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知晓哥私房钱赋》诗成绝唱,知晓哥捧着那块估价三千的“祖传古玉“,站在冬日的寒风中,只觉得人生如戏。十万私房钱,两个月光景,就这样随着老家的亲戚烟消云散。他苦笑着摇摇头,把玉佩塞进抽屉深处——这不是玉佩,这是学费,一堂关于人性与亲戚的昂贵课程。
知晓哥这边还没从生意失败的郁闷中缓过神来,那边“债务重组”的危机已悄然降临。这十万私房钱,本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预备着在兄弟朋友们面前潇洒走一回的底气。如今窟窿乍现,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日,妻子整理书房,无意间发现了那张余额寥寥的银行卡流水单。
“路知晓(知晓哥本名),你这十万块钱,怎么两个月就没了踪影?”妻子拿着账单,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知晓哥心里“咯噔”一下,头皮发麻,脸上还得堆起笑,支支吾吾地解释:“这个……前段时间不是表哥他们来嘛,招待、投资,都是为了帮衬老家亲戚……”
“帮衬?”妻子气极反笑,“帮衬到你自己兜比脸还干净?帮衬到拿个不知道真假的破玉佩抵四万块?路知晓,你当我是傻子吗!你那些呼朋引伴、大包大揽的做派,我睁只眼闭只眼就算了,现在倒好,直接把家底都赔进去了!”
接下来的日子,可谓“山河变色”。家里经济大权被妻子彻底收回,知晓哥每月的零花钱被严格限定在“基本生活保障线”水平。以往那种动不动就“这顿我请”、“有事哥帮你摆平”的豪迈,瞬间失去了物质基础。朋友们渐渐发现,知晓哥出来聚会的次数少了,即使来了,也多是喝茶聊天,再难见他抢着买单的身影。他那“意气风发”的姿态,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瘪了下去。正所谓“人情似纸张张薄”,虽说有些兄弟理解他的难处,但那种环绕身边的热闹与奉承,确是大不如前了。
老家风波,人心难测
再说林立春和李伟,灰头土脸地回到安徽老家。分道扬镳后,两人的矛盾并未化解,反而在小小的村子里持续发酵。
林立春当真跑去学了三个月厨师,回来就四处宣扬:“要不是李伟那小子心眼多、手艺差,饭店早开成了!等我学好技术,单干肯定发财!”他把失败的责任全推给了李伟,对知晓哥垫付的四万本金和后续的花销提也不提,仿佛那是表叔理所应当的付出。
李伟则满腹委屈,逢人便说:“林立春啥也不会,就会指手画脚,还想过河拆桥让我给他打工?表叔(知晓哥)的钱,大部分都让他林立春吃喝玩乐糟蹋了!我辛苦炒菜,最后落得一场空。”言语间,对知晓哥当初“乱搞乱发财”的炸金花和过于理想化的调解也颇有微词。
这些风言风语,难免通过其他渠道传到知晓哥耳朵里。他听着,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回想起那晚李伟追出来要两百块饭钱的场景,如今品来,更是别有一番苦涩滋味。他这才明白,当初自己以为用钱和热情就能铺平的道路,底下暗藏着的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自私与狭隘,那不是几句大道理、几场酒肉招待就能化解的。
玉佩风波,余波未了
那块被视为“愚痴”证明的古玉,后来还闹出点小风波。林立春不知从哪听说知晓哥曾找人鉴定,只值三千,竟打电话来抱怨:“表叔,那玉佩可是祖传的宝贝,价值连城,我当时是急用钱才抵给你。你现在说它不值钱,是不是被人骗了?要不你还是把玉佩还我,那四万块钱我以后慢慢还你……”
知晓哥听着,心彻底凉了,他强压着火气,平静地回答:“立春,玉佩是你自愿抵债的,鉴定也是事实。饭店的事过去了,钱,你什么时候宽裕了再说。至于玉佩,就不劳你操心了。”挂了电话,他长叹一声,所谓“兄弟合而家不分”,在现实利益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尾声:新悟与沉寂
经此一役,知晓哥变了许多。他不再轻易大包大揽,对老家亲戚的请托,也学会了量力而行和理性分析。他明白了,热情代替不了规则,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真正的帮衬,或许不在于包办一切,而在于适度的引导和关键时刻的提点。
他的私房钱体系彻底崩溃,重建之日遥遥无期。妻子虽不再旧事重提,但那道信任的裂痕,需要他用更长久的踏实和透明去弥补。偶尔,和三五知己小聚,有人提起当年他带着亲戚们叱咤银滩、玩转仙女岛、海洋公园的“风光”,知晓哥也只是抿口茶,淡然一笑:“好汉不提当年勇喽。”
那首《知晓哥私房钱赋》,成了他人生中一个鲜活的注脚。他偶尔会自嘲地念叨那句“空余祖珮证愚痴”,然后摇摇头,继续他如今已无“私房钱”可挥霍,却或许更加真实、平稳的生活。
正所谓:
客散银滩梦已休,仙岛烟波空自流。
义气千金随浪去,人心一寸抵古丘。
莫道前程皆坦途,须知世路多深沟。
私囊尽覆终有悟,平淡家常才是福。(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