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郎滩休养期间,王守仁特别喜欢去看疏通赤水河工程。
自去岁十月工程启动,叙泸兵备道黄珂总领其事,泸州及下属各县、赤水卫、永宁卫及太平守御千户所皆全力参与,共计征调民夫四万余人。
就连永宁宣抚司也主动派出五千民壮,专司沿线护卫之责,防范山林盗匪与盐帮生番滋扰,为工程保驾护航。
河工所通过上一个枯水期的实地勘察,将合江至二郎滩三百二十里的河道分为三段——
下游段自合江县城至九支镇,全长一百里。此段河道开阔,并无险滩,但淤泥深厚,浅滩零散分布,经常导致船只搁浅,所以重点在清淤上。
此段工程投入民夫一万人,采用人力挖泥加竹笼运泥、牛拉木耙的方式,清理河道中心淤泥碎石,目标是将航道挖深,直至枯水期满载歪屁股船可顺行。
同时,在容易搁浅的一百余处浅滩上,插立醒目的红色标识桩,提醒船只及时避行。
中游段自九支镇至土城,全长约一百四十里,是险滩集中区,暗礁多、水流急,为整个工程的核心攻坚段,重点在‘除礁导流’上。
此段投入民夫两万人,主要工具是铁凿、铁锤,还配备了大量的木柴和火药用于破除大型礁石。
对于那些半截在水下的大型礁石,王守仁看到民夫们先用版筑之法,用木板和沙袋在礁石周围,围出一圈围墙并加固,再用唧筒把围墙内的水基本抽干,这样就能露出礁石的根部了。
接着石匠们会寻找礁石的天然缝隙将其凿开。遇到难以直接开凿的顽石,便采用火攻水激法制造裂缝再开凿。
最后用竹筐把破碎的石块清运上岸,防止留在河道里造成二次淤积。
此外,在鸡肝石滩、大丙滩等七处水流特别湍急的河段,民夫们还用青石、灰浆和锔钉,垒起了斜着往河道里伸的丁坝,每一道都有十到十五丈长,两丈高。
苏录告诉王守仁,等这些丁坝修好了,就可以将水流往远离航道的方向掰,避免急流直接冲刷航道,这样航道上的流速自然就可以降下来了,船只不论上行还是下行,都会安全容易许多。
上游段自土城至二郎滩,此段长约三十里,河道狭窄且落差大,船只通航十分困难。
此段工程足足投入民夫一万人。目标是将窄口滩、关门滩等狭窄河段拓宽至可两船并行。开挖的碎石用竹筐装了,填充河道凹陷处,以此降低河道落差。
但仍有河段落差过大,难以通行,于是在沿岸修建了‘绞滩站’,搭建永久绞车架。船只行至此处时,用缆绳固定船体,由民夫牵引船只过滩……
~~
让王守仁最为震撼的,是民夫们劳动热情十分高涨。他们从去年十月开始施工,此时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为了要赶在三月涨水前完工,民夫们更是吃住在赤水河畔,没白没黑地在河道上叮叮当当,蚂蚁搬家似的将碎石一筐筐运走……
“我所见的民夫,都视劳役如徒刑,只要监工一不在,就会撂挑子。哪怕监工在场,也会变着法子地偷懒。”王守仁感慨道:“这些民夫却一直全力以赴,都当成给自己家里干活。”
“老师说到点上了,”一旁的苏录笑道:“我们这些大山里的百姓,太需要这样一条便捷的航道了。所以只要让他们了解到,这条河通航后的好处,就没有人会置身事外的。”
“确实。”王守仁点点头,深以为然道:“我跟民夫们聊天,他们都盼着河道修好了,出趟门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并不太理解修河的好处,是河工所专门组织了社学的师生们,用了一年时间对各村各寨百姓反复宣讲,才慢慢让这个观点深入人心的。”苏录笑道。
“老百姓能听得进去?”王守仁好奇问道。
“当然不是讲拗口的大道理,而是编成了通俗的口号,翻来覆去地讲,把观点印进了老百姓的脑子里。”苏录笑道。
“疏通赤水河,抬脚到泸州?”王守仁马上想起,民夫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话。
“我辈咬牙干,子孙行船便?”
“对。”苏录笑着点头道:“还有‘修河齐出力,日子有奔头’‘治水为百姓,船通万事兴’之类,都是听多了就会忘不掉的那种。”
“我还是第一次见,开工之前,先对百姓进行充分的动员呢。”王守仁赞叹道:“你们把修河当成了一场战争啊!”
