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世界第四工业强国

    东非的出现,使得美国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易手,而且东非在工业领域有两亿的国内市场,产业链更加完整齐全,其中不少新兴产业,诸如汽车,石油,拖拉机,电力,通信业对美国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

    以汽车产业为例,前世一战后,美国的汽车产业独霸全球市场,在1920年美国汽车产量就占到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期,欧洲汽车制造业还在以手工小作坊为主,根本无力和美国竞争。

    本时空里,东非则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大国,常年汽车产业排在世界首位,同时在高端汽车产业,东非和德国几乎瓜分了大部分市场。

    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的石油工业领域,东非同样成为美国的强有力竞争对手,通过部署南洋,南美的石油资源开发,从而和美国展开竞争,这还是东非尚未开发中东殖民地的情况下。

    东非和美国对海外石油产地的竞争,这也加速了美国石油企业和苏联的合作,苏联巴库油田的大部分进口设备就来自美国,小部分来自英国和东非。

    但是,英国在石油炼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东非和美国,而英国已经是欧洲最重要的成品油生产国之一了,另外一家则是德国,但是德国缺乏油田和进口渠道,同时对苏联出口限制和禁运最为严格,因此,苏联很难获取德国方面的石油开采设备和炼化技术。

    至于法国的石油产业发展,并不足以给苏联提供经验,一战前法国石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一直到1924年法国才成立“法国石油公司”,支持法国在海外的石油开采,试图打破东非,美国和英国石油巨头的垄断。

    而苏联好歹继承了沙俄的部分石油工业,虽然沙俄石油工业依赖外资投入建设,但是苏联的逆向工程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培养了一大批相关人才,这也是二十年代苏联能够对巴库等油田复产的重要原因。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更是从美国等国家汲取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这让如今苏联石油工业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原本苏联就有沙俄石油工业的底子,再通过技术引进借鉴,加上自力更生和创新,苏联石油工业发展起来也就不足为奇。

    弗里德里希说道:“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如今成绩,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英国和法国,他们甚至抛开了一部分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对苏联进行扶持。”

    “这应该是两国出于对德国的忌惮,所以做出的选择,而美国在经济危机之前,对苏联的态度相对强硬,但是1929年以后,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恩斯特对于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和苏联的态度也颇感有趣,前世,一战后,反苏的主力是英法两国,而德国暗地里和苏联进行合作。

    现在却反了过来,英法成了苏联发展的重要推手,而德国成了苏联发展的最大障碍。

    他感慨道:“这就是地缘政治,一个强大的德国,还有其背后的同盟国阵营,足以让整个欧洲感觉恐惧,甚至不逊色于苏联这个红色帝国。”

    “英法两国大概率是想通过加强苏联,进而维持欧洲的平衡,尤其是压制德国的发展,最好能让德国和苏联直接对抗。”

    “否则再和德国打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不好说,法国是肯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的。”

    德国和法国的历史恩怨,几乎没有化解的可能性,但是法国很有自知之明,如今他们不可能是德国的对手,现在唯一能给他们慰藉的,也就只有马奇诺防线了。

    马奇诺防线也无法给予法国百分百的信心,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远比前世还要强大的德国,尤其是本时空20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战后“黄金时代”的德国,工业实力更是得到极大加强。

    所以,法国暗地里支持苏联,就成了必然结果,要知道当年苏联成立,可是赖掉了沙俄的大量债务,也直接导致了协约国在一战的失利。

    这笔账下来,法国怎么可能不仇视苏联,但是法国还是从大局出发,扶持苏联工业发展,这显然意味着法国对德国更感到恐惧。

    英国也有类似的考虑,为了维持欧洲的平衡,英国盯紧了德国和苏联两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国家,谁强打压谁,这是英国的一贯做法,目前来看,德国显然是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

    因此,在法国不堪重用的情况下,英国也只能有限的支持苏联,试图引发苏联和德国对抗。

    不过,英国显然不像法国那样放的开,因为苏联和英国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这个利益上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中亚和南亚两个地区,也就是阿富汗和印度,就拿近期印度国内来讲,在印度已经出现了印度工党,同时苏联和印度民族独立分子的态度也暧昧不清。

    这实际上就是原沙俄和英国在地缘战略冲突上的延续,苏联同样觊觎南亚的出海口,即便不直接占领,也会扶持代理人,盟友,或者傀儡实现这一点。

    这并非是对苏联的污蔑,而是前世真实发生过的,就比如尼赫鲁时代,苏联和印度的合作,几乎是帮助印度建立了一套工业体系,并且大量出口武器装备给印度,除此外还有阿富汗战争这个案例。

    不管苏联是出于领土扩张,亦或者是“无私”推动国际工党事业,都不可能否定苏联对中亚还有南亚的野心。

    恩斯特总结说:“相对于美国,他们单纯是从实际利益角度和苏联展开贸易,英法两国就更多是战略上的考量了,不过,即便他们对苏联的扶持更用心,但还是美国对苏联一五计划起到的作用更大。”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恩斯特也做出了解释:“和美国相比,英法两国的国力终究还是差了许多,尤其是在科技和工业领域。”

