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文明基石

    第一节启程,自故乡的月台

    姚江的晨雾像一袭轻纱,尚未完全散去。码头上人影绰绰,送行的低语在湿润的空气里浮动。

    没有轰鸣的引擎,没有喧闹的告别。只有一艘青篷乌檐的客船静静泊在岸边,像从水墨画里驶出来的一般。船头站着方舟,他今日穿着一件靛青色中式立领外套,褪去了商场的凌厉,倒像位要远游的学者。

    我最后回望了一眼老街深处,父母的身影在薄雾里化作温柔的剪影。我深深吸气,将故乡湿润清甜的气息纳入肺腑,像是要把这味道刻进记忆里。

    “准备好了?“方舟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温和而沉稳。

    我将手放入他温热的掌心,仰头微笑:“走吧。“

    船公的长篙轻轻一点,乌篷船便悄无声息地滑入了江心。我们没有乘坐那艘超越时代的“星槎“,而是选择了最古老的方式离开——顺着姚江,汇入甬江,直至出海。这是我的提议,既然要巡礼文明,就该从文明的脉络起始。

    船行至杭甬运河段时,天色已大亮。两岸的浣衣妇人用吴侬软语交谈着,槌衣声此起彼伏。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石阶上,好奇地望着我们的船。方舟从行囊中取出一包桂花糖,轻轻抛给她。女孩接住后,开心地朝我们挥手,那纯真的笑容像极了童年的我。

    “记得我小时候,也常在姚江边看往来的船只。“我轻声说,“总觉得每艘船都载着一个远方的故事。“

    方舟的目光柔和:“现在,我们也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了。“

    江水在船底汩汩作响,像在诉说千年的故事。两岸的景致如水墨长卷般缓缓展开,白墙黛瓦,垂柳依依。方舟没有进船舱,而是与我并肩站在船头,任江风拂面。

    “第一站,定在西安。“他望着前方烟波,“但我们不直飞。沿长江溯游而上,过三峡,入巴蜀,再转道关中。“

    我心头一暖。他还记得我曾在某个夜晚说过,真正的中国在江河之间,在那些被车轮飞速掠过的土地上。

    “好。“我轻声应道,“去听听兵马俑的呼吸。“

    方舟侧首看我,晨光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我忽然想起在“观星台“上,他为了保护我而展开力场时的决绝,想起这些时日来他小心翼翼的守护。而此刻,我们终于要并肩同行了。

    “密钥的感应,需要契机,强求不得。“他低声道,更像是在对自己说,“这一路,我们只当是......寻常的新婚旅行。“

    我唇角不自觉地弯起。这是他对我的承诺,放下拯救世界的重担,先去完整地拥有彼此,拥有这段属于我们的时光。

    船行至镇海口,一艘线条优雅的白色游艇“听涛号”正静静等候。换乘,启航。

    当陆地在身后渐渐化作一道青灰色的细线,无垠的东海展现在眼前时,我靠在船舷边,看着海鸥追逐船尾的浪花,像一个个欢快的音符。

    方舟从身后轻轻拥住我,下颌抵着我的发顶。

    “我们会看到撒哈拉的星空,听到亚马逊的雨声,触摸南极的冰雪......“他的声音混在海风里,送入我耳中,“这世界所有极致的风景,我都想与你共享。“

    我闭上眼,向后靠进他坚实的怀抱里。

    这一刻,没有“世界函数“,没有“熵减联盟”。只有碧海,蓝天,相依的恋人,和一段即将铺陈于整个星球的、属于我们的史诗。

    七海之约,自此启航。

    第二节长江诗篇

    “听涛号“沿着中国东海岸平稳南下,至长江口,便逆着那浑黄的江流,缓缓西行。

    船行水上,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我们不再依赖瞬间千里的“星槎“,而是选择以血肉之躯,去丈量这片土地的宽度,去感受文明脉搏的每一次跳动。

    第一幕江阴要塞·历史的重量

    行至江阴,两岸山势陡然收紧,江流湍急。方舟命游艇暂泊,带着我登上了古炮台遗址。锈迹斑斑的巨炮沉默地指向江面,仿佛还在诉说着那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

