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总兵,”施凤仪眼神真诚地看着夏华,“恕我直言,此事...恐不易行之。全城出力,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理是这个理,只是...真正实行起来,需要那些豪强大户带头呀,他们不参与,此事终究是空中楼阁,可他们愿不愿意参与,又是另一回事了。”
夏华心里很膈应:“大敌当前,国家倒悬在即,他们在这个时候不慷慨解囊、毁家纾难,还想什么呢?”
施凤仪苦笑摇头:“夏总兵,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夏华心里愈发膈应,他知道施凤仪在顾虑什么。
扬州虽在地理上位于长江之北,但在文化上属于江南,整个江南地区有两种味道最浓厚,一是书香味,二是铜臭味,因为江南人又擅长读书科考又擅长赚钱敛财,第一条路会产生官,第二条路会产生商人、财主、有钱人,既是同一个地方的,这两者想不勾结起来是不可能的。
就以跟夏华打过交道的郑家举例,是个典型的例子,该家族里,有人专门读书参加科考,有人专门经商赚钱,后者为前者提供雄厚的财力依靠,前者一旦当了官、有了权,便可回报、保护后者,给后者充当政治上的后台和保护伞,形成官商一体化的豪强势力。郑家这种亦儒亦商、脚踏官场商场两界的家族在整个江南地区简直是多不可数。
不仅如此,这种官商豪强家族还会互相联姻、结盟等,成为官场上、商场上的同盟集团,一方面从地方上到朝廷里都有他们的人,一方面在商界翻云覆雨,其能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很多人以为这些商人就只是商人,除了钱啥也没有,任人宰割,大错特错,他们除了钱,还有很多当官的人,大儿子在朝廷里当侍郎,二儿子是某个地方的知府,三儿子是本地首富,四儿子娶了尚书的女儿,五儿子娶了别地某个大富豪的女儿,六女儿嫁给了某个将军...想想看吧,这是多么庞大、多么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随便扯动其中一个就会带出一连串的大人物。
东林党是什么?就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统治集团,这些江南士大夫几乎个个出身于官商权贵家庭,既是读书人、官员,也是有钱人、富商。
想动这些人的钱?除非学夏华或高杰,一个搞绑票勒索,一个直接明火执仗地武力硬抢,但这两种办法在施凤仪等人看来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扬州是此时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巨商富豪云集,诸行业中,大头是盐业,盐商雄踞扬州有钱人的金字塔尖,可以说,掌握了扬州的盐业就掌握了扬州一半的钱。史可法任命施凤仪负责管理扬州的盐务商事,其用意是明摆着的,但施凤仪心里清楚,他面对的是一张巨大的、铁链般坚实的既得利益集团关系,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夏华语气强硬地道:“施大人,非常时期当用非常手段!”
施凤仪还是摇头:“夏总兵,你说的‘非常手段’真的不行。”
夏华做事没什么顾忌,是因为他知道历史上扬州在半年后就沦陷了,弘光朝在大半年后也完蛋了,还有什么可顾忌的?施凤仪顾忌重重,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些,也难以想象和难以接受这些,夏华单靠一顿嘴炮就想让江南的官员、士绅、豪强大户们相信他的话并积极配合、踊跃拿钱出来无异于白日做梦,这些人就像汪书沐、汪家,在温室里长大,不见棺材不掉泪。
一时间,夏华真想学高杰,穿着官服干强盗的事,多爽快!你们不出钱,老子直接明抢。
“算了,”马鸣騄打圆场道,“这件事...有些棘手,还是等史阁部亲自返回扬州再说吧!”
