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
巴丹吉林沙漠上空,万里无云。
冯学忠上校坐在歼侦8C战术侦察机的驾驶舱内,目光看着远处泛起亮白色的弧形天际线。
而他的头顶,则是由湛蓝逐渐过渡到一片单调的墨色。
自打七年前被调入这支驻扎在祖国西北的部队飞侦察机,他眼中的天空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就都是这个样子了。
由于前起落架后方有一块凸出于机身的侦察设备,这架编号为71208的歼侦8C在速度和升限方面其实略逊于完全干净构型下的战斗型同行。
但战术侦察的任务要求决定了,他在1.8万米以上高空活动的时间比例高达75%以上,远远多于任何其它类型的单位。
“报告,28号机已进入预定空域,等待任务指示。”冯学忠看了眼导航画面,接着在无线电中向指挥中心汇报。
“28号,这里是阎良。”耳机里传来地面指挥员的声音,“任务航线已更新至你的导航系统,确认接收。”
冯学忠低头查看多功能显示器,一组新的航线数据已经显示在导航界面上。
他轻轻拉动操纵杆,带动这架不算特别灵活的飞机开始缓慢转向,同时将飞行高度从巡航状态的18500米逐渐提升到20000米以上。
在高度计数字来到22000之后,他推动节流阀,打开加力燃烧室,任由加速度将自己死死按在弹射座椅靠背上。
今天的任务并非实战或者演习,只是那个机腹中线挂架上的神秘设备却需要在足够的高度和速度下进行测试。
据说是一种用于高空高速无人机的侦察载荷。
“或许以后的战争再也不需要我们这些侦察机飞行员去拼死拼活地冒险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念头让冯学忠的内心有些别扭。
虽然以他的岁数,完全还有精力和机会改飞战斗机,但身为副旅长,他之前可没少找理由向同样飞歼侦8C的年轻飞行员们论证战术侦察机的存在必要性。
总感觉要被回旋镖扎身上了……
就在这段腹诽的功夫,飞机的速度也逐渐逼近了当前状态下的极限。
“当前空速,2550公里每小时。”
冯学忠向基地报告,同时感受着飞机在接近极速状态下的细微震动。
挂在机腹的东西本身是个四四方方的内置功能模块,只进行了很简单的减阻设计,所以对飞机的性能影响很大。
“28号机,可以开始侦察程序。”基地的指令传来。
冯学忠熟练地拨动几个拨杆开关,启动了机载侦察系统的主电源。
几秒钟后,屏幕左侧显示出黑白两色的红外画面,而右侧则是一片略有些模糊的点阵云。
紧接着,他又打开了位于机腹的试验性侦察载荷的电源开关,但这个东西没有被纳入到飞机的任务系统当中,所以他无法直观看到侦察结果,只能通过多功能显示器的反馈得知它已经正常启动。
“主侦察系统在线,试验载荷启动中……系统正常。”
冯学忠一边汇报,一边注视着显示器上逐渐清晰的图像。
飞机下方,巴丹吉林沙漠的地面轮廓在红外成像中呈现出不同灰度的颜色,沙丘的背阴面显示为一片漆黑,而能够被阳光直射到的部分则稍微亮上些许。
只不过,因为此时已经接近入夜,所以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并不十分明晰。
突然,冯学忠的注意力被显示器上的一处异常吸引——
在一片看似平坦的沙漠中,出现了几处规则的几何形状。
他迅速调整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虽然分辨率在这个高度会有些损失,但仍然能清晰地看出地面上正停着几台8*8越野底盘的载具。
车辆背后的长条状载荷正在缓慢升起并调整角度,不难辨认出那应该是火箭炮导向管或是导弹发射箱。
“阎良,28号机发现地面目标,坐标已标记。”作为在边境附近执行过多次实战任务的冯学忠来说,这些流程已经轻车熟路,因此声音显得波澜不惊,“看起来……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远程火箭炮阵地。”
从位置和时间判断,这应该是参加今年“火力-山丹“系列演习的陆军部队。
他意识到,自己这架孤零零的侦察机很可能是在执行测试任务的同时,顺便客串一下总参谋部近年来非常喜欢在演习中设置的“第三方力量”。