    “小时候读历史,只觉得是书上的几行字。“我抚摸着冰凉的炮管,江风猎猎,吹动我的衣袂,“站在这里,才感觉到那份沉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方舟站在我身侧,目光穿透历史的烟云。“守护,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他缓缓道,“它需要力量,更需要决断。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决断。“他的语气微沉,我想起在“观星台“上他保护我的那一瞬,心头泛起细密的疼。

    我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坚定的力量。“我明白。“我轻声道,“所以,我们才要找到更好的方式,让守护不再以牺牲为代价。“

    在历史的沉痛面前,我们的手握得更紧。一种超越儿女私情的、共同的责任感,在江风中悄然滋生。

    第二幕金陵夜泊

    夜幕降临时,我们在南京秦淮河畔停泊。画舫凌波,灯火璀璨,仿佛还能听到古时才子佳人的笑语。方舟租了一艘小舟,带我夜游秦淮。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我轻声吟诵,望着岸边的乌衣巷,“时间真是奇妙,当年的王谢堂前燕,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方舟为我拢了拢披肩:“但有些东西不会变。比如这秦淮月的清辉,比如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船行至文德桥下,他忽然指着水中的月亮倒影:“你看,千年前的诗人看见的,也是这轮明月。“

    我们在夫子庙前上岸,尝了地道的鸭血粉丝汤。老板是个健谈的老人,听说我们是新婚旅行,特意多加了些鸭血:“沾沾喜气,白头偕老啊!”

    第三幕三峡光影·自然的伟力

    穿过葛洲坝,进入三峡库区。水平如镜,倒映着两岸依旧险峻的峰峦。我们换乘了小型的观光船,穿行于巫峡的云雾之间。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我望着烟雨迷蒙的神女峰,轻声吟诵。百万年地质变迁与当代工程奇迹在此交织,构成一幅撼人心魄的画卷。

    夜晚,游艇停泊在僻静的支流。万籁俱寂,唯有星月倒映在墨蓝色的江水中。我们相拥在甲板的躺椅上,盖着同一条薄毯。

    “以前觉得,'构筑'之力无所不能。“方舟望着星空,难得地袒露心迹,“但面对这样的山河,才知人力有时而穷。真正的力量,在于理解并顺应这天地间的'道'。”

    我将头靠在他肩上,感受着他胸腔的震动。“所以,'世界函数'或许不是要我们去'控制',而是去'理解'和'平衡'?”我若有所悟。

    方舟低头看我,眼中映着星河:“你总是能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在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伟力面前,我们对于自身力量的认知,开始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变。

    第四幕白帝城朝云

    翌日清晨,我们登上白帝城。朝霞染红了夔门,江面上雾气蒸腾。一位白发老者在城墙上打太极,动作行云流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望着壮丽的景色,不禁感叹,“李白当年就是在这里写下这首诗的。”

    方舟静静感受着山风:“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诗篇。而我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诗篇。“

    下山时,我们遇到一群写生的美院学生。其中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我能否当她的模特,方舟笑着替我答应。坐在古树下让女孩作画时,方舟就在不远处用手机拍我。后来看到照片,才发现他镜头里的我,眼中满是幸福的光。

    第五幕山城烟火·人间的温度

    船至重庆,我们弃舟登岸,融入了这座立体魔幻的山城。在嘉陵江边的吊脚楼里吃一碗地道的豌杂面,在穿过居民楼的轻轨下感受市井的喧嚣,在洪崖洞璀璨的灯火中迷失。

    我像个真正的游客,举着手机不停地拍,对方舟介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他看着我眼中雀跃的光,忽然轻笑:“又看到在'拾光'时的你了。”

    在一家临江的茶馆,我们听着龙门阵,看着江上往来的船只。

    “我喜欢这里。”我捧着盖碗茶,语气满足,“有历史的层叠,有现代的冲击,更有......活生生的人气。文明,终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

