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 章 发现灵米

    暖潭边的灵草抽出第三茬嫩芽时,胡媚儿在清理木屋后杂草的手忽然顿住了。她蹲在半人高的蕨类植物丛里,指尖拨开一片宽大的草叶,见土中埋着些颗粒——不是寻常的石子,是椭圆形的谷粒,外壳带着淡金色的纹,沾着湿润的黑土,竟隐隐泛着微光。

    “铁柱哥!冰瑶姐姐!你们快来看!”她脆生生的喊声惊飞了停在潭边饮水的灵灵,灰蓝色的小身影扑棱棱掠过水面,带起一串细碎的水花。

    张铁柱正蹲在木屋前劈柴,闻言扔下斧头就往屋后跑;冰瑶拿着《草木图鉴》从屋里出来,素白的裙摆扫过门槛边的灵草,也快步跟了过去。两人挤在胡媚儿身边蹲下,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都愣了神。

    那片蕨类植物下的土很松,扒开表层的腐叶,竟露出一小片平整的土地,土里嵌着不少同款谷粒,有几颗还发了嫩白的芽,芽尖带着点淡绿,看着比寻常谷种娇贵得多。张铁柱捏起一颗谷粒,指尖能感觉到微弱的暖意,凑近了闻,有股比灵草更清润的香气。

    “这是……灵米?”冰瑶翻着图鉴,指尖划过一页泛黄的插画——画上的谷穗带着淡金纹路,和手里的谷粒分毫不差,“图鉴上说灵米是聚灵之地才有的作物,埋在土里能吸灵气,煮着吃能滋养经脉,比紫纹参还温和。”

    胡媚儿眼睛亮得像潭里的光:“那是不是能种?咱们在谷里开片地,把这些谷粒种下去,等熟了就能天天吃灵米粥了!”

    张铁柱把谷粒小心放回土里,指尖按了按松软的泥土:“肯定能种。这土带着灵气,潭水又是温的,正适合灵米长。咱们先把这一片的杂草除干净,别伤了刚冒的芽,再找找还有没有散落的谷粒。”

    三人说干就干。胡媚儿找了把小竹铲,蹲在地上轻轻扒土,生怕碰断灵米的嫩芽;冰瑶用寒冰气冻松周围的土块,让杂草更容易连根拔起——她控制着寒气只冻土,不伤灵米的根,指尖的白气像细纱似的覆在土上;张铁柱则去潭边搬了块平整的石板,把找到的谷粒一颗颗摆上去,用干净的麻布盖着防落灰。

    扒到蕨类丛深处,胡媚儿忽然“呀”了一声,小竹铲碰着个硬东西。张铁柱凑过去一看,竟是个半埋在土里的陶罐,罐口用木塞封着,上面爬满了青苔。他小心地把陶罐挖出来,擦掉罐身的泥,见罐身有模糊的纹路,看着有些年头了。

    “这里面会不会也是灵米?”胡媚儿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

    冰瑶指尖碰了碰陶罐,感受着里面的气息:“有灵气波动,应该是。小心点打开,别洒了。”

    张铁柱拔掉木塞,往里一看,果然——陶罐里装着小半罐灵米,颗颗饱满,淡金色的纹路在光下看得清清楚楚,比刚才找到的零散谷粒好得多。他倒出一把在手心,沉甸甸的,竟比寻常小米重些。

    “这肯定是以前住在谷里的人留下的,”冰瑶摸着陶罐上的纹路,“说不定也是修炼之人,特意种灵米当口粮。”

    胡媚儿抱着陶罐笑:“那咱们可捡着宝了!这一罐够种好大一片地了!等种出来,咱们煮灵米粥、蒸灵米糕,还要酿灵米酒!”

    三人越说越高兴,连清理杂草的手都快了些。太阳升到头顶时,终于把那片地收拾干净——约莫有两张竹席大,土被翻得松松的,露出黑油油的底色,几颗冒芽的灵米被小心围起来,像护着宝贝。

    张铁柱去潭边打了桶温水,冰瑶用灵草叶蘸着水,轻轻洒在土里:“灵米喜温,不能用冷水浇,潭水正好。”胡媚儿则把陶罐里的灵米倒在石板上,挑拣出颗粒不饱满的,只留最壮实的谷种。

    “咱们再开片地吧?”胡媚儿数着谷种,“这一罐能种三亩地呢,就种在木屋旁边,看着方便。”

    张铁柱看着她手里的谷种,又看了看木屋周围的空地——木屋前有片平整的坡地,离潭水近,阳光也足,确实适合种地。“好,”他拿起锄头,“我去翻地,你们俩把谷种分分类,饱满的先种,剩下的留着当备种。”

    翻地比清理杂草费劲。谷里的土虽松,却藏着不少碎石,张铁柱得用锄头把碎石刨出来,再把土块敲碎。冰瑶怕他累着,时不时用寒冰气冻裂大土块,让他省些力气;胡媚儿则端着水跟在后面,见他额头冒汗就递上布巾,嘴里还念叨着“慢点刨,别累着腰”。

