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竟然说是天皇???”
“你,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本来嘛,面对苏曜这一波又一波无可置疑的武功,就连刘虞和刘表这等宗室保皇的死忠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无法再压制朝野之间的呼声,要被迫承认唐王与帝同尊的地位了。
然而,让他们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一向被视为唐王心腹的扬州刺史卫明,竟然在这个关头给他们扔了个重磅炸弹.
“卫刺史疯了不成?!”太常寺卿刘虞气的是胡子乱抖,“天皇之号,上古未有!自三皇五帝至于秦汉,唯天子称‘皇’称‘帝’,藩王虽尊,亦不过‘王’‘公’之爵!此号一出,莫说与帝同尊,你这是要颠倒纲常,居皇帝之上啊!”
议事堂内死一般的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卫明身上。就连一向支持苏曜的荀彧和卢植等人也面露惊愕,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提议震住了。
“刘太常所言有理。”
侍中荀彧犹豫再三后口:“天皇二字分量太重,自三皇五帝,乃至秦皇汉武,唯受命于天、统御四海者方可称‘皇’!唐王功高,加九锡、冕十二旒,位在诸侯王上,与帝同尊已是旷古殊荣。若再加天皇号.刺史又欲置陛下于何地也?”
卫明却神色不变,他整了整衣冠,从容出列,向御座上的万年女帝(虽女帝未临朝,但礼仪不可废)和代表唐王的空位方向各施一礼,然后才面向群臣,尤其是主持朝议的太傅卢植,侃侃谈道:
“文若先生、刘太常此言,某不敢苟同。诸位只知‘皇’为天子专属,却忘了‘天皇’二字的本意。”
他抬手指向殿外,仿佛能透过宫墙看到洛阳城外那些跪拜苏曜的百姓,看到海东之地供奉的“赤袍神”画像:
“唐王殿下何许人也?骑狮鹫而巡九天,执金杵而御雷霆,平诸侯之乱以安我中土,破贵霜、安息而扬汉威西域,定三韩、服倭岛拓海疆万里。此等功绩,非‘人臣’所能概括;此等神异,非‘王侯’所能匹配!”
“昔日大禹治水,救万民于洪涛,万民尊其为‘夏后’;商汤放桀,解天下于倒悬,诸侯奉其为‘武王’。殿下今日之功,远超禹汤——他不仅平定乱世,更将我汉家文明播撒至沧海之外,让蛮夷知礼仪、化蛮荒为膏腴。此等伟业,若仅以‘王’爵相称,岂止是寒将士之心?更是违逆天命、辜负万民!”
“你,你竟敢把唐王也三代相比?”
礼部尚书周忠大为震惊。
要知道,夏商周三代的开创之君,在儒家经典中均已被奉为圣王,其地位近乎神化。
三代之业,那是每一个儒生毕生的向往与追求,卫明此举,无疑是将苏曜抬到了与上古圣王并肩的高度!
这简直是荒谬离谱。
但,似乎是受到了卫明的启发,刚刚一直沉默观望的骠骑将军袁绍,突然站出来声援,火上浇油说:
“周尚书此言差矣,依袁某看,唐王之功业、之神异,早已超迈三代圣王!”
袁绍声音陡然拔高,字字铿锵,环首群臣道:
“昔大禹治水,止祸于中原;商汤放桀,定鼎于九州。可殿下呢?他跨昆仑而平贵霜,临安息而擒其王,渡沧海又收三韩、定倭岛——昔日圣王未及之地,皆为我汉家疆土;圣王未化之蛮夷,皆奉我汉家正朔!此非‘超圣’,何为‘超圣’?”
“袁本初,你!”
刘虞刚想要怒喷袁绍,卫明就踏前一步,盯着他的眼睛诘问曰:
“刘太常,汝言‘天皇’颠倒纲常,但汝可敢睁眼看看洛阳城外!百姓见殿下神兽巡天,无不伏地叩拜,呼其‘神王’;西域胡商服其伟业,唤其‘圣主’尊其为‘万王之王’,就连海东诸部,也传画殿下赤袍持杵之像,日夜焚香,将其奉为‘天神’。此乃民心所向,天命所归!殿下本就非寻常人臣,若强以‘王爵’束缚,才是违逆天命,拂逆万民!”
“你,你们,你们这是妖言惑众!”
刘虞气得手指发抖,却一时找不出反驳的话来。
他很清楚,卫明和袁绍说的是实情,苏曜骑狮鹫、御雷霆的事迹早已传遍天下,《大汉月报》连连发表特刊,每期连载其功业,洛阳街头巷尾,连孩童都唱着唐王腾云驾雾,平定四夷八荒的歌谣,民心向背,早已不是礼法能轻易扭转的。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身着铠甲的校尉捧着锦盒快步而入,单膝跪地:
“启禀太傅、骠骑将军,诸位大人!海东州田畴刺史急报,瀛洲郡(九州岛)首批矿产已运抵青徐港,计黄金二百斤、硫磺五百斤,白银一千斤,另有三韩与倭岛诸部献上的贡品若干,田刺史特命末将将矿样与贡单呈递京师!”
锦盒打开,金灿灿的金块、白花花的银锭在殿内烛火下泛着耀眼的光,那沉甸甸的分量,瞬间让原本还在纠结“礼法”的官员们噤了声。
黄金白银是硬通货,硫磺是炼制火药的关键原料——这些东西,是支撑大汉西征、稳固内政的命脉!而这一切,都是苏曜平定倭岛带来的实利!
“诸位看到了吗?”卫明指着锦盒中的矿产,声音带着几分激昂,“这便是殿下给大汉带来的好处!若非殿下雷霆扫平狗奴国,设郡管辖,这些宝藏仍埋在蛮荒之地,这些蛮夷仍在自相残杀!如今,瀛洲郡成了我大汉的‘金山’,海东成了我大汉的‘海疆’——这样的功绩,难道不配一个‘天皇’尊号?”
一直沉默的太傅卢植终于开口,他轻抚长须,目光扫过殿内众人,缓缓开口:
“卫刺史所言,亦有几分道理。唐王功高盖世,民心归附,若仅以‘王’爵相待,确有不妥。然‘天皇’二字,意义太重,非我等所能决定。”
“依我看,咱们还是把意见上书陛下和唐王,请君圣裁吧。”
卢植话音落下,殿内针落可闻。
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傅,最终将皮球踢回给了苏曜和万年女帝本人。
这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蕴含深意——既避免了朝臣在此事上彻底撕裂,又将最终决定权交给了真正有能力、也有资格做出决断的人,同时也是一种对苏曜和女帝关系的微妙试探
毕竟,现在谁都知道唐王神兽一日千里,但他们偏偏却没直接回来,停到了河内,给这边传讯说什么不日还朝。
难道那河内还能比洛阳好了?连个正经的行宫都没有,显然是在观望洛阳的情况嘛。
于是乎,很快朝廷就统一了意见,一封封请旨问安的书信就这样如雪片般飞往河内。(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