    方舟为我斟满茶,目光温柔。他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布局,俯瞰世界,而我却总能将他拉回具体而微的人间。

    第六幕磁器口的糖画

    在磁器口古镇,我们被一个做糖画的老人吸引。铜勺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勾勒出一条腾飞的龙。我要了一只蝴蝶,方舟却让老人做并蒂莲。

    “为什么是并蒂莲?”我好奇。

    他接过晶莹剔透的糖画,小心地递给我:“莲开并蒂,永结同心。”

    走在青石板路上,我们分享着那朵糖莲花,甜意在舌尖化开。路过一家旗袍店时,方舟执意要为我买一件月白色的绣花旗袍。当我换上旗袍走出来时,他眼中闪过惊艳的光。

    “很适合你。”他轻声说,替我理了理衣领,“像从民国走来的闺秀。”

    离开重庆,我们乘坐高铁,继续向西。窗外的景色从丘陵变为平原。

    智慧,并非藏于深宫高阁,而是流淌在江河血脉,弥漫于市井烟火。

    在这条古老的水道上,我们尚未抵达西安,那把“智慧之钥“的辉光,却已在我心中愈发清晰。

    第三节长安落雪

    高铁如银色的箭矢,刺穿八百里秦川的晨雾。当“西安北”的站名映入眼帘时,我感到胸腔里某种东西轻轻震颤起来。

    我们没有入住方舟名下任何一处隐秘产业,而是选择了城墙根下的一家精品酒店。推窗,便能望见青灰色的古城墙沉默蜿蜒。

    第一幕碑林·文明的编码

    第一站,并非声名赫赫的兵马俑,而是碑林。

    深秋的阳光透过古柏的枝叶,在斑驳的石碑上投下细碎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石头、墨拓与岁月混合的独特气息。我放慢脚步,指尖虚悬,掠过那些承载着千年文字的刻痕。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我在一尊古朴的石鼓前驻足,声音轻得像怕惊扰沉睡的先灵,“文字,是人类最初,也是最伟大的'编码'。”

    方舟静立在我身侧,他的“洞察“之力在此地似乎变得格外敏锐。他说他能“听“到这些石碑无声的诉说,感知到无数代学者在此徘徊、拓印、研读,将文明的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

    “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庞大的集体记忆与智慧。”他若有所悟,“这就是'智慧之钥'的形态吗?并非某种具象的知识,而是这种......传承的机制本身。”

    我点头,目光悠远:“它告诉我们,智慧在于连接——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个体与整体。”

    第二幕大雁塔的钟声

    傍晚时分,我们登临大雁塔。夕阳给长安城镀上金辉,塔铃在风中清脆作响。一位僧人正在撞钟,悠远的钟声传遍四方。

    “闻钟声,烦恼轻。”方舟闭目聆听,“古人建塔藏经,是为了让智慧流传。今天我们寻找密钥,也是为了守护文明。”

    下塔时,我们在塔身的石碑前驻足。上面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字迹已有些模糊。方舟轻轻抚摸那些刻痕,仿佛在读取千年的信息。

    “每个时代都在上面留下了印记。”他说,“而我们,也将留下我们的。”

    第三幕兵马俑·沉默的军团

    翌日,我们前往兵马俑坑。避开如织的游人,在闭馆后获得了短暂的独处时间。

    站在一号坑的边缘,俯瞰那支尘封千年的地下军团,震撼是无声却磅礴的。每一个陶俑都拥有独特的面容与神态,仿佛被瞬间凝固的生命。

    “他们不是冰冷的陶土,”我喃喃,“我好像能听到他们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代磅礴的意志......”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

    我颈间的“守心环“毫无征兆地发起热来!与此同时,坑底某个不起眼的、面容格外沉静的将军俑,其眼部似乎极快地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光。

    一股浩瀚如星海、沉静如大地的意志,如同被唤醒的古老灵魂,温和却不容抗拒地笼罩了我们。没有语言,没有图像,只有纯粹的信息流,关于“统一“、“秩序“、“集体力量“的古老智慧,直接灌入我们的意识。

