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民族党还有哈布斯堡这三种选项,毫无疑问在奥匈帝国各族看来都不是好选项,有可能的话,奥匈帝国内部各族和地区更倾向于自治,不过,前世的历史表明没有奥匈帝国,那些原本奥匈帝国领土上的国家和民众,和周边国家对比过的反而更差。
因此维持帝国的运作,对于如今奥匈帝国各族和地区,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了统一的国家,那这片土地将立刻变成其他大国博弈的场所,成为天然的战场。
苏联,德国,英国,法国,甚至是东非,会支持各自的代理人,然后在当地开启大乱斗。
……
1932年对于苏联毫无疑问是值得骄傲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并结算的年份。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还有苏联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极大塑造了苏联民众的信心。
莱茵市。
恩斯特好奇的看着手里汇聚的各种苏联近几年经济发展报告,大多数是苏联官方报纸的德语译制版。
和当年东非工业计划喜欢藏着掖着不同,苏联官方毫不掩饰他们近些年来的经济成就,并且大肆宣扬。
在《消息报》上,标题为“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内容中,其领导人约瑟夫宣称:“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时间完成。”
前世约瑟夫说的是九个月,毫无疑问本时空里苏联在一五期间实施的比前世更好,否则约瑟夫不可能如此有底气这么说。
不过,在恩斯特看来,这两种说法大概率都有夸大成分,或者说有意遮掩了苏联国内的一些问题,只重点描述苏联的建设成就。
当然,苏联官方的这种做法也谈不上性质恶劣,因为苏联政权需要树立国内民众的信心。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工党政权,苏联的历史,也就才二十年时间,他们的发展没有任何前例可循,甚至许多苏联工党人,都不知道这条道路是否能一直坚持下去。
因此,他们极度渴望“胜利”,来证明这条道路的可行性。
不考虑这方面,苏联的做法也毫无问题,毕竟其他国家在舆论宣传领域也这么做,就比如东非,在报道国内方面,肯定不会真实事求是,东非同样需要统一共识,凝聚民心。
“父亲,苏联人的这些报纸,数据可能有些问题,不过和我们所预估的也差不了多少,看来苏联内部确实相较于沙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领域。”弗里德里希在一边颇有兴致的说道。
对于苏联的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都十分感兴趣,因此东非不可能不对苏联展开调查,弗里德里希皇储对苏联的发展情况甚至比部分苏联人都要更加清楚。
恩斯特说道:“苏联的制度本来就有可取之处,至少现阶段,苏联应该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国家,他们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资源,投入到工业建设上去。”
“这种万众一心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的盛况下,苏联的工业如果没有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才是怪事。”
“而且苏联现在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本身就容易做出成绩,难的是后续苏联能够一直把这种状态维持下去。”
“就像我们一样,当初东非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但是当帝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计划性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后续每提升一步,难度都进一步加大,未来苏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对于这一点,弗里德里希也深有同感,在工业化早期,东非只要堆工业产量,经济上就很容易出成绩,但等东非进入二十年代之后,就必须做出各种经济上的调整,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毕竟市场是有限的,在未完成工业化以前,东非本国市场需求,就可以满足国内快速工业化的需要,等到东非初步完成工业化后,国内市场就已经饱和,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出去”。
用更粗暴的话说是“去抢夺世界市场”,而其他国家的市场,东非企业和商品想要进入,就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
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的军工业产品,价格更低,质量更优,但许多国家依旧会选择美国的武器装备,这就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市场问题。
因此,想要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有时就必须采取政治,甚至是军事上的手段。
东非也是这么做的,近些年来,东非不断加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亦或者采取暴力手段,强行占领海外市场,玻利维亚就是例子。
世界市场的逻辑就是这样,弱肉强食,哪怕前世远东帝国这种选择“和平互惠”贸易路线的国家,还有许多国家宣称远东帝国对他们进行“剥削”,“掠夺”,就更遑论20世纪东非,美国,英法这些装都不装的帝国主义国家了。
弗里德里希对于未来苏联经济发展会不会受挫,并不感兴趣,毕竟那是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现在苏联的发展速度,就足够让人感到恐惧和震惊了。
他拿出苏联的《真理报》说道:“过去五年时间,苏联的生铁产量增加了一倍,从三百万吨增长到六百多万吨,钢产量也从四百万吨,增加到六百万吨,总体钢铁产量突破一千二百万吨。”
“也就是说苏联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钢铁生产国,即便放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前,苏联的钢铁产量也能排在世界第四。”
在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前,世界钢铁产量超过一千万吨的国家也就只有东非,美国和德国三家,而世界经济大危机后,东非,美国和德国因为工业体量的原因,就算钢铁产量暴跌,也是其他国家高不可攀的。
