家。”
    从小叔家出来,两人并排往下湾里走,免不了谈起刚刚见到的堂妹。
    “美霞怎么那么着急订婚,太突然了。”
    随着年关在即,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回家过年,村子里难得热闹起来。
    姐妹俩几年没见,虽然从小没什么感情,如今也觉得有几分亲热,可是没聊几句,细妈就笑眯眯的咂下个重磅消息:“我们家美霞明天订婚,桥啊,你没事来耍哈。”
    这消息惊的柳桥到现在都没缓过神来。
    “不突然啊。”刘月枝说,“你是不知道,美霞这几年相看了好多人家,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今年定下来也好。”
    “好什么啊。”反正柳桥对这种乡下男女双方见面看对眼就订婚的事接受无能。“她才27岁,那么着急嫁出去干什么?”
    “二十七岁还不大啊?你以为她像你上了大学,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刘月枝脸上无法控制的浮现出得意的笑容,“她要文凭没文凭,要工作没工作,之前相看了好几个男孩子,本来谈的好好的,都没下文,还不是看不上美霞。”
    ——“这个男孩子你没听你细妈说嘛,本科文凭,要不是对方老子去世的早,说不定也看不上美霞。”
    堂妹前几年订婚又退婚的事情,柳桥是知道的。
    但,她对这事的看法和她妈不一样,她妈觉得美霞订婚又退婚,败名声,很丢脸。
    柳桥则觉得堂妹订婚又退婚不是啥问题,随便结婚才不好。
    “你别这样说。”
    她不喜欢看妈妈脸上浮现出的优越感,那看起来像是在看堂妹的笑话。
    虽然刘月枝也是。
    柳桥转头看向两旁的老房子和院子。
    湾里分上湾和下湾。
    母女俩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从上湾通往下湾最老的一条路。
    走进这条路后,一排排保存完好的低矮青砖瓦房就映入柳桥的眼前,老屋静静地立在冬日疏朗的阳光里,呈现出一种极沉静的、接近于大地的青灰色。
    时光仿佛在这些青砖瓦房的屋檐下凝固,岁月的流转在这斑驳脱落的一砖一瓦之间,显得温柔而残酷。
    这片青砖瓦房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也勾起她对童年的回忆。
    九八年移民建镇,家里的钱只够爸爸在上村头买一块宅基地。
    五年后,爸爸才存够些钱,在那块新的宅基地上建起能住人的新楼房。
    柳桥是上初中后才从下村头这片老宅区搬去现在住的房子的。小时候,她每天在这片青砖瓦房中间撒着欢儿的跑啊,跳啊,躲迷藏啊,自由又烂漫。
    那时候,村民们每日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推开窗户,迎接新一天的阳光。窗外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稻穗等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老奶奶们在家燃起柴火煮粥,青烟冉冉升起飘上屋顶,飞入云端;妇女们陆陆续续提着衣服去到门口塘里洗衣,顺便聊着东家长西家短;孩子们在院子里成群结伴嬉戏,笑声如同清泉般流淌,混着犬吠鸡鸣的声音:
    那是张九龄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是王昌龄的:“江水悠悠春草齐,谁家芳树绿阴西。断猿晴鸟何时尽,日向花深醉似泥。”
    是释绍嵩的:“庐山峰顶四时云,谁识孤高最上尘。天近星辰常若昼,雨余草木自成春。”
    是杨万里的:“月影悠悠秋水长,楼台明灭暮云苍。西风忽送丹阳雁,一夜相思到故乡。”
    ……
    是如今柳桥想起来就心动,却回不去的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年少时光。
    这条路的尽头连着一片池塘和田野,不知是谁在远处的田野里燃了几堆柴火落叶,燃起的袅袅炊烟轻轻笼罩着村庄,青砖瓦房的轮廓在朦胧中显得格外柔和。
    童年的柳桥没有足够的认知,无法理解村子的美,如今她是能欣赏村子的美了,这片老宅却在时光中变旧,荒废的无法住人。
    “还是从前的人会选宅基地啊……”
    柳桥看着这些依山傍水而建,掩映在一片黛色的青山下的老房子,只觉得美极了。
    要是不用再谋生,有机会把这些房子重新修葺好,住进去,不知道有多惬意。
    “以前住在湾里几好啊。”听到女儿的感慨,刘月枝接话:“又干净又安静。”
    近几年,村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觉得住在路边就好像城里,方便热闹,开始怀念起从前住在老宅时的清静悠然来。
    柳桥点头,“要是我回家,宁愿住老屋,不愿意住新屋。”
    新屋也不新,只不过和老屋比是新些的房子。
    “你怎么会回家?”刘月枝听到女儿说的话,觉得好笑,“湾里这些房子,你哪还看的上?”
    在她看来,九江是怎么也比不过深圳的。
    女儿好不容易读了那么多书,又在深圳发展的那么好,怎么可能会回来?
    虽然她这辈子也没去过深圳。(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