话已至此,夏华难以继续坚持,没办法,他又不能真的学高杰。
史德威缓和气氛道:“我看,我们可以先从别的方面着手,一步一步来嘛。”
夏华点了点头。
从宏观角度看北方的局势,顺军原本席卷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摧毁了明政府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势力,但旋即又被清军击败,所以顺朝没时间在以上广大地区建立稳固的地方政权,地盘刚到手就丢了,随着顺军主力溃败逃往陕西,中原地区陷入了短暂的统治真空,满洲人以鲸吞虎噬之势大口大口地侵占着北方,但也因时间较短而尚未站稳脚跟,
在这个时候,南明军队发动北伐未尝不是一个战略选择,
然而,弘光帝等南明高层普遍得过且过,压根就没有这个决心和魄力,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没那个实力。
夏华的下一步选择在扬州迎战清军,而不是趁机北上抢地盘,因为他有这个决心和魄力,但他在目前同样没那个实力,他的军队需要慢慢发育,做大事不能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
就不说扬州到北京有多远了,单说扬州到黄河边,就有千里之遥,夏华把他的部队带出扬州大本营,带到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的山东、河南等地,跟送死没区别,必须承认,清军野战能力相当强劲,远超过明军,夏华现在跟清军打野战等同于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他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也没有强大的火器部队,用冷兵器步兵部队对战骑兵部队纯粹是脑子进水。
明军眼下想战胜清军、大规模地杀伤清军,守城、打有利于守军的城市攻防战才是上策。
另一方面,扬州地处长江北岸、大运河畔,是这时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经济繁荣、物资丰富,不仅是南明政权在江北的重要屏障,也是清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必攻之城,若清军占领扬州,便能打开通往江南的门户,进而直捣南京,瓦解南明政权。
作为对比,中原地区的诸多城市都没有扬州这么大的战略意义,夏华带着他的部队跑到山东、河南等地占领几座城市,清军若强攻不下,大可主力绕道而行,留下偏师在城外围困就行了,到时候,夏华的部队将会陷入死局,出击,就是跑到野地上跟清军打野战,不出击,就等着被困死,还要坐视扬州被攻陷。
综上所述,夏华必须在扬州迎战清军,可以去扬州外延地域活动,但主战场注定在扬州,如果能在扬州之战中重创清军、守住城市加之磨炼了军队、骑兵部队和火器部队也逐渐完全成型,接下来发动北伐、野战清军、收复中原才算时机成熟。
“驾!驾!驾!...”
马蹄奔腾,百骑飞尘,夏华、史德威带着各自的亲卫随从绕着扬州府城展开着巡视检查。
扬州城是中国此时的第三大城,规模和占地面积都很大,主要分为新城、旧城两个城区,旧城建于宋元时,新城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旧城和运河间,旧城小,新城大,旧城的居民基本上是普通百姓,扬州的富商、士绅等大多住在新城,同时,新城也住了大量的普通百姓,两城之间有隔墙。
“新旧城区的城墙都要好好地修缮、扩建、加固,”夏华指着城垣说道,“以前的鞑虏只会骑射,长于野战,短于攻城,现在的他们已经升级了,拥有相当多的火器部队,还装备有重型火炮,攻城能力很强,时代已经变了,守城战法也要与时俱进,城墙必须在原基础上反复强化,否则防不住鞑虏的重炮。”
史德威点头赞同。
“哦,还有,”夏华又道,“城外的外地难民、本地的县镇乡村居民最好都要迁入城内,一可大幅度地增强我们的人力,二可避免他们在城外遭鞑虏残害屠杀,三可避免鞑虏对我们玩弄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的手段。”他必须尽快把他团队的几万人都安排到城里。
史德威惊讶道:“那么多人,城内住不下吧?”
“怎么住不下呢?”夏华道,“这么大的一座城呢,再挤一挤,住两百万人都不成问题,我在城里看过了,旧城基本上住满了人,新城的面积比旧城大得多,但人口却比旧城少得多,为何?因为那些有钱人每家每户的宅邸园林都占了大片的地方,一座宅邸占地上百亩,一片园林占地几百亩,腾出来,能住多少人啊!”
史德威艰难地道:“你要让那些富商豪强让出自家的宅邸园林给老百姓住?”
夏华反问道:“不行么?”
史德威无奈地道:“估计难。”
“不行也得行!”夏华冷哼一声,一甩马鞭,继续策马前行。
此时的扬州下辖有三州七县,三州是高邮州、泰州、通州,高邮州下辖宝应县和兴化县,泰州下辖如皋县,通州下辖海门县,另外三个县即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都是州府直辖县,扬州府衙就在江都县。整个扬州府的辖区范围相当于后世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以及盐城市部分、淮安市部分,比后世的扬州市大得多。
扬州府的主城是扬州城,也就是江都县城,对另外六个县城,如果分兵把守,只会被敌逐个击破,还可能被敌实施围点打援,夏华打算适当放弃部分甚至放弃全部,将县城人口和集镇乡村人口要么迁入扬州城,要么疏散撤往江南,清野坚壁,让清军无法在扬州城外就地获得粮草物资和人口资源。
这是一项大工程,并且困难重重,不只是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还要承受很多人的阻力,但又是势在必行的。
外来的侵略者固然不好对付,但自家阵营里的那些拖后腿的蠢货也麻烦。(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