    “当前世界的一流工业强国,在科技,人才,工业发展质量等综合条件上,能称为一流工业强国的国家,只有三个,也就是我们,德国还有美国。”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几乎所有产业,美国企业和人员高度参与,钢铁,煤炭,纺织,船舶制造以及配套的机床设备皆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苏联汽车,拖拉机,通信设备,石油化工,电力设备等方面的贸易,还有技术输出,更是让苏联的工业得到了进化。”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苏联这些新兴产业的建设和投产,直接使得苏联成为欧洲工业实力第二的国家,甚至超过了英国,法国这些老牌欧洲强国。”

    毕竟英国和法国在新兴产业上的发展,本来就比较薄弱,现在美国企业帮助苏联直接建立了的这些新兴产业,整个欧洲范围,也只有德国才有。

    这也意味着,等到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将全面超越欧洲绝大部分国家,仅次于德国。

    欧洲的那些工业强国,除了德国以外,他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方面,而现在,苏联不仅传统工业补齐一些短板,还拥有一整套的新兴产业,这是欧洲绝大部分国家所不具备的。

    恩斯特说道:“现在苏联也就是工业规模还没有起来,但是他们已经获得了后续工业发展的技术和设备。”

    “因此接下来苏联甚至可以抛开其他国家,独立发展本国工业,仅在部分领域依旧需要进口,还有技术扶持。”

    这里必须说明,苏联一五计划确实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和机械设备依赖比较严重,但是,苏联能够迅速摆脱这种困境。

    因为苏联自身的工业底子是相当好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同样是经济高速发展,加上继承沙俄的家底,在一五计划以前,苏联的工业也能排进世界前列。

    大概处于第六,第七的位置,也就是和奥匈帝国相当,而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实力,已经超越了奥匈帝国,排在世界前五,和英法两国相当。

    等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实力就能稳居世界前四,同时在规模上有可能超越德国,排在世界第三。

    “苏联只是人多,所以工业数据,尤其是平均数据不算好看,但是战争情况下,工业总量更有效。”

    “即便是我国也是类似道理,东非贵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甚至是强国,但是东非的城镇化水平在列强中只能排在中上游,很多工业品产量,一人均也不算特别靠前。”

    “就拿汽车来说,我国汽车的人均数据就不如美国,只能排在世界第二位,那是因为我们比美国多了近八千万人口。”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敢说在工业领域比帝国更加强大,总量到了一定规模,平均数据也就不太重要了。”

    “苏联未来也是这种情况下,实际上现在苏联的工业体量,就能排进世界前五,比不计算殖民地的英法两国要高,也就是现在苏联的新产业规模略有不足。”

    没有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就已经是世界工业大国,并且在继承沙俄工业资产的基础上,快速发展了近十年时间。

    一个原本工业就不弱的国家,它又能获得新技术,还有设备和人才,这也就意味着苏联的专家还有技术人员,能够快速消化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引入的技术,知识,然后进行逆向工程,把这些技术变成自己的。

    苏联的科研人员能力可不弱,他们只是缺乏一些见识和积累,毕竟沙俄时代,俄国人能建设钢铁厂,纺织厂,开采煤炭,提炼石油,生产军舰和火炮、炸药,建造铁路等等,苏联作为继承者自然也可以做到,甚至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在汲取了国外先进技术、经验,还有苏联本身就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情况,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把苏联从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苏联工业化一旦完成,它就自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而不单单是普通的工业强国。

    事实上,哪怕奥匈帝国和日本都能被称之为工业强国,这是因为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数量太少。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我们确实不能忽视苏联的实力,假设苏联能够一直维持这种发展速度,那它成为世界前三的工业大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苏联偏偏是工党国家,他们还受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制裁,如果没有这些制裁,可能苏联发展的还能更快一些。”

    “同时,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也说明了这些制裁,还有封锁基本没有起到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苏联政府确实比原本的沙俄政府,效率更高,且能调动大部分苏联民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

    “这种能力在苏联经济建设中,使得苏联几乎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可如果苏联把这种能力,投入到军事领域,那可能会更加恐怖!”

    苏联能调动一切资源投入经济建设领域,创造工业发展奇迹,这也意味着苏联的军事潜力十分巨大。

    他能调动比沙俄还要多,且更有战斗力和组织性的军队,并且能够为这支军队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

    因此,弗里德里希感叹着说:“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再限制苏联的发展,世界各国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在长期的国际政治中和苏联这个国家打交道。”

    “能够击败苏联的,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如果内部不发生问题,就现在苏联的军事实力还有地缘环境,其他国家很难对其形成威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非洲创业实录不错,请把《非洲创业实录》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