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残破的庙宇

    朱瀚蹲下,看着他:“可你在村中却无田无册?”

    “嘿。”鲁小宝扛着柴笑了,“大人真会问话。这话我爹都不敢说。”

    “但我敢。”他又低声道,“我听说你们是京中人。我想拜托你们一件事。”

    “何事?”

    鲁小宝忽然转身,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娘……三年前得了病,村医只说‘水寒’,可她日夜咳血。有人说那井不净,可村里没人肯换。”

    “你说的是——那口主井?”朱标神色凝重。

    “是。”鲁小宝猛点头,“但那井是县里拨来的钱修的。村正说不能动,说朝廷钦定。”

    朱瀚脸色瞬冷:“又是那句‘朝廷说的’。”

    他抬头:“我们去看看。”

    井在村尾,一处塌陷的石圈围起小水潭,黑绿泛光,气味刺鼻。

    井旁立着一块残碑:“洪武三年,井成。”

    鲁小宝忍着咳嗽指着井口:“我娘就是从那年开始病的,村里前后也有三户人发了咳症。”

    朱标蹲身察看,伸手沾水一滴,轻嗅之后面色顿变:“此水带浊泥腥腥之味,内有腐苔,不可饮。”

    朱瀚随手撕下一缕布巾浸水,只见颜色迅速发黄。

    “若此井确系县中报工之物,势必牵涉供料与役作。”

    朱标叹息,起身望向村头:“但若不理,病的人会再多。”

    鲁小宝低声问:“你们……能做什么?”

    朱标看了他一眼,缓缓开口:“我能做的,是替你说话。至于听不听,要看朝上有没有耳朵。”

    朱瀚走向一块晒粮石板,伏笔而坐:“也许,咱们得请些‘耳朵’来听一听。”

    朱瀚与朱标在祠堂一隅,对坐良久,烛影摇曳。

    他们的目光在夜色中沉静,却分明各怀心事。

    “小宝说得不错,”朱瀚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这口井牵联甚广,若不替村中讨一句公道,只怕多年下来,病者愈多,怨言愈重。”

    朱标点了点头,眸中闪过一丝坚毅,“我明日回宫,定会寻太后面陈此事,再派人查验此井水质。只是……能否速得到回应,却未必在我掌握之中。”

    朱瀚微微一笑,拍拍侄儿肩膀,“殿下心思周到,但微臣有更速之计。次日早起,我们便去见那村正,好让他为咱们引荐县中吏员,先行验水。”

    朱标目光含笑,却也带着一丝迟疑,“村正若与赵管头同流合污,不见得肯助咱们。”

    “此事你勿虑,”朱瀚道,“有我在,必会令他心生忌惮。更何况,咱们并非空手,而是有太子腰牌为凭,他自会顾忌三分。”

    两人对视一笑,便入睡。

    翌日破晓,鸡鸣尚未停息,朱瀚已披袍立于村祠前。朱标亦从祠内探出头来,清眸如水。

    “可见他来了。”朱标轻声道。

    祠门外,村正扛着扫帚,身形微佝,却见朱瀚二人现身,顿时愕然:“这……这不是王爷和太子殿下么?何日客驾我乡?”

    朱瀚微微欠身:“乡人早晨辛苦,微臣与殿下欲替乡中问井事,特来相见,望村正助我一言。”

    村正忙将扫帚放下,手脚微颤:“晚辈愿效犬马之劳,只是不知如何开口。赵管头与县里官员交好,若贸然动手,恐遭连累。”

    朱标上前一步,朗声道:“殿下今日亲征,只问此井可饮否,不谈他人。若此水有毒,百姓受苦,便该有人扶正公理。”

    村正闻言,神色稍安,拱手道:“既是太子吩咐,末将自然遵命。请二位随我去井边试水。”

    三人携手,穿过昏暗小道,来到井口。

    昨夜之景犹在眼前,井水黑绿,丝毫不起波澜。

    朱瀚俯身取水,用素布轻捻,眼神专注。

    “此水虽润泽,却臭带酸败。先煮再尝,仍觉苦涩。”

    朱瀚捻布示之给朱标看,后者细闻,脸色凝重。

    “此井虽修于洪武,可三年新裂,上层泥苔腐化,恐非近岁所生。”

    朱瀚抬眸,“县官若见此,必当立案发掘换井。只要动此一手,众人自会信服。”

    朱标若有所思:“殿下料事如神,殿下既言,不日必有水利官来查。若村中无论贵贱,皆可安心饮用,当可平息怨声。”

    村正听罢,喜出望外,连连磕头:“多谢二位恩赐,我当即刻与赵管头商议,并具账文呈县里,请来钦差鉴定。我村上下,永念王爷与太子大恩!”

