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参汤

    朱祁钰望着满地跪着的顶戴,用力将自己的目光抬了起来。

    “你们都读过圣贤之书,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时候陈循抬起头来要说,朱祁钰摆了摆手,继续加重了语气。

    “刚才有的人刚才和朕说江山,江山是什么?江山就是太祖太宗留下的基业,就是全天下的百姓,就是人,是人心!而人心,就是粮食!商辂你记下拟旨,这南边六个受水灾的省,除了免征两年的田赋,还要妥善安排赈济。”

    “朕还要告诉那些人,太后有恩于你们,你们因此听命于太后,朕体谅你们,可你们不要忘了,你们做的是我大明的官,不是太后家的官!”

    柳浩然冷汗淋漓,湿透了背后的朝服。

    他没想到朱祁钰会如此驳斥自己,扶着金砖地面的双手微微发颤。

    商辂则猛地抬起头来,泪水难以自己。

    “都起来吧。朕知道你们心里可能要嘀咕了,朝廷在太上皇的手上连年亏空,可这个景泰皇帝好大的气魄,一登基就免了六省两年的田赋,可朕要告诉你们,朕不是太上皇,朕的身边也没有王振,这个家,朕要自己来当!”

    朱祁钰移开目光,快步走回须弥座,笔直着身子坐了下去。

    “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我大明,你们知道为何?前元有种官儿叫做包税官,那些老爷根本不把老百姓当人,以致由最黑暗之时,诞生了以与烈火为教义的明教,我大明朝太祖皇帝打天下时信奉的正是明教,所以本朝的国号大明,取得也是正大光明的意思。”

    朱祁钰顿了一顿,用目光审量着五位内阁。

    这几个阁员本来刚刚起身,听见朱祁钰说出这一番分量极重的国本道理,不由得他们一个个束手站得端端正正。

    “可我大明朝开国还没满百年呀,便有‘一任清知府,八千雪花银’的说法!”朱祁钰大声道,“商辂,你来告诉朕,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商辂一怔,抬起头望着朱祁钰。

    朱祁钰也望着他。

    商辂叹了口气,道:“皇上,这句话的意思……,臣不忍说……”

    “你不忍说,好,那朕就来告诉你们,这句话的意思,一任知府做下来,凡是贪污在八千两白银之内,都能算是清廉的好官儿了。我大明疆域万里、子民百兆,可如今有哪个衙门的门前不挂着‘明镜高悬’的招牌,可又有几个敢说自己问心无愧?”

    说到这里,朱祁钰看向苗阁老,笑道:“阁老是太上皇的老师,也是朕的老师,朕还记得从前做皇子的时候,第一次旁听阁老给太上皇讲课,讲的就是这段。”

    苗阁老一惊,犹豫道:“恕臣有些老糊涂,不知微臣何时说的这些话?”

    朱祁钰道:“宣德五年、督察院有四十三名官员因为不胜任被先帝罢免,同时还查出辽东有十四万亩本该用于屯田的军田为官吏霸占吞并,阁老当时为太上皇侍讲此节时有感而发,说古往今来土地兼并乃是周期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朕还记得接下来,苗阁老就要讲太祖皇帝以区区二十四骑起兵反元的故事。”

    苗阁老闻言,凛然抬起白眉,轻声道:“皇上的记性真好。”

    “不是朕的记性好,是苗阁老课讲的好。”朱祁钰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朕还记得阁老在课上说过,当年太祖、太宗朝的从龙臣子,基本都是能做事的、清廉有为的,可后来慢慢就没有这个局面了……”

    苗阁老缓缓闭上了眼皮,仿佛那眼皮有千斤重似的,再不睁开了。

    “圣上洞鉴烛照,惠泽百姓,天下万民有福了。”

    朱祁钰微微一笑,忽察觉到身边动静,便回过头去,正看见金英小心翼翼的奉过一碗老参汤,送上了御案,朱祁钰嗅了一下,不禁赞道:“香!”又仔细瞧了一眼,见汤里头那参丝模样古怪,一缕缕混得仿佛粉丝,便皱了皱眉问:“金英,这不是参汤吧?”

    金英笑得两眼眯成一条缝。

    “皇上闻出来了,这叫龙须汤,是用了九十五条一尺以长以上的大鲤鱼,每一条只取鲤鱼嘴边的两根长须,这碗里头一共是一百九十根龙须,再用三个时辰的慢火细细熬成的,九十五条这个数是为应和九五之尊……”

    朱祁钰脸上的微笑慢慢僵住了,目光越来越冷。

    “这一碗得要多少银子,太上皇平时就吃这个么?这是哪个奴才想出来谄媚的花样?”

