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沧海桑田

    后人总说,历代皆因弱灭,独汉因强亡。

    在大多数时候,这句话都被理解为:历朝历代末年,华夏王朝的国力及军事实力,都会变得无比羸弱,并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而汉之亡,却是亡于国力、军事实力仍旧强大的时期。

    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却也总归有些片面。

    ——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存在,本身并非是以王朝国力、军事实力的盛衰为周期,而是以社会矛盾、底层民众生活水平为周期基准。

    简而言之,便是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并不是说一个封建王朝,从开国到强盛再到国力衰弱,大概是三百年的周期;

    也不是说封建王朝的军力,会在开国三百年后彻底衰败。

    而是说,封建时代的底层民众,会在开国大约三百年后,陷入生不如死的绝境。

    更准确的说,是封建时代的社会阶级矛盾,大约会在王朝建立三百年前后,发展到无法调和、无法解决的境地。

    而汉‘独因强亡’,仅仅只是表现。

    ——在两汉末期,尤其是东汉末年,汉家的国力以及军事实力,确实没有显著的衰败。

    但在这看似仍旧‘国富民强’的表现下,真正影响汉家国运的层面,衰败,却也早已悄然发生。

    相较于其他‘因弱灭’的封建王朝,汉家最独特,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国策,无疑便是对地主豪强的打压,以及对底层自耕农阶级的扶持。

    地方豪强始终无法壮大、始终无法成长为门阀世家,自耕农阶级始终有活路、有出路,是两汉享国四百余年的关键。

    两汉只享国四百年,而不是更久,也同样是因为汉家赖以为继,作为国运镇山石的国策:陵邑制度,以及上林苑这个国运调节阀失效。

    陵邑制度的运转逻辑,无需赘述。

    ——以‘为天子守灵’为名,将豪强地头蛇强制迁徙至关中,迁至皇城脚下,以封建皇权直接压制,或者说是压迫。

    上林苑的‘国运调节阀’作用,则是通过低价、免费,甚至倒贴钱式的出租皇家官田,来扶持破产自耕农,帮助佃农重归自耕农之列。

    有这两大国策在,特权阶级的规模始终能得到控制,底层民众也始终能得到偏袒式的照顾,社会阶级矛盾自然就被遏制——至少是极大程度的减缓了矛盾加剧的速度。

    有这两个国策在,汉家阶级矛盾可控,国运自然就稳如泰山。

    但随着这两个国策‘变质’,汉家的衰败,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而这两个关乎汉家国运的国策变质,是以汉武大帝作为开端。

    ——汉世宗孝武皇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颁布天子诏,行令少府:重建上林苑。

    在那之前,上林苑原本只是一个宽泛的范围,与其他的山林地区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区别。

    仅仅只是在地图上,被划定了一个名为‘上林苑’的范围,但实际上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太过明确的分界线。

    上林苑内,除了天子行宫、猎场、兽圈,以及太子私苑等少府产业,剩下的便基本都是丛林和田野。

    丛林对百姓开放,可供百姓猎取肉食,亦或是拾取木柴。

    田野则以皇家官田占据小半。

    除了属于天子个人,或用于租给佃农,或由少府官奴自耕的皇家官田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农户的田地。

    ——是的没错,上林苑也是有原住民的。

    有一些,是从秦时,就一直时代居住在这片区域的农户;

    也有一些,是在汉家立国后,被安置在上林苑的伤残将士,亦或是在高皇帝授民田爵时,幸运的选到这片区域的农田,从而得以在此安家的农户。

    在汉武大帝重建上林苑之前,与其说上林苑是完整的皇家林苑,倒不如说,是围绕皇家猎场、天子行宫、太子私苑而成的,占地极广的生态区。

    但在汉武大帝重建上林苑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事情的起因,是汉武大帝初即皇位,未冠少弱之时游玩上林,策马践踏上林农户的田野,故而被当地三老追着骂了好几里地。

    后来,汉武大帝又因建元新政的失败,而被窦太皇太后彻底架空,郁闷至极,只能在上林苑捏泥巴。

    彼时,手无半点实权的汉武大帝,只觉得上林苑,便是囚禁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偏偏这方小天地,都还不完全属于汉武大帝——出去玩儿还得小心老农的庄稼!

