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苦难见证

    四月的北平,春意蹒跚。

    日头偶尔露脸,带来一丝虚浮的暖意,但早晚的风里,总挟着一股从北方吹来的、难以言喻的土腥与焦糊气,像无形的阴霾,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也压在了中法中学高二(丙)班课堂的窗棂上。

    讲台上,国文课夏先生讲解韩愈《师说》的声调抑扬顿挫,却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难以穿透台下少年们心头的重负。

    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比天气更沉闷的压抑。

    王韭聪百无聊赖地摆弄着课桌上几颗黄澄澄的子弹壳——这是男生中最新潮的“玩物”,据说来自南苑兵营附近,是战争悄然逼近的、冰冷而真实的无声证物。

    它们闪着幽暗的光,与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之言,构成一种刺眼的割裂。

    林怀安(郝楠仁)坐在窗边,笔尖悬在粗糙的毛边纸上,墨迹将滴未滴。

    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几天前的西直门火车站。

    那黑压压的、从破旧车厢里涌出的人潮,那混合着汗臭、血腥、草药和绝望的、令人作呕的气味,那些残缺的肢体、空洞得如同干涸古井的眼神……尤其是那个拄着树枝当拐棍、厉声喝退他好意的老兵,以及其破烂军装上靠近心口位置那个触目惊心、被粗糙缝补上的弹孔……

    这些画面,如同烧红的烙铁,反复灼烧着他的神经,比任何数学公式都更刻骨铭心。

    三叔林崇岳那张逐渐模糊的、穿着军装的笑容,与这些伤兵的身影重叠,带来一阵尖锐的、几乎令他窒息的恐慌。战争的残酷,从未如此具体、如此血腥、如此不容置疑地,砸在他的面前。

    “叮铃铃——”

    下课钟响,却未带来往日的喧闹与躁动。

    训育主任孙主任面色凝重地步入教室,步伐比平时沉重许多。

    他站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声音低沉而严肃:

    “诸位同学,稍安勿躁。训育处有重要通知。”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过去。

    “近日局势,尔等皆知。”

    孙主任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却已染上忧色的脸,“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伤亡惨重;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我校虽为学界,亦不能袖手旁观。

    经校务会议决定,自今日起,全校师生,需为慰劳伤兵、救济难民,尽一份心力!”

    他顿了顿,宣布具体安排:

    各班自行募捐钱物,高年级学生分批次前往红十字会救护所慰问。

    教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有热血沸腾、摩拳擦掌的;有事不关己、面露难色甚至低声抱怨“自己都吃不饱”的;也有如王韭聪般,撇嘴嘀咕着“形式主义,有啥用”的。

    林怀安默默听着。

    去直面那些残缺和痛苦?

    他本能地感到恐惧,胃部一阵抽搐。

    但火车站那一幕幕惨状和三叔生死未卜的担忧,像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他。

    他发现自己已无法再心安理得地做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某种沉重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去面对。

    募捐时,他翻出自己仅有的、一件半新的厚棉袍和一套还算完整的笔墨,默默放入讲台上的募捐箱中。

    生活委员常少莲登记时,苏清墨在一旁帮忙,抬头看到他放入的东西,目光与他相遇,那眼神中没有惊讶,只有一丝深切的理解与无声的赞许。

    这目光让他感到一丝微弱的暖意,却也更清晰地照出了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次日午后,天色阴沉。

    林怀安随着队伍,踏入设在崇文门内一所废弃祠堂里的红十字会临时救护所。

    还没进门,一股浓烈得令人头晕的混合气味就扑面而来——消毒水刺鼻的味道,徒劳地试图掩盖住更深层的、浓得化不开的血腥气、伤口化脓的腥臭、以及某种类似腐烂的恶臭。

    昏暗的光线下(窗户大多用木板钉死或糊着纸),昔日供奉祖先牌位的大殿里,草席一张紧挨一张,密密麻麻地躺满了伤兵。

    压抑的**声、剧烈的咳嗽声、偶尔抑制不住从喉咙深处迸发出的惨嚎声,交织成一片,冲击着每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学子的耳膜和神经。

    几个穿着白大褂、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医生和护士,步履匆匆,额上全是汗珠,眼神里充满了疲惫。

    林怀安被分配去给一个角落草席上的年轻士兵喂水。

    那士兵看起来不到二十岁,左腿从膝盖以下没了,裹着厚厚的、渗出暗红色血水和黄脓的纱布。

    他眼神涣散,嘴唇干裂起皮,喃喃地重复着:

    “冷……好冷……娘……我想回家……”