而现在苏联已经摸到了德国的屁股,放在以前苏联的钢铁产量也就只能和法国对比。
这也就意味着在钢铁产量上,苏联已经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也就是千万吨级规模。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体,一家刚刚投产,就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这一座钢铁厂的产量就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全国钢铁产量要高。”
“苏联其他钢铁企业的产量提升也不小,而且在苏联钢铁产业发展中,苏联产业向东部和南部的转移也十分明显,西伯利亚,远东还有中亚,这些地区在苏联治下,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大大提升了苏联国防安全性。”
“未来即便爆发战争,苏联后方也可以免受第一轮战火的打击,源源不断的支援前线战场。”
就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为例,这座苏联新建的最大钢铁厂,位于苏联的乌拉尔工业区,距离莫斯科的直线距离一千九百一十六公里。
也就是将近两千公里,试想一下,有这样一座深处苏联腹地的钢铁厂存在,前世苏联就不可能输给德国,哪怕德国攻下莫斯科,也无法摧毁苏联工业,光是想要进攻乌拉尔工业区,德国人还要继续推进两千公里,这个距离足以让德国感到绝望。
而且,乌拉尔工业区并不是第一道防线,在莫斯科到乌拉尔工业区之间,还有伏尔加工业区,后方还有西西伯利亚工业区……
事实上前世德国连莫斯科都没有突破,而本时空里因为一战结果的变化,苏德两国的缓冲区减少,苏联更加重视本国工业的国防安全,所以更重视后方工业区的开发和发展。
就苏联这种工业部署情况,即便德国拥有东非的工业体量和人口优势也不可能把苏联完全消灭。
弗里德里希说道:“想要让苏联的工业彻底瘫痪,就必须有能力同时对苏联后方多个相隔千里距离的工业基地进行毁灭性打击,从乌克兰的顿巴斯—第聂伯罗工业区一直到苏联的远东工业区,跨度长达惊人的六千多公里,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完全做不到的事。”
当然,情况也没有弗里德里希说的那样夸张,因为现在苏联的工业还比较薄弱,很多所谓的工业区,体量还远远不够看。
但是,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那就是现在苏联才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只要给苏联充足的时间,按照一五计划苏联工业发展的速度,不需要太久,十年内那些工业区基本就可以被苏联彻底建设出来。
而且因为苏联资源十分丰富的原因,这些区域基本可以实现资源上的自给自足,这极大提高了苏联抵御战争风险的能力。
对此,恩斯特深表认同:“苏联的广阔国土,还有丰富的资源,以及恶劣的气候,使得他们拥有优异的国土纵深,这几乎决定了其他国家想要通过战争消灭苏联政权,是完全做不到的事,除非苏联人自己投降,否则他们就能一直坚持抵抗。”
“不过,这和我们没有太大关系,一般情况下东非和苏联不可能成为敌人,除非苏联选择世界革命。”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约瑟夫上台后,苏联等于已经放弃了这条路线,约瑟夫更像一个沙皇,而绝对不是世界的领导者,苏联的利益高于一切。
前世约瑟夫去世后,苏联的其他领导人更是带着苏联朝着帝国主义国家的道路一路狂飙,变成了恶龙,更别说世界革命了。
弗里德里希从小受恩斯特的影响对苏联也没有太多畏惧,因此说道:“苏联未来可能成为世界大国,但确实不可能领导全世界,毕竟这违背人性,这几年苏联的对外输出,手法就过于粗暴简单,他们甚至能和金陵政府合作,而不是支持远东帝国工党,就说明了这一点。”
约瑟夫领导下的苏联,反而和一个代表地主和大资本家利益的政党合作,同时还对“自己人”指手画脚,处处限制,就这种态度,就足以证明苏联难成大器。
更别说约瑟夫后来还解散了工党国际组织,这都说明了苏联不可能把红旗插遍全世界,当然,以苏联的国力也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即便这样,东非也必须把苏联当做未来的世界大国对待,就犹如东非过去和沙俄相处一样。
弗里德里希说道:“过去五年时间苏联的能源生产也翻了一倍,煤炭达到六千多万吨,石油生产突破两千五百万吨,电力更是翻了一点五倍,达到一百五十亿千瓦时。”
“今年苏联的拖拉机产量也超过了五万台,汽车产量突破三万辆,新建铁路一万七千多公里甚至还建设了一部分电气化铁路,新建硬化路面超过五千公里,还有将近一千公里的航运和灌溉运河。”
“除此外莫斯科的地铁前年也投入建设,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城市的有轨电车也迅速扩张,”
“在航空工业,苏联的飞机年产量高达两千多架。”
“化肥农药产量也显著提升,化工业有不少突破。”
“也只有纺织业等轻工业方面,苏联发展相对滞后,但也超过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过,苏联本来就棉花产量低,这也可以理解。”
“等到其对中亚地区的水利建设完成后,可能会极大缓解棉花的短缺问题。”
总的来说,本时空里苏联的一五计划远比前世苏联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就比如前世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铁路建设大约是一万五千公里,而本时空里是一万七千公里。
苏联的钢铁产量也比前世多了大约一百万吨左右,煤炭,石油,电力产量也都有一定幅度增加。
汽车,拖拉机产量,也比前世有显著提升,前世1932年苏联的汽车年产量就没有突破三万辆,而拖拉机也不足五万台。
更别说之前提到的,本时空里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比前世提前两三个月完成,这都说明了苏联一五计划比前世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造成苏联和前世一五计划完成度不同的根本原因,也不难找出来,那就是美国和苏联的合作规模,超过了前世。
前世美国一战结束后重点投资德国,而本时空德国没有战败,这就让美国的选项变少了,后来因为经济危机,美国更是加大了和苏联贸易的力度。
在苏联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美国的进口甚至超过了一点七亿美元,而前世则是一点五亿美元左右,看似只增加了两亿,但是结果完全不同。
因为本时空里美元的购买力更高,也就是说即便苏联进口美国机械装备的数额不变,也能买到比前世更多的机械设备。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因为东非这个前世不存在工业大国,对如今世界工业市场的内卷造成的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