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市村既然村名里面带个“市”字,那自然也是不简单的,全村姓张的两千七,本家一千四,另外一千三是曾祖辈的把兄弟、义子、手下。
当年在暨阳市东北打游击的独立支队,其实据点就在张市村,周围几个洼地,过去是野塘湖泊芦苇荡,里面藏了百八十个水屋、水寨,后来剿匪才逐渐消失。
再往前,暨阳市的东乡牛市、东乡漕运驿站、东乡粮市、东乡染坊等等行市,在张市村也有设置一个站或者驿。
所以张市村里面,还有一些古称地名,比如“粮站里”“漕船湾”“牛市街”“染坊头”等等。
不过这些地名说出去没啥威慑力,正经镇得住场面的,还是曾祖辈的三兄弟,老大老二都是舞文弄墨,是“读书种子”;老三就是舞枪弄棒,主要功能就是出丁出人保家护院。
老头子张气恢就是“三行里”唯一一个同辈读书人,其余文化人都是“大行里”“二行里”出来的。
官面上拿得出手的,基本都是“大行里”和“二行里”,算是“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吏员”中的吏员。
暨阳市在东乡一共有过十八个乡镇,每个乡镇的治安公所所长、副所长、教导员,都有“二行里”的人当过。
不过就算这样,“二行里”的名声是不如“三行里”的,毕竟皂吏的身份,就注定了不可能讨喜,敬上两句话就差不多了。
反倒是“三行里”两代人带着逃荒逃税逃摊派逃拉丁,因此张市村那一千三不是本家正宗的人家,烧香也要敬一炷香给张大象的曾祖父张之虚。
老太公名字里面带个“虚”,做事并不虚,亲儿子十几二十个,打仗死了九个,残了三个,“三行里”的一些“特权”,也源自于此。
而且族谱单开的,往上五代就他一个。
说一千道一万,他儿子死得多。
不过张家并非是大地主,即便张之虚的大哥和二哥也成了当时还叫暨阳县的县里“名流”,但因为时代动荡的缘故,也没办法迅速将权力变现,官身就是个挂职,纯粹是拿来抵挡一下摊派盘剥。
张市村现在五千多户的总地盘,其中一半主要是因为开荒,现在村里的很多良田,都是组织人力修出来的。
很多芦苇荡和沙地,在几十年前是藏匿湖匪水盗的地方。
剿匪剿匪,张之虚就是那个匪。
真正的祖田,也就是张之虚兄弟们分家拿到的,一共就三百亩,而且是更老一辈打仗换来的赏银购买。
所以整个张市村如果俯瞰的话,就会发现以祠堂祖屋为核心,外面一圈又一圈的小河沟,直到南北东西的运河为最远边界,层层叠叠的河道,以前到处都是芦苇荡、水草,方便小船来回穿梭。
只是现在清爽了,也就看不太出来。
时过境迁,张市村变化比几十年上百年前要大得多,不过村里报“三行里谁谁谁”的名头,那还是很有用的。
这几天村里外姓的,就都在聊“三行里张象卖快餐”这件事情,至于说“三行里张象不继续读高中”,反而没啥动静。
赚钱的事情总是要更吸引人一些。
“气恢阿叔,听说阿象现在生意做得好,还缺人手,你看我能不能在阿象这里洗碗洗菜端盘子?”
“是建丰娘子(老婆)啊,坐坐坐,我喊青佬过来。”
“啊?”
“招工的事情,张象不在家里的话,就让他老伯帮忙照看。”
因为张大象在“吴家滩”落地摆摊成功,张正青就在单位请了几天假,过来先帮忙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做好,免得侄儿还要亲自活动。
比如说那片水杉林,其实不是私人的,也不是旁边那个村的,而是属于路政公署的,张正青买下整片水杉林肯定是没有这个实力,不过买下一二十棵,那还是可以的。
路政公署一般来说不会搭理这种小打小闹,不过路政公署有个办公室的主任是“大行里”的,那只要张正青没白嫖,钞票到位,也就公事公办。
虽说这个当主任的族兄已经有三十年没住过老家乡下,连宅基地都不要了,但这点面子还是会给。
就是花钱买水杉树这事儿,让老头子张气恢勃然大怒,跑去将当主任的亲爹骂了整整一小时。
一张嘴就是“老子死了九个亲弟兄就是养活你家这样的猪狗宗桑(畜生)”,祖屋的瓦片都差点儿震落下来。
最后路政公署那个当主任的,连夜带着钞票到老头子面前道歉,这买水杉树的钱,他身为张大象的族伯,出了!
其实老头子还有更狠毒的招式,打算把人家族谱上的名字改用靛青蓝笔重新登记,正所谓“根正苗红”,一脉相传的,自然是用红笔,倘若出了文化人,还可以有个印章或者“花押”;倘若是“外室”又或者是私生子……对不起,包是蓝笔的。
如此相骂的时候,好话半点没有,正所谓“相骂无好话”,一张嘴就是“野种”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杀伤力那是相当有杀伤力了。
做官?
做你妈个头。
乡愿,德之贼也。
张气恢在一定程度上,即便是个文化人,但毕竟是老子张之虚的种,那偶尔客串一下“老贼”的身份,又有什么关系?
能整出“一房十二祧”这种阴间活儿的人,高低不太可能是大善人大好人。
洗碗工、洗菜工、配菜工各招了一个家里需要用钱的婶娘,也不用跟着出摊,就在张大象的院子里做事就是;两个帮工跟着出摊,一个是张大象的小兄弟叫张大淼,一个是侄儿叫张刚武。
侄儿岁数比张大象还大两岁,不过性格懦弱,今年刚考上了大学,现在算是暑假里勤工俭学一下。
“阿大(哥哥),夜里要去放甲鱼钩子吗?”
扒着板车架子跟着出摊的张大淼兴奋地问道,他从小跟着张大象混,鱼鳖虾蟹蛇儿田鸡吃了个遍,因为营养好的缘故,跟张大象一样身强体壮,就是还看着青涩,有着张大象欠缺的少年感。
“放……嗯?”
正要回话的张大象突然停顿了一下,因为他在自己的出摊位置上,居然看到了几个不速之客,除了一辆改装过的“黄鱼车”,还有几个穿着“城综办”制服,坐在折叠桌边上吃小馄饨的人。
张大象摩托车停靠过来,下车之后,对几个人直接道:“谁让你们在这里摆摊的?这是我的摊位,赶紧走,顺便地上的垃圾都收拾干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