    方舟立刻构筑起精神屏障,却发现这股力量并无恶意,只是如同一位沉默的老师,在展示它最核心的教义。

    我闭上双眼,全力运转“本源秩序”领域,不是抵抗,而是接纳、理解、共鸣。我的领域与这股古老的意志交融,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两千年的对话。

    片刻之后,那股意志如潮水般退去。

    我睁开眼,眸中仿佛沉淀了千年的时光。我看向方舟,轻声道:

    “我明白了。智慧之钥,并非获取,而是理解与承载。”

    我摊开手掌,掌心之上,一枚由纯粹精神能量构成的、结构复杂精巧如同微型星云的光符缓缓旋转,散发着温润而古老的辉光。

    第一把密钥,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归位。

    第四幕华清池的温泉

    取得密钥后,我们前往华清池放松。月光下的温泉氤氲着热气,仿唐建筑在夜色中格外典雅。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我靠在池边,感受着温暖的泉水,“白居易写《长恨歌》时,可曾想过千年后我们也会在这里?“

    方舟为我理了理湿发:“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爱情故事。我们的故事,也会被后人传颂吗?”

    温泉旁的红叶在月光下如血似火。我们静静相拥,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霓裳羽衣曲》。这一刻,古今的界限变得模糊,仿佛我们也是这千年长安故事的一部分。

    第五幕城墙·初雪与誓言

    取得密钥的夜晚,西安飘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我们登上夜幕下的城墙。雪花无声飘落,覆盖了青砖,将整座城市装点得银装素裹。四下无人,只有脚下古老的城墙和远处现代都市的霓虹,在雪幕中交织出梦幻的光影。

    方舟为我拂去发间的落雪,握住我微凉的手,放入自己大衣口袋中。

    “冷吗?“

    “不冷。“我看着他的眼睛,“心里很暖。“

    我将获得“智慧之钥“的感悟与他分享:“它告诉我,真正的强大,不是个体的超脱,而是融入一个更伟大的整体,并为之负责。”

    方舟凝视着我,雪花落在他浓密的睫毛上。“就像我,融入了你的秩序里。”他低声道,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坦诚与温柔。

    我心尖一颤,抬头望进他深邃的眼眸。

    他在漫天飞雪中,轻轻吻上我的额头,如同一个郑重的仪式。

    “林夕今,”他的声音在雪夜里清晰无比,“这万里山河,文明星火,我愿与你,一同守护。”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誓言都更动人心魄。

    雪花无声飘落,落在古老的城墙,落在相拥的恋人肩头。

    长安一夜雪,落满二人肩。

    第四节丝路回响

    长安的雪还未化尽,“听涛号”已沿丝绸之路的古老轨迹,悄然西行。智慧之钥的辉光在我灵台内温养流转,让我对文明脉络的感知愈发敏锐。

    第一幕河西走廊·风的叙事

    进入甘肃境内,景致陡然一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仿佛大地裸露的筋骨。我们在嘉峪关停留,看那“天下第一雄关”在苍茫天地间沉默矗立。

    “秦时明月汉时关。”我轻抚着斑驳的城墙,感受着风沙在砖石上刻下的千年痕迹。“这里没有江南的温婉,只有生存的韧性与守护的决绝。”

    方舟的“洞察”之力随风展开,他说他能听到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回响,看到商旅驼铃在风沙中艰难前行的身影。

    我们住在鸣沙山下的民宿里。凌晨四点,方舟轻轻唤醒我:“去看日出吗?”