    朱标扶他起身:“莫急,此事须稳妥。你先与赵管头对接,勿让他知道殿下亲自查水,只言‘官府有令’,免得他起疑心。”

    村正领命,转身疾奔。朱瀚摁了摁朱标肩,“此事交付他去,咱们得回客舍稍歇,再为下一步筹谋。”

    夜露渐消,晨光透过祠堂窗棂,撒下几缕金丝。

    两人并肩而行,脚步无声,却都心有所念。

    回到客舍,朱瀚与朱标在小院中品茗。

    朱标低声问:“殿下可有他意?”

    朱瀚轻抿一口茶,淡道:“微臣虽非主事之人,但深知朝野之险。此行微服,既为察民疾苦,又可探得各方人等心思。今日井事,只是引子。”

    朱标眉眼挑起:“引子?太子殿下欲何为?”

    朱瀚直视侄儿,“殿下所为,乃稳固荐贤之基。来日若县官来查,不可只有验水一案,还要检视此井之工程账目,水工匠料单……可知背后官钱流向。若能查出贪渎,便可震慑地方势力,助太子生威。”

    朱标微愕,旋即赞许:“妙计。只怕北府冗官细密,此事难行。”

    朱瀚含笑不语,随后凝声道:“所以,邀我同行者,还需数位熟识阴阳水利之人,可临场协助。待会我令村正去请你村里旧事记载,把当年修井人名列出。若有幸,能寻到他家后人,必有线索。”

    朱标闻言,眼底闪动,“太子殿下果然过人之谋。我从不知道微臣素日做得如此详细。”

    朱瀚笑道:“殿下近年为国事所缠,未曾细察此间微末,今日微臣方才领悟。日后,若有此类小事,殿下宜放手,微臣可替殿下分心。”

    朱标轻轻摆手,“殿下与我上下同心,何来分心二字?”

    当夜,两人收拾行装,携带昨夜取水之素布与井边拆下的一块刻有“洪武三年”字样的残碑石屑,悄出村寨,沿山道而行。

    远处村民熟睡,火把余烬余光未灭,映照出两人背影。

    “此行去何处?”朱标低声问。

    朱瀚拉下兜帽,眼中映出月华:“微臣欲去一处老宅,名为‘丁庠家’。听说当年修井之工,乃由此丁姓望族操办;

    可惜三十年后家道中落,如今弃居荒废。我等若能寻得丁庠后代,定有当年账册残存,否则也可从他们口中谨记细节。”

    朱标点头,“可否顺利找到?”

    朱瀚莞尔,“此事需点运气,但若不试,便无从得知。且行且看。”

    山道弯曲,栗色落叶铺满。两人踏着夜风,默然前行。

    朱标忽然问:“殿下,次日若有吏员来验,可否顺利?”

    朱瀚徐徐说道:“咱们留下的线索足够令县令拨款重修,村正与赵管头自会惶恐不安。

    届时,殿下也可藉机招抚赵管头,以示恩威并行。”

    他顿了顿,语气再次缓和,“如此一来,地方势力既得利护,又不得不服,殿下威望倍增。”

    月光如水,掩映着路旁残破的砖墙和断折的瓦片,那正是曾经辉煌一时的丁家大院,只是时光无情,将它的锦衣华宅都侵蚀成荒芜。

    “这里便是丁府?”朱标停步,仰头望着院墙上苔藓斑驳的花纹。

    朱瀚点头,举袖拭去墙角的尘埃,露出刻着“丁氏家祠”三个隶书字样,“丁庠名扬一时,修井时掌管账册之要,后因朝廷官司,被迫迁居他乡,丁府从此没落。”

    他声音平稳,却透着几分感怀,“若想寻账文残札,必先找到丁庠后裔。”

    “但这荒宅没人住,恐怕后人早已搬散。”

    朱标蹙眉,“殿下可曾探听丁氏到底往何处去了?”