    灵灵也来凑热闹,落在张铁柱的锄头把上,啾啾叫着,好像在给他加油。胡媚儿笑着把它捧下来:“小机灵鬼,别添乱,等种完灵米,给你喂灵米糠吃。”

    忙到日头偏西,终于翻出两片平整的地。张铁柱把土耙匀,冰瑶蹲在地上划垄——每隔半尺划一道浅沟,好撒种;胡媚儿则跟着往沟里撒灵米,一颗一颗摆得匀匀的,像在绣东西。

    “撒完要盖层薄土,”冰瑶从图鉴上看到法子,“不能太厚,不然芽钻不出来;也不能太薄,怕被鸟啄。”

    张铁柱依言用锄头轻轻覆上薄土,又用潭水浇了遍——温水渗进土里,带着灵气往下走,土面上很快冒出层淡淡的水汽。三人站在田埂上看着,心里竟比采到紫纹参时还踏实。

    “等出苗了,我天天来浇水,”胡媚儿拍着胸脯,“还要搭个稻草人,防灵灵和小鸟来啄。”

    冰瑶点头:“我会用灵气滋养土壤,让灵米长得快些。图鉴上说灵米三个月就能熟,咱们冬天就能吃上新米了。”

    张铁柱看着两片整齐的土地,又看了看身边笑盈盈的两人,忽然觉得这谷里更像家了——有木屋,有暖潭,现在还要有灵米田,烟火气混着灵气,比哪处都让人安心。

    接下来几天,三人天天往灵米田跑。胡媚儿用树枝编了个小稻草人,插在田埂上,还给它戴了顶张铁柱的旧草帽;冰瑶每天用灵草水浇地,指尖的灵气顺着水渗进土里,土面渐渐泛出淡绿的光;张铁柱则在田边围了圈矮篱笆,防野兽踩坏幼苗。

    第五天早上,胡媚儿刚跑到田边就尖叫起来:“发芽了!铁柱哥!冰瑶姐姐!灵米发芽了!”

    张铁柱和冰瑶赶紧跑过去,只见土面上冒出点点嫩白,芽尖顶着淡绿的叶,像无数个小拳头从土里钻出来,看着精神得很。胡媚儿蹲在田埂上,手指悬在芽尖上方,不敢碰,眼里却含着笑:“它们长得好快呀,比家里种的小米芽壮实多了。”

    冰瑶指尖碰了碰土面,感受着灵气的流动:“灵气足,长得自然快。再过几天就能长叶了,到时候要施肥。”

    “施肥?用什么施?”胡媚儿好奇地问。

    “用灵草沤的肥,”冰瑶说,“谷里的灵草长得快,割些嫩的沤在潭边,既能肥田,又不伤苗。”

    张铁柱立刻去割灵草:“我去弄,你们在这看着苗。”

    灵草沤肥得用潭边的湿土捂着,张铁柱挖了个浅坑,把割来的灵草铺进去,上面盖层土,又浇了些潭水。冰瑶说这样过十天就能用,肥效比寻常的草木灰还好。

    日子一天天过,灵米苗长得飞快。先是抽出两片圆叶,接着茎秆往上拔,半个月后竟长到半尺高,叶色是深绿的,叶脉间泛着银光,风一吹,整片田像浪似的晃,好看得很。

    胡媚儿每天早上都要数苗,少了一棵就急得找半天,直到发现是被风吹歪了才松口气。冰瑶则教她辨认杂草,哪些是抢养分的,哪些是无害的,两人蹲在田埂上,像两只认真的小松鼠。

    张铁柱看着她们,有时会想起小时候在村里种地的日子——那时候跟着爹娘种麦子,累了就躺在田埂上晒太阳,总盼着麦子快点熟。现在种着灵米,身边换了人,心里的盼头却更足了——不是盼着收成,是盼着和她们一起收灵米,一起煮新米粥。

    这天修炼完,三人坐在潭边歇脚。灵米田就在旁边,深绿的苗随风晃,灵灵站在田埂上啄虫子,一派热闹景象。胡媚儿靠在张铁柱肩上,手里编着草绳——要给灵米苗绑支架,怕长高了被风吹倒。

    “等灵米熟了,咱们先蒸一笼灵米糕,”她轻声说,“放些蜜枣,甜乎乎的。再给灵灵留一小碗,让它也尝尝鲜。”

    冰瑶点头:“还要酿灵米酒,用谷里的灵泉水酿,肯定比果酒更醇厚。酿好了装在陶坛里,埋在潭边的土里,等明年开春再喝。”

    张铁柱笑着揉她们的头发:“都依你们。收灵米那天,咱们杀只山鸡,炖灵米粥,再蒸米糕,好好庆祝。”

    胡媚儿眼睛一亮:“还要请灵灵当‘监工’!让它站在稻草人上看着咱们收,谁偷懒就啄谁!”