    沙漠的凌晨寒意刺骨,他细心为我系好披风。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爬上沙丘时,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

    “你看。”方舟指向远处。

    月牙泉在晨曦中泛着微光,宛如沙漠的眼泪。更令人惊叹的是,泉边不知何时来了几只野骆驼,正低头饮水。

    “它们每天这个时辰都会来。”方舟轻声解释,“就像赴一个千年的约会。”

    日出时分,整个沙漠都被染成金色。我靠在他肩头,看驼铃惊起沙粒,在风中奏出古老的歌。

    第二幕麦积山石窟的沉思

    前往敦煌途中,我们绕道天水,探访了麦积山石窟。不同于敦煌的绚烂,这里的造像更加古朴沉静。

    在第133窟,那尊被誉为“东方微笑“的小沙弥造像前,我久久驻足。那抹穿越千年的微笑,恬淡而慈悲。

    “他在笑什么?“我问。

    方舟凝视着佛像:“或许在笑世人的执着,或许在笑光阴的虚无。”

    离开时,我们在山间的寺庙小憩。一位老僧为我们沏了当地的茶,茶叶在粗陶碗中舒展。他说:“佛不在西天,在众生心里。智慧不在经卷,在生活处处。”

    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

    第三幕敦煌凝眸·神的笔触

    行至敦煌,我们避开喧闹的游客,在研究院一位老学者的特许下,得以在晨曦微露时,静静步入莫高窟。

    手电的光柱划破千年的黑暗,照亮壁画上翩跹的飞天、慈悲的佛陀、以及那些繁复瑰丽的经变故事。色彩依旧绚烂,线条依旧流畅,仿佛画师刚刚搁笔。

    我在一幅《张骞出使西域图》前久久驻足。画中人与骆驼的眼神,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与坚定。

    “这不是神话,是历史,是信仰,更是文明交流的史诗。”我感到颈间的“守心环”微微发热,与壁画中流淌的、跨越种族与国界的宏大愿力产生共鸣。

    方舟站在我身后,目光扫过满壁风动。他说他的“构筑”之力,能清晰地感知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风格的笔触在此叠加、融合,最终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敦煌美学。

    “文明的进步,在于包容与吸收。”他得出结论,“而非隔绝与对立。”

    第四幕月牙泉边的承诺

    黄昏时分,我们再次来到月牙泉。夕阳给沙山镀上金边,泉水如翡翠般碧绿。方舟忽然单膝跪地,从怀中取出一个小锦盒。

    “虽然已经求过婚,”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古朴的银戒指,戒面刻着敦煌藻井的纹样,“但我想在月牙泉边,再向你求一次婚。”

    我惊讶地捂住嘴。他继续说:“这枚戒指是我请当地银匠打造的,纹样取自莫高窟的莲花藻井。愿我们的爱情,如这月牙泉,历经千年而不涸;如这敦煌艺术,穿越时空而永恒。”

    我伸出颤抖的手,任由他为戴上戒指。在落日的余晖中,我们相拥而吻,身后的月牙泉闪烁着温柔的光。

    第五幕天山明月·冰与火之歌

    穿过戈壁,天山山脉的雪峰映入眼帘。我们在天山脚下的一处哈萨克牧民营地停留数日。白日里骑马随着羊群转场,夜晚则围坐在篝火旁,喝着醇厚的奶茶,听着古老的冬不拉弹唱。

    一次深夜,方舟轻轻摇醒沉睡的我,为我披上厚厚的羽绒服。

    “带你看点东西。“

    他牵着我,无声地构筑起抵御严寒的力场,几个起落,便登上了营地附近一座雪山的山脊。

    脚下是沉睡的草原,头顶是仿佛触手可及的、丝绒般的天幕,以及一轮大得惊人的、清辉凛冽的明月。银河横贯天际,星辉洒落在万年不化的雪线上,泛着幽蓝色的微光。

    极致的静谧与壮丽,让我屏住了呼吸。

    “在这里,'逻辑之钥'似乎有了眉目。”方舟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不是威尼斯那种人为的平衡,而是自然本身的、冰与火、生命与严酷共存的......天道逻辑。”

    他指向月光下泛着微光的雪线,以及远处地平线下隐约跃动的、属于现代城市的灯火。

    我靠在他怀里,感受着这份天地间的孤寂与宏大。我体内的“智慧之钥”轻轻震颤,与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截然不同的逻辑雏形,相互呼应。

