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教授的网络讲座,真正做起来有点麻烦。
虽然1999年就身份解密,但媒体报道得都很简略。要到2014年他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媒体才开始广泛深入报道,各种事迹也被记者挖掘出来。
现在是2008年,很多事情拿不准。
再加上于教授年事已高,而且刚做完手术不久,身体可能经不起一场讲座。
最终弄出一个折中方案:于教授提前口述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字交给相关部门审核,确认没有敏感信息再发到网上进行图文直播。
而且,相关部门还列出一堆关键词。网友在提问的时候,凡是涉及这些关键词的内容都不回答。
网络讲座那天,陈贵良亲自带着工作人员上门。
小区有警卫!
在进屋之前,不拍照,不摄影,免得暴露地址信息。
在进屋之后,不拍带窗户的镜头。
来到于老家里,直播员和摄影师都震惊了。屋内陈设简陋得不像话,堂堂院士居然还在睡铁架子床。
于老的家人热情迎接,老爷子精神也挺好,坐着轮椅招呼大家坐下吃水果。
看得出来,于老非常高兴。
摄影师架起各种设备,两位直播员也打开电脑连接无线网络。
“于老,你这住宿条件也太朴素了吧?”陈贵良说道。
于教授笑道:“单位的老房子,住了很多年,我特别满意。国家也说要给我换房子,我怕到了新环境住不惯。这里挺好。”
其中一个直播员,噼里啪啦打字,记录陈贵良和于教授的对话。
陈贵良问:“您平时有什么爱好?”
于教授指着书架和收音机说:“精神好的时候,读那些经典名著。精神不好的时候,就闭着眼睛听听京剧。我年轻时很喜欢读名著,但没有那个时间精力。现在把名著都补回来,满足了年轻时的心愿。很幸福。”
陈贵良道:“您给网友们推荐几部名著吧。”
于教授说:“我喜欢《红楼梦》,我是红学爱好者。央视的《红楼梦》我经常看,改编得很好,很符合曹雪芹本来的想法。”
陈贵良笑道:“林黛玉的演员陈小旭女士,我正好认识。我改天带她来拜访您如何?”
“那挺好,就怕麻烦你们年轻人。”于教授更加高兴。
陈贵良又问:“京剧您喜欢什么剧目?”
于教授说道:“程派的我都喜欢。以前工作的时候,稍微有点空闲,我就听京剧来放松。”
陈贵良有了想法,下次请陈小旭一起来拜访,顺便送于老一盘珍藏版京剧磁带。
图文直播已经开始了。
摄影师拍了几张屋内陈设,由直播员发到校内网上,瞬间就冒出一大堆评论。
“这是院士的家?”
“我草,简直岂有此理,这对得起于院士的付出吗?就该给于老换一个豪宅!”
“这铁架子床,怕是用了几十年,都已经掉漆了。”
“文字对话出来了。人家于老自己不愿搬走的,你们不要乱喷好不好。”
“于老,你是我的偶像。我今年读大二,学物理的。”
“……”
一个直播员抱着笔记本电脑,拿到于教授面前给他看网友评论。
个别反贼发言,直接被封号30天。
妈的,校内网直播居然也有反贼,这些可都是实名学生账号!
于教授看着被净化了的评论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还亲自操作鼠标往下拉。又让摄影师给他拍一张挥手的照片,算是跟学生网友们打招呼。
直播员说明了缘由,然后逐段放出审核过的讲课内容——今天的网络课正式开始。
陈贵良害怕于教授累着,就让直播员继续发布文字课程,自己则陪着于老闭目养神听京剧。
于教授听《锁麟囊》听得兴起,还手指拍打轮椅的扶手,跟着磁带开口自个儿唱起来。
听完一段,于教授说:“你们年轻人,现在都不喜欢听传统戏剧了吧?”
陈贵良说:“我女朋友小时候是学川剧的,我经常听她唱戏。”
于教授来了兴趣:“我还没听过川剧,改天找时间欣赏一下。”
“下次我给您带几盘磁带来。”陈贵良道。
于教授主动找话题:“我听他们说,你把公司开得很大,去年都跑去美国上市了?”
陈贵良道:“对,去年11月2号上市的。”
于教授说:“很难得啊,建设祖国要靠你们年轻人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很重要的,要好好研究发展自己的技术。”
陈贵良道:“我今年开了一家新公司,叫鸿蒙科技。外国人做出了智能手机,我也要做中国人的智能手机。现在有些专利还绕不过去,会被外国人卡脖子,就算不卡脖子也要给外国人交专利费。我打算等公司盈利了,一边赚钱一边研发技术。”
“这个想法很好,”于教授问道,“智能手机跟现在用的手机有什么区别吗?”