    金英弄巧成拙,吓了一跳,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皇上息怒,老奴哪有胆子生造,这都是御膳房的寻常菜。”

    “寻常菜?!朕问你,这一碗要多少银子?”

    “老奴,老奴曾听御膳房的掌勺说过,哪怕是在盛产鲤鱼的江南,这么一碗没有五百两银子也不成。”

    “五百两银子!”朱祁钰目光一凛,又慢慢黯了下去,“朕知道这不能怪你,可你要知道,一户人家一年吃喝用度也不过几两银子,六省受灾还有多少灾民,这一碗汤可以换成多少灾民救命的口粮?撤下去!今后不许再做这类菜了。”

    朱祁钰摆了摆手,又道:“白天有一位大臣建议朕查仓,他说,京城和通州两个粮仓,京仓为天子之内仓,通仓为天子之外仓,这两个仓的存粮关系到我大明的命脉,朕说,你一个兵部尚书,屁股还没坐热,怎么就把手伸到户部管起京仓的闲事了?你就不怕京通两仓里的那些大小老鼠们要了你的命?”

    “德遵啊,你猜他是怎么说的?”朱祁钰瞟一眼陈循。

    陈循高声道:“以臣之见,此人敢提这个建议,精白之心可对苍天!”

    “好一个精白之心!他告诉朕,不能让前方将士们饿着肚子和瓦剌拼命,他既然做了大明的官,就不怕死,这个人想必你们也听说过,他为了做官,竟然专门为自己打了一口棺材,朕早上刚刚听说,这半个月来,这个人竟然没回过一次家!”朱祁钰转过头,“金英,去给朕传于谦来。”

    “奴才遵旨!”

    柳浩然望了苗衷一眼,苗衷却立刻移开了目光,仿佛不认识他似的。再拿眼去看高谷,高谷却仍是一脸木然,眼观鼻、鼻观心活像个泥菩萨,柳浩然一怔,看来五个内阁里头,两个已经站到皇上那边了、还有一个是个木鱼,没想到就连一向立场坚定的苗阁老,也被皇上三言两语说的立场不稳了,他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再不说话不行了。

    “君父,于谦虽然与我师出同门,可这个于谦是个奸臣!”柳浩然再也忍无可忍,“砰”地跪下奏道,“他这是兴风作浪,君父不知道这些人的用心,这些人往往自诩清廉自守,实则卖直邀宠、沽名钓誉,全天下都知道是他于谦要查仓,君父一旦下旨、名声归他,可若查仓查出了什么乱子、恶名却是要君父来背的!”

    内阁一时剑拔弩张,陈循针锋相对:“柳浩然!照你的意思,这仓查不得?”

    谁也没想到,柳浩然竟将目光投上须弥座,盯着朱祁钰的双眼。

    “这仓非但不能查,还得一把火烧了!”

    “你说什么?”朱祁钰目中凶光一闪,“你再给朕说一遍!”

    纵使苗阁老也惊得一愣,大喝道:“柳浩然,还不谢罪?!”

    “君父!”柳浩然双手据地,沉着声音说道:“也先的大军刚刚击败我大明几十万精锐,随时可能再次南下,通州仓里尚有粮食六百万石!是,这些粮食的确可以救灾民、可以重振军心、可以保卫京师,可若是这些粮食落入也先之手,也先就会如虎添翼,他就能依靠这些粮食收买降兵降将、南下中原扫荡天下,那这些粮食就成了诛灭我大明的凶器!”

    “各位大人,观土木之战,瓦剌大军兵强马壮,京师在其面前尚未必能保全,通州的城墙高不足一丈五,谁敢担保通州可守?”

    柳浩然的话如同一记记闷锤,打在朱祁钰的心门上,打得他眉头紧锁。

    几位阁员相互碰了一下目光,纷纷低头。

    柳浩然眯了眯眼,嘴角却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若是没人反对,臣请圣上下旨烧仓!”

    一片死寂,许久,朱祁钰才抬起头来,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透着鱼肚白的天光已经打在奉天殿前那一排屏门之上,穿过那一扇扇巨大的窗格纸,涂在内殿满地的金砖之上,朱祁钰慢慢缓过劲来,他想起来了,大殿外面还有那么一个人。

    “金英,天亮了,打开殿门!”

    殿门轰然洞开,清冽的阳光猛然涌入。

    一个高大的人影出现在正殿门前,洪声禀道:“臣于谦奉召见驾!”(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蓬莱镜不错,请把《蓬莱镜》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蓬莱镜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