    勺子里的温水,因林怀安手的无法控制的颤抖而洒了出来,滴在士兵苍白的脸上。

    旁边草席上一个头上缠满绷带、只露出一只浑浊眼睛的老兵,哑着嗓子对林怀安说:

    “小兄弟……谢了……好好读书……别像我们……”

    他说不下去了,重重地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眼角似有混浊的液体渗出。

    这一刻,林怀安所有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课堂上先生讲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面对这些用血肉之躯抵挡侵略、如今却在痛苦中挣扎的士兵,他为自己曾经那些纠结于个人分数得失、计较同窗眼光、甚至为一次跑步不及格就怨天尤人的想法,感到无地自容的羞愧。

    一种混合着巨大的羞愧、深切的无力感和汹涌的悲悯的情绪,像冰冷的潮水,将他彻底淹没。

    他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指甲深深掐入自己的掌心,留下清晰的月牙印。

    就在这种沉重压抑几乎令人窒息、仿佛要将人拖入绝望深渊的时候——

    数日后,一堂沉闷的历史课上,李文香老师正讲到南宋偏安,语气沉痛。突然!

    一声撕心裂肺、带着狂喜的呐喊,如同惊雷,由远及近,撕裂了午后的死寂!

    “号外!号外!《世界日报》号外!”

    “大喜讯!

    二十九军大刀队!

    夜袭喜峰口!

    砍翻倭寇上千!

    大捷!”

    “捷报!捷报啊!”

    整个学校瞬间爆炸!

    师生们像潮水般涌出教室,冲向校门,争抢那份还带着滚烫油墨气息的号外。

    碗口大的黑色铅字,带着一股斩钉截铁、扬眉吐气的力量,狠狠撞进每个人的眼帘:

    “二十九军夜袭奏奇功 喜峰口倭寇遭重创!”

    “我大刀队奋勇劈杀 敌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积压了太久的屈辱、悲愤,在这一刻,化作了山呼海啸般的狂喜!

    王韭聪忘乎所以地一把搂住林怀安的肩膀,激动地摇晃着:

    “怀安兄!看见没!大刀队!牛逼不?!砍瓜切菜!”

    操场上、教室里,到处是挥舞的报纸、涨红的脸庞、激动的呐喊和闪烁的泪光!

    林怀安死死攥着那份号外,浑身血液沸腾!

    他眼前不再是文字,而是翻滚的硝烟、雪亮的大刀片子、将士们赤红着双眼、发出震天怒吼扑向敌阵的画面!

    这与救护所里伤兵的惨状形成了极致的对比,却同样震撼灵魂!

    这是绝望中迸发出的血性!是屈辱后响亮的耳光!

    狂喜的浪潮渐渐平息后,是更深沉的静默。

    傍晚,夕阳如血,将天边染成一片凄艳的红。

    林怀安独自走上空旷的操场,默默绑好那副简陋的沙袋。

    夕阳将他奔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射在煤渣跑道上。

    救护所里伤兵痛苦的**、年轻士兵“想回家”的呓语、老兵那句“好好读书”的嘱托,与号外上“大刀队奋勇劈杀”的呐喊,在他脑中激烈地交响、碰撞、融合。

    绝望与希望,牺牲与胜利,个体的苦难与民族的血性……

    这些原本在报纸上、在课堂里遥远而抽象的概念,此刻与他血脉相连。三叔林崇岳,可能就在那样的战场上,或如救护所里的伤兵,或如捷报中无畏的英雄。

    他开始奔跑。

    每一步都异常沉重,沙袋摩擦着皮肉,肺部灼烧般疼痛。

    但此刻,这痛苦被赋予了全新的、沉甸甸的意义。

    它不再仅仅是为了洗刷“废物”的个人耻辱,更是为了拥有力量——去守护那些值得守护的东西,去避免更多的救护所惨剧,去迎接更多的大捷,去让三叔那样的牺牲不至于白费!

    【叮!宿主经历极端情感冲击(苦难见证/胜利鼓舞),完成思想淬炼!】

    【领悟状态:家国同构(初级)——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深度绑定意识正式确立。】

    【效果:意志力韧性大幅提升;在践行与救国强国目标相关的行动时,获得额外精神耐力与驱动力加成。】

    系统的提示音冰冷,却精准地描述了他内心的巨变。

    林怀安望着远方沉沉落入地平线的落日,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被这场由苦难和热血共同完成的淬火洗礼过一般。

    他清楚地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奔跑、他的学习、他的一切努力,都有了超越个人的、沉甸甸的分量。

    前方的路依然漫长艰难,但他的心,已如淬火的钢铁,找到了燃烧的方向,并与脚下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不错,请把《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