陈贵良说:“智能手机还在初步发展阶段。但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就类似能握在手里的个人电脑。”
于教授惊讶道:“这么先进?看来我已经落伍了,都没有听说过智能手机。”
陈贵良说道:“新技术发展很快,我们现在只能追赶美国的脚步。”
“只要用心,就一定追得上的。”于教授鼓励道。
陈贵良怕他累着:“我们再听一会儿京剧吧。”
于教授笑道:“我还没那么经不起折腾。”
陈贵良说话之间,已经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于教授笑着闭眼靠在轮椅上听戏。
直播员那边,还在慢慢发布文字课程。
摄影师时不时拍一张于老的照片,取下数据卡交给直播员把图片发出去。
“直播间”人数不多,但也不少,已经增涨到12万人。
到学生提问环节,观看人数终于突破15万。
直播员选了一个问题:“于老,有一位锦城学院的同学问,你们当年是不是完全用算盘来计算数据?”
于教授笑道:“有用算盘。但也有一台计算机,很多单位一起使用。我们单位能使用那台计算机5%的时间。”
直播员噼里啪啦打字回复网友,又说道:“有一位浙大的同学问,您当时的研究领域好像不是这个。接到任务的时候是什么想法?”
于教授说:“大家都不是研究这个的。但美国欺负人,军舰都开到我们近海了。我们怎么能忍?以前学的那些知识,只能先放到一边,铁了心要把这个搞出来。”
直播员回复网友之后,又说道:“有一位西交的同学问,你们当时都遇到什么困难?”
于教授说:“全是困难啦。刚进组的时候,大家连用什么元素来反应都搞不清楚,只能引用美国那边公开发表的论文。美国的论文数据是错误的,害得我们走了弯路。事后想想,美国人可能是故意发表错误数据。”
讲座和问答,只能使用非常模糊的表达,不能谈及具体的敏感词汇。
甚至连用于教授名字来命名的构型都不能提——其实已经可以提了,但相关部门谨慎起见不让说。
直播员忽然笑道:“于老,这里有人说,他是您当年的学生,现在担任某机构的研究人员。他借自己手下博士生的账号向您问好。多年未见,没有您的联系方式,只大概知道您现在住哪儿。他还问2009年的春节,方不方便来给您拜年。”
于教授乐得合不拢嘴:“有时间,哪天来都行,甭管什么过不过年。我一般都在家的。要是我恰好不在家,就让他跟警卫联系。”
又回答了一些问题,这趟网络图文讲座正式结束。
陈贵良问直播员:“多少学生听讲?”
直播员刷新了一下:“将近18万。网络刷新有延迟,应该已经超过18万了。”
陈贵良笑道:“于老,您今天又有了18万个亲传弟子。”
“哈哈,”于教授笑得很开心,掏出一张存折说,“你们这个形式很好,以后还可以来找我。对了,你说要把我的讲课酬劳捐给希望工程。把这张存折里的钱,一起捐了吧,帮我捐给这次的灾区人民。”
陈贵良双手接过存折:“下次来的时候,我把捐款凭据给您带来。”
于教授说:“我相信你。”
陈贵良告辞的时候,于老的家人留他们吃饭,再三感谢之后才离开。
陈贵良这次还带了礼物,说是自己写的书。
于教授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他们离开之后,才拆开包装纸查看,却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前五册。
于教授翻开读得津津有味,这玩意儿读起来不费脑子。
陈贵良带着摄影师和直播员,在附近找了一家饭馆吃午饭。谈起于教授的居住条件,大家都是一阵唏嘘感慨。
这次的图文直播非常成功,18万峰值在线已经特别牛逼了。
直播内容摆在那里,还会有更多学生来浏览。
陈贵良又给边关月、陈小旭打电话,约好时间下次一起去拜访于教授。
边关月给于教授唱川剧,看酷爱京剧的于老喜不喜欢。
陈小旭打算唱《枉凝眉》,再跟于教授聊《红楼梦》剧组的趣事。尤其是那些红学家的趣事,想必老人家会很感兴趣,毕竟于老是红学爱好者。
陈贵良忽然想起自己的老祖祖,就是今年冬天过世的。
他打算趁着回老家当火炬手,在祖祖家里多陪几天,买个轮椅推着老人到处走走。
………
(推荐一本重生文:《从2008开始》,牛马程序员重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