    于是,在得以掌握实权之后,汉武大帝第一时间便决定:把整个上林苑,都化作自己吃喝玩乐的后花园。

    在那之后,汉家的上林苑,就不再是国运调节阀了。

    ——租给佃农的皇家官田,都成了官奴自种的天子田产;

    供上林百姓打猎、获取物质的山林,全都被围成了皇家猎场。

    甚至就连那些生活在上林苑的当地土著,也同样被少府强制搬迁出了上林苑。

    自此,汉家失去了上林苑这个国运调节阀,也失去了地主阶级和底层自耕农阶级之间,用于缓解土地兼并的缓冲地带。

    至于汉武大帝——一个上林苑,显然还不够汉武大帝玩耍的。

    因为年轻时,在上林苑玩儿的不尽兴,被当地老农扰了兴致,汉武大帝便任性的将上林苑,化作了真正的皇家林苑;

    因为年轻时,在未央宫、在长安城憋闷的喘不过气,汉武大帝便在掌权之后,于长安城西郊——长安城与上林苑之间的位置,建造了专供自己居住的建章宫。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只能说,汉武大帝识人之能没的说,运气也是好的不行,但父祖辈勤俭、节约、质朴的美德,汉武大帝却半点没有继承到。

    非但没有仿效父祖,甚至还颇有一股替父祖报复性消费的意味在其中。

    总之,不管怎么说,汉家镇压国运的两大国策之一:国运调节阀上林苑,便此毁在了汉武大帝手中。

    而这个举动的危害,汉武大帝也并非完全遗留给了子孙后代、后世之君。

    ——在位初期玩儿坏了上林苑,晚年的汉武大帝,便开始品尝到这一举动的恶果。

    农民起义。

    在汉武大帝末年,华夏大地,爆发了规模并不庞大,却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

    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汉武大帝穷兵黩武,把对外战争的负担,都压在了百姓民身上,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至于父祖留下来的战争经费,则被汉武大帝用于享乐——用于兴建建章宫、重修上林苑,亦或是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之类。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失去了上林苑这个调节阀之后,汉家的社会阶级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在汉武大帝在位的前后短短几十年间,便加剧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的程度!

    根据刘荣在后世了解到的消息,在西汉开国初的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的农户,基本都是每户三到四口人——以夫妻二人,外加一到两个孩子组成。

    这样的一个农户家庭,在太祖高皇帝年间,清一色都拥有百亩农田。

    到几十年后的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农户家庭的人员组成,开始增长到六到七人,家庭平均农田拥有量,则降到了不到九十亩。

    这也正常。

    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说嫡长子通吃,庶子、幼子直接去死。

    ——在皇家,嫡长子做太子,庶子、幼子也同样能做诸侯王;

    而在民间,家产虽然大都由嫡长子继承,但幼子也并非什么都得不到。

    几代人传下来,原本的一百亩地,变成主脉手里的八九十亩,以及旁支的几十亩,完全是正常的事。

    这个数字——‘户均田产不足九十亩’这个数据,在文、景二帝前后四十余年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到历史上的孝景皇帝驾崩、汉武大帝即位时,汉室的农民户均田产,依旧能维持在八十亩出头的水平。

    但在短短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晚年,这个数字,便掉到了骇人听闻的:户均三十亩!

    汉武大帝在位年间的汉家民众,没人敢畅享拥有百亩良田!

    大家都默认三十亩田,是一户正常的农户家庭,所应该拥有的田亩数量!