    第六幕喀纳斯的童话

    离开天山后,我们北上阿勒泰,来到了传说中的喀纳斯。秋天的喀纳斯美得不真实,金色的白桦林,碧绿的湖水,还有远处洁白的雪峰。

    我们住在图瓦人的小木屋里,清晨被鸟鸣唤醒。房东大娘教我们辨认各种蘑菇,方舟学得格外认真。

    “这个可以吃。“他蹲下身,小心地采下一朵棕色的蘑菇,“小时候外婆常做给我吃。“

    “你外婆...“我轻声问。

    “她是个很温柔的人。“他微微一笑,“总说蘑菇里有大地的味道。“

    中午,我们用采来的蘑菇煮汤。木屋炊烟袅袅,方舟在院子里劈柴,动作熟练得不像个掌控全球经济命脉的人。我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我们就像一对寻常的夫妻,在这世外桃源过着简单的生活。

    傍晚在湖边,我们遇到了一个图瓦老人。他用生硬的汉语告诉我们:“湖水会变色,是因为湖底有龙。月亮圆的时候,龙会出来跳舞。”

    方舟认真地问:“您见过龙吗?”

    老人神秘地笑了:“见过的人,都成了山的一部分。”

    第七幕漓江的渔火

    阳朔的夜晚,我们坐在竹筏上顺流而下。渔翁点起煤油灯,鸬鹚安静地立在船头。

    “它们为什么不飞走?”我好奇地问。

    方舟轻轻抚过一只鸬鹚的羽毛:“千年的驯化,已经让它们习惯了与人类共生。”

    忽然,远处传来山歌对唱。粗犷的男声与清亮的女声在山水间回荡,惊起几只夜鹭。

    “要不要对一首?”方舟眼中闪着狡黠的光。

    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他已经用当地方言唱了起来。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那调子婉转动人,连老船公都忍不住叫好。

    “你什么时候学的?”

    “刚才听会的。”他笑得像个得逞的孩子。

    第八幕龙脊梯田的星空

    在广西,我们造访了龙脊梯田。时值秋收,层层梯田金黄灿烂,像大地的琴键。

    我们住在山顶的民宿里,入夜后万籁俱寂,只有虫鸣。方舟拉着我到露台看星星,这里的星空格外明亮,银河清晰可见。

    “这里的瑶族人相信,每颗星星都是一个祖先的灵魂。”我靠在他肩头说。

    方舟指着北斗七星:“那我们的祖先,此刻也在看着我们吧。”

    夜深时,他变魔术般取出一个小蛋糕:“纪念我们结婚一周年。”

    我这才想起,自从“拾光”初遇,我们已经结婚整整一年了。但这几年的经历,比很多人一辈子都要精彩。

    “许个愿吧。”他说。

    我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许愿:愿这趟旅程永远没有终点。

    第九幕威尼斯的序曲

    在前往威尼斯的前夜,我们停留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夕阳给雪山镀上金边,方舟在民宿的露台上煮着当地的花草茶。

    “知道为什么选这里吗?”他递过茶杯,“从这里到威尼斯,正好是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路线。”

    我品着茶,望向远方的雪山轮廓:“你是要带我重走丝绸之路的终点?”

    “不,”方舟微笑,“是带你见证文明如何像河流一样,最终汇入大海。”

    夜幕降临,小镇广场上响起手风琴声。方舟邀我共舞,在阿尔卑斯山的星空下,我们的身影融为一体。

    “明天就到威尼斯了。”他轻声说,“那里有我们下一段故事的开始。”

    我靠在他怀中,守心环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我能感觉到,又一把密钥正在远方呼唤。

    月光下,方舟取出一个精致的水晶瓶,里面装着从长江、黄河、漓江采集的水样。

    “每一条河流终将汇入大海,”他将水晶瓶放在我掌心,“就像我们,无论走过多少地方,最终都会回到彼此身边。”

    远处的雪山静静矗立,见证着这段横跨东西的旅程。威尼斯的灯火在前方闪烁,新的篇章即将展开。

    丝路迢迢,我们收集的不是文物,而是文明交融的回响。这一路的风景与故事,都已化作生命的养分,滋养着我们前行的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尘岸不错,请把《尘岸》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尘岸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