“先生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一场战争!想修这条河真的太难了,它分属不同的州县卫所,两岸汉夷杂处,有太多扯后腿的地方。这回好不容易有大人站出来,排除重重阻碍,带着我们疏通赤水河,所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可能两百年内都没有机会了。”苏录感慨道。
“所以必须要让每个‘战士’知道为何而战。只有他们相信修河是为了日后的便利,为了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才能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当所有人都把修河当成自己的事,自然会不怕吃苦,排除万难!”
“……”王守仁听完,望着河面上忙碌的民夫良久,方恍然抚掌道:“我明白了,这就是‘知行合一’啊!”
“知行合一?”苏录眼睛瞪得溜圆,还没到龙场呢,就先开悟了?老王这根性也太强了吧?!
“没错。”王守仁兴奋道:“寻常民夫视劳役为徒刑,是因他们只知‘要我做’,却不知‘为何做’——‘知’是空的,‘行’自然是应付,会偷懒。”
“可这些百姓不同,他们真切认识到‘这条航道通了,自己能享受便利,子孙也能过上好日子’,‘知’到了实处,‘行’才会这般全力以赴,哪还用得着监工盯着?”说着他提高声调,带着明悟的透彻道:
“说到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之行,皆源于心之知;心若真知了、认了,行便会如水流向低处般自然,这便是心的力量!”
“好一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赞叹声在两人身后响起。
“岳父。”
“兵宪大人。”苏录和王守仁回头一看,正是河工局总办、叙泸兵备道、苏录的准丈人黄珂。
黄兵宪自去年下半年,便一直泡在赤水河工地上,脸被晒成了古铜色,皱纹也深刻了许多,但精神头却比原先矍铄了,身子骨也更强健了。
他大步走到王守仁面前,拱手笑道:“恭喜阳明先生。”
“哦?”王守仁听他不叫自己的化名,不禁大喜道:“莫非刘瑾死了?”
“那倒不至于……”黄珂不禁失笑道:“不过也算是好消息,首辅大人劝说刘瑾,撤销了对你的格杀令,锦衣卫的人已经乘船离开泸州了。”
“这样啊……”王守仁脸上的欢喜之色削减了不少,不过还是松了口气道:“终于不用担心拖累你们了。”
“阳明先生就是为自己考虑得太少,为别人考虑的太多。”黄珂笑道:“还有个好消息,杨新都终于入阁了,再加上王吴县,首辅大人终于不是孤掌难鸣了,应该能渐渐把朝局带回正轨。”
“难说……”王守仁却摇摇头,并不乐观道:“刘瑾不死,一切努力都是镜花水月,随时都会被他破坏掉。”
“老师,君子相时而动。时局如此,我们又无能为力,还是不要瞎操心了。”苏录劝道。
“也对,我现在不过是个不入流的驿丞,应该操心的是自己的驿站,而不是天下。”王守仁无奈地笑了。
“阳明先生没必要非去龙场驿。”黄珂道:“我派人打声招呼,就当你在那里服役了便是。”
“兵宪大人好意心领了,但我好歹也算朝廷的官员,不去龙场尽职,始终心中有愧。”王守仁却摇摇头,坚持道:“至少前任驿丞,还等着跟我交班呢……”
“哎,好吧。”黄珂想想也是,王守仁明明有的是机会躲起来,却非要冒着生命危险,万里迢迢来上任,可见他把责任看得重于泰山。
“我陪老师去上任。”这时苏录沉声道:“龙场那里比我们蛮荒多了,不能让老师一个人去。”
说着他笑笑道:“再说,我还得继续跟着老师学习呢。”
“有个作伴的也好。”王守仁笑道:“万一出点啥事儿,还有人回来报信。”
黄珂已经跟王守仁很熟悉了,知道他谈笑无忌的习惯,便点头道:“我再安排点人手护送你们。”
“不用了,”苏录摇头道:“我二哥二嫂也去,贵州可是我二嫂的外婆家。”
“可以。”黄珂笑道:“奢小姐在那里,说话可比我好使多了。”
又问道:“什么时候出发?”
“已经耽搁很久了,我想尽快就出发。”王守仁道。
“好,那咱们后天就动身!”苏录便沉声道。(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