    冰瑶被她逗笑了,指尖凝出片小冰花,放在胡媚儿手心里:“到时候用灵米壳给灵灵编个小窝,铺在窗台上,让它冬天也暖和。”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灵米田上,和苗影叠在一起。暖潭的水汽飘过来,带着灵草和泥土的香,灵灵的啾啾声混着风声,竟比任何曲子都好听。

    又过了一个月,灵米抽穗了。穗子是淡金色的,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穗粒摩擦着发出“沙沙”的响,淡金的纹路在光下闪,看得人心里发暖。胡媚儿每天都要去摸穗子,盼着快点熟。

    这天早上,冰瑶去田边查看,回来时手里捏着颗谷粒:“能收了。谷粒硬了,纹路也亮了,正是最好的时候。”

    胡媚儿一听就跳起来,跑去屋里拿布包:“现在就收!我去拿剪刀,剪穗子不伤茎!”

    张铁柱也跟着起身,找了两个竹筐:“剪下来的穗子先晒在木屋前的石板上,晒干了再脱粒。”

    三人拿着工具去灵米田。胡媚儿蹲在田埂上,用小剪刀小心地剪穗子,生怕把穗粒碰掉;冰瑶把剪好的穗子放进竹筐,轻轻摆好,不挤压;张铁柱则负责把竹筐搬到石板上,摊开晾晒。

    灵灵也来帮忙,站在穗子旁,把掉落的谷粒一颗颗啄到石板中间,引得胡媚儿直夸它“懂事”。

    剪到日头正中,终于把两亩地的灵米穗都收完了。石板上、木屋前的空地上,都铺着淡金色的穗子,像撒了层碎金,谷里飘着浓浓的米香,比灵草的香气更实在。

    “晚上就煮灵米粥!”胡媚儿拍着手上的灰,眼睛亮晶晶的,“摘点潭边的嫩灵草一起煮,肯定更香!”

    冰瑶点头:“我去捡些干柴,烧火用。”

    张铁柱看着满地的穗子,心里踏实得很。他拿起一束穗子,轻轻揉了揉,谷粒落在手心,沉甸甸的,带着温温的灵气。这是他和她们一起种出来的,从捡谷种到翻地,从浇水到施肥,每一步都带着仨人的温度,比任何天材地宝都珍贵。

    傍晚时,第一锅灵米粥煮好了。陶锅里的粥是淡金色的,飘着灵草的绿,米香混着草香,掀开锅盖时,热气裹着香气“呼”地涌出来,灵灵都扑棱棱飞到锅边,啾啾叫着要吃。

    三人坐在木屋前的青石上,捧着粗瓷碗喝粥。灵米粥糯糯的,不用放糖都带着甜,咽下去时,丹田处暖暖的,比练半个时辰功还舒服。胡媚儿喝了两口就红了眼眶:“比我小时候吃过的任何粥都好吃……”

    冰瑶轻轻拍着她的背,自己也喝得慢——她以前在山里吃野果喝泉水,从没尝过这样暖的粥,米香里好像混着张铁柱劈柴的汗味,混着胡媚儿编草绳的指尖温度,暖得人心头发颤。

    张铁柱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碗里的灵米草叶夹给两人——她们喜欢吃这个,说带着清甜味。

    夜里,三人挤在木屋的床上,窗外是晒着的灵米穗,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把穗子的影子投在墙上,轻轻晃。胡媚儿靠在张铁柱怀里,手里还攥着颗没吃完的灵米糕:“明天开始脱粒吧?脱完了装在陶罐里,埋在屋下的土里,能存好久。”

    “好。”张铁柱应着,摸了摸她的头发。

    冰瑶靠在他肩上,轻声说:“等明年开春,咱们再多种些,种满木屋周围的空地。再种点灵麦、灵豆,以后就不用总去山里找吃的了。”

    “嗯。”

    张铁柱闭上眼睛,闻着两人身上的气息——胡媚儿的甜里混着米香,冰瑶的清里带着灵气,都是让人安心的味道。他知道,有这片灵米田在,这谷里就永远有烟火气,有盼头。

    不用急着变强,不用想着冒险,就守着这木屋,守着灵米田,守着身边的人,等着明年灵米再熟,等着灵灵孵出小鸟,等着谷里的春去秋来。

    第二天一早,三人开始脱粒。张铁柱用连枷打穗子,冰瑶和胡媚儿用簸箕扬谷,谷粒落在竹筐里,发出“哗啦啦”的响,像在唱歌。灵灵站在竹筐边,啄着偶尔蹦出来的谷粒,谷里的日子,就这么在米香和笑声里,慢慢淌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乡村风流傻子神医不错,请把《乡村风流傻子神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乡村风流傻子神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