    朱瀚轻轻叹息:“微臣在京城曾见一则公文,称丁家迁往浔州一带,或有一家丁姓人还留在附近。今夜月色好,不妨先踏进旧宅,找些蛛丝马迹,再明日晓行,去附近村落打探。”

    朱标揽着袖子,沉声道:“好,一切听殿下安排。”

    朱瀚点头,示意他跟上。两人攀过残墙,走进丁府大门。

    院中杂草丛生,石柱斜倚,一条破碎的石板路通向后殿。

    朱瀚脚尖轻点,探进殿内,只见中央供桌尚留灰烬,一幅先祖神主早已坠落,碎瓷片散落一地。

    “看这供桌底座,似有刻印,可凑近。”

    朱瀚俯身,指着一块青石地砖,淡淡道,“当年丁庠家族富贵,殿前铺设青石,刻有家徽。若能辨出家徽纹样,或可寄信京中朝官,调阅丁家在浔州的户籍记录。”

    朱标凑上前,拿出折扇,“让我看看。”

    他侧身,月华照进扇形,映出青石上淡淡的浮雕:一对展翅的丹凤,翎羽下缀着祥云纹。

    “此纹样确是丁庠家族徽记。”

    朱瀚露出欣慰之色,“凭此可定其身份。此行不虚,明日可往浔州一带探问,或许能寻得丁家子孙。”

    两人环视四周,忽然听得屋外轻响,似有脚步。

    朱标微微皱眉:“有人来?深夜怎会有人踏入此处?”

    朱瀚收起神色,与朱标并肩走出后殿,看见不远处角落里,坐着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汉子,头发蓬乱,衣衫褴褛,手中拄着一根拐杖,正看着他们。

    “你们是谁?”汉子声音沙哑,却带着几分戒备。

    朱瀚朗声道:“在下朱瀚,太子皇叔,携太子殿下微服至此,欲问丁家旧事。敢请兄台相告,此处可曾有丁庠后裔留居?”

    汉子听见“太子”二字,神色一变,却又疑忖良久,“你…你真是太子?”

    朱标拱手一礼:“草民朱标,请兄台放心,今日只是采风查访,绝无他意。”

    汉子抬眼,惊疑未定,却见朱瀚袖口露出淡淡流苏,气度不凡,便微微点头,

    “我姓陈,因家中欠债,离开浔州后,途经此地暂住。丁家虽迁走多年,但这院落仍偶有人来祭祀。我夜来查摸旧物,想要找些补贴,没想到撞上太子殿下。”

    朱瀚眼中闪过一丝宽慰,“陈兄所言极是。丁府旧主虽已远去,但老人传下的残卷或许留在附近破庙之中。不知可否拐你同去一探?”

    陈姓汉子犹豫片刻,终是点头,“不错,后山那座废庙,有丁府旧管家匿藏的箱笼,说是藏了些家书。可惜那处荒废,容易塌陷,一人前往太危险。”

    朱标立刻上前,“既然兄台此路熟稔,便请你带路,微臣与皇叔定当同行。”

    陈汉点头,拄杖一撑,缓步前行,朱瀚与朱标相随,月色下三人踏上格外幽深的山径。

    沿途枯藤挂壁,断木横卧,偶有夜鸟惊飞,啾啾声中,山风如泣。

    不多时,他们来到一处残破的庙宇。

    庙门半掩,檐牙残缺,墙壁斑驳。

    陈汉在门前停住,低声道:“此庙背后一株古槐,当年丁家管家常在此处点灯夜读,故将家书箱藏于槐根。我当年曾因饥困来取粮食,见过箱子位置。”

    朱瀚点头,挥袖亮出随身小灯笼,微光下映着他淡定的神色,“多谢陈兄指引。此行若能得见丁家家书,便可知晓账册来龙去脉,也能佐殿下声威于朝廷。”

    三人循声入庙,庙堂正中早无神像,地面一片尘埃。

    朱标蹲身察看地砖刻痕,又在柱脚发现一道暗合。

    朱瀚手指轻敲庙柱,细听回音,如金属空洞之声,随即示意陈汉后退,自己伸手拉动柱环,顿时庙侧一段砖墙缓缓滑开,露出一条狭窄地道。

    “此地道通外山深处,昔日丁家管家欲保全秘笈,建此暗室。”

    陈汉神情肃然,“不少人误入,至今仍有人葬身其中。”

    朱标皱眉,“若深藏机关,殿下可要小心些。”

    朱瀚笑道:“此处机关,微臣熟知。先由陈兄带路,殿下在外掩护。”

    他拱手一礼,“请。”(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不错,请把《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