想到这里,冯学忠忍不住伸手摸向面板最下方的武器调节旋钮,并假装将其转到并不存在的“激光制导炸弹”一栏。
虽然歼侦8C是纯粹的侦察机,没有使用对地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但他还是完整地模拟了一遍攻击程序。
“目标锁定……投弹。”他低声自语,当然已经提前关掉了嘴边的麦克风,以免无线电另一边的人听见自己在机舱里发癫。
十几秒之后,冯学忠口中发出“轰“的声音模拟爆炸效果。
在两万米高度投掷的炸弹当然不可能这么快就到达地面,但反正是逗自己玩,也无所谓这些细节。
这种在漫长单人飞行中的自娱自乐,算是侦察机飞行员保持专注的小技巧。
当然,冯学忠也很清楚,在实际作战中,远程火箭炮阵地作为集团军最高价值的单位之一,周围必然会有装备红旗-16防空导弹的防空营负责掩护。
一架既不隐身,高度和速度也不算特别夸张的侦察机,根本不可能如此轻松地接近到攻击位置。
这个时候,火箭炮阵地的图像已经消失在了屏幕的下边沿。
他收回思绪,重新打开麦克风:
“第一轮侦察已经完成。”
“28号机,准备调整航向,进行第二次侦察。”基地给出了额外的要求,“注意,需要将试验型侦察载荷调整到工作模式二。”
“收到,调整为工作模式二。”
冯学忠复述了一遍命令,接着开始操作控制面板。
飞机在沙漠上空进行了一次宽大的转弯,准备第二次通过目标区域。
在飞行员看不见的地方,机腹吊舱的前端打开了两个圆形孔洞,暴露出里面的小型涡轮装置,并随着高速气流的涌入而开始高速旋转。
“模式二已激活,吊舱工作正常。”
冯学忠报告道,同时注视着显示器上新型侦察系统传回的数据。
就在飞机即将再次通过火箭炮阵地上空时,冯学忠的雷达告警接收机突然发出了一声短促的“滴“声。
他迅速扫了一眼告警面板,一个C波段雷达信号从四点钟方向一闪而过,持续时间不到两秒。
“阎良,28号机收到短暂雷达照射,方位四点钟,C波段,未持续。”
冯学忠立即报告,同时本能地检查了一下电子对抗系统的状态。
“应该是附近一个陆军防空阵地的搜索雷达,不要紧。”
第二次侦察的过程一切如常,冯学忠很快便收到了返航指令。
“28号,调整高度,准备返航。”
“收到,开始下降。”
随着高度降低,大气逐渐变得稠密,飞机的操纵感也明显增强,冯学忠关闭了加力燃烧室,让飞机自然减速。
当高度降到12000米时,他打开减速板,进一步降低速度。
返航的航程平静而单调,直到一个多小时后,阎良基地的跑道灯光终于出现在视野当中。
“阎良,28号机请求降落许可。”
“风向280,风速8节,允许降落。”
冯学忠熟练地操纵飞机对准跑道,放下起落架和襟翼。
71208号歼侦8C以一个极为平缓的姿态接触地面,整个过程只能感觉到一次震动。
在飞机完全停稳后,地勤人员立即围了上来,其中一组人直奔机腹的试验吊舱。
冯学忠推开座舱盖,摘掉氧气面罩,按照习惯准备在机舱里休息几分钟。
但当他摘下头盔时,注意到一名技术军官已经站在登机梯旁等待。
“上校,任务报告需要您签字确认。”军官递上一个数据板,“另外,程总师希望明天上午能听取您的任务简报。”
冯学忠点点头,在数据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试验载荷表现如何?”他随口问道。
“还需要对比。”军官简短回答,“设备本身没有数据链,所以我们在地面也只能监测到它的基本工作状态。”
“好吧,后面就辛苦你们了。”
冯学忠公式化地客气了一句,接着走向不远处停着的一辆军用越野车。
就在拉开车门刚要坐进去的时候,余光却忽然瞥见远处的停机坪上停着一架外形特殊的轰6轰炸机。
他非常确定,在自己起飞的时候,那个位置上还是一片空空如也。
而且,这架轰6与常见型号明显不同:机头前方增加了固定式受油管,机腹异常平整,没有弹仓门的圆弧形凸起,显然是经过特殊改装,用于挂载某种大型外挂物。
冯学忠眯起眼睛,试图看得更清楚些。
奈何距离确实太远,夜里的光线又弱,并且那架飞机旁边还围着不少车辆,挡住了大多数角度的视线。
他只好登上越野车,只是脑海中记下了这个不寻常的景象。(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