    汉家的自耕农数量大幅缩水,过半都成了半自耕农、半佃农,即自有田亩不足以养家糊口,只能额外佃租一部分田亩,来作为补充……

    虽然这其中,有文景之治后,汉家人口大爆发、社会资源分配关系剧烈变化的原因在其中,但这个速度显然不正常。

    ——短短几十年,不到三代人的功夫,家庭户均田产,从八十亩掉到三十亩!

    连一半都没剩下!

    要说这,和汉武大帝玩儿坏上林苑,让汉家失去国运调节阀,加剧土地兼并毫无关联,那就是在无脑吹汉武大帝了。

    对于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也就是这个时间线上的弟弟刘彻,刘荣的看法一向秉承功是功、过是过的原则。

    汉武大帝的武功,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军事成就,刘荣不否认。

    也没人能否认汉武大帝,在军事层面为华夏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军事成就层面,刘荣服历史上的汉武大帝。

    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武大帝的过错,就能因为卓越的军事成就,而默认应该被忽视。

    ——辩证的看待问题,就应该分别评判功、过。

    有功,就应该得到称赞,得到万民敬仰;

    有过,也应该得到批评,甚至是批判。

    而历史上,汉武大帝的‘功’,主要集中在军事层面,也就是‘武’的范畴;

    至于‘过’,则涵盖了除军事以外的几乎其他所有层面,即‘文’的范畴。

    文治武功,文治武功。

    汉武大帝没文治,甚至是‘负文治’,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无疑便是让上林苑,失去了国运调节阀的功能,为了享乐之欲,至宗庙、社稷于不顾。

    至于陵邑制度,更是几乎宣告了西汉王朝,正式将一只脚踏入棺材。

    ——汉武大帝驾崩,传位幼子: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英年早逝而无子,霍光立废帝昌邑王。

    而后,则是草根皇帝:汉宣帝刘病己,即刘洵被扶立。

    这一时期,史称:昭宣中兴。

    而在故剑情深的宣帝之后,便是宣帝口中‘乱我汉家者,必太子也’的元帝刘奭即位。

    汉家的陵邑制度,也正是在‘儒天子’刘奭手中被废除。

    原因也非常离谱。

    ——刘奭在位期间,儒生们纷纷提议:陵邑制度劳民伤财,祸国殃民,不废除不足以安天下!

    然后,自认为忧国忧民,自以为这么做,可以让天下人减轻负担的刘奭,便真的废除了陵邑制度。

    之后的事,自然也就是可以预见得了。

    陵邑制度没了,地方豪强强势抬头。

    而且是在长达百余年的压制之后,如同被压到极限的弹簧板,无比强势的迅速抬头!

    加之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家早就成了儒家的一言堂。

    而地主豪强阶级,本就是儒家坚实维护的基本盘——就连废除陵邑制度,都是儒家为了解开地主阶级身上的枷锁,而搞出来的小动作。

    只可惜,元帝刘奭根本不懂个中厉害。

    废除了陵邑制度后,刘奭还颇有些飘飘然,自以为废除了陵邑之制的自己,已经是可以和太宗文皇帝比肩的仁君、圣君。

    殊不知,恰恰是这看似利国利民,实则祸国殃民的举动,彻底敲响了西汉王朝的丧钟。

    在元帝刘奭废除陵邑之制短短五十年后,王莽篡汉,西汉王朝彻底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若非出了个再续刘汉的大魔导师:汉光武帝刘秀,没有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那汉家就不再是‘享国两汉四百余年’的强汉,而是仅存在二百来年,便戏剧性灭亡的刘汉王朝了。

    作为穿越者,刘荣当然知道陵邑制度,以及上林苑的重要性。

    更知道哪条路是错的、哪个坑不能踩。

    所以,在刘荣的掌控下,汉家的上林苑,自然也就没有如历史上那般,走向‘纯粹供皇家玩乐’的奇怪路线。(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不错,请把《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