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好大一个‘惊喜’

    这样的厚葬之风,也并不是只存在于贵族、特权阶级,而是由上而下的。

    ——天子驾崩,有国丧规格的庞大陵寝,琳琅满目的陪葬品。

    以至于太宗孝文皇帝临终前,仅仅只是留了一封‘朕的后事别太靡费’的遗诏,就感动的天下人眼泪直流。

    因为在天下人看来,这是太宗皇帝在委屈自己,是通过放弃在地底下的富足生活,来给人世间多留下一些财富。

    诸侯王有诸侯规格的丧葬规格,同样有王陵和价值千万金的丧葬用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便是梁孝王刘武的梁王陵。

    为了在地底下,也能和心爱的王后约会,梁王刘武非但在自己的王陵中,建造了气势磅礴的梁园,还专门在自己的墓室和王后墓室间,留了一条通道。

    梁王墓内甚至还有马桶!

    至于陪葬品,单只是坊间传闻,便是价值数万金的庞大财富!

    若非先帝顾及政治影响,将‘梁王陵规格直逼天子陵寝’的消息压下,还指不定会闹出多大的轰动。

    再往下,也同样是各个阶级,都有各自的厚葬方式。

    武将陪葬昂贵军械,文官陪葬稀有书简。

    还有商人、工匠,也都会根据各自的职业和人生经历,而陪葬对应的稀罕物件。

    甚至就连农民!

    就连最底层的农民,都会为了厚葬父祖,而变卖大半家产,为的,却仅仅是给离世祖先的墓室内,留下一块金子。

    为什么?

    为了祖宗在地底下不受委屈,不至于‘没有钱花’……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被时代所裹挟。

    哪怕自己能想得通、想得明白,能有‘厚葬无用’‘与其厚葬自己,还不如给子孙后代多留点财富’的觉悟,也还是没用。

    为了不被整个社会指责为‘不孝’‘不敬先祖’,孝子贤孙们也依旧会竭尽全力,无所不用其极的,尽可能将父祖的后事直白的更阔气、更昂过一些。

    就说当年,太宗孝文皇帝临终遗诏,交代即位的孝景皇帝:朕的后事不可太过靡费;

    以至于百十年后的西汉末年,起义军打到长安,恨不能把所有皇陵都给掀个底朝天,却愣是对太宗皇帝的霸陵秋毫无犯。

    说这是起义军尊重、敬畏太宗皇帝,也没错,但也不尽然。

    ——真正让起义军不去动霸陵,不去扰太宗皇帝清静的,恐怕也有霸陵内没啥值钱的丧葬品的愿意。

    却鲜有人知:当年,为了应对太宗皇帝留下的这封遗诏,先孝景皇帝刘启,那也是伤透了脑筋的。

    因为在当时,先帝老爷子若不遵守这封遗诏,那就是悖逆太宗皇帝——而且还是‘悖逆先帝’这一范畴中,最为严重的:悖逆先帝遗诏。

    可若是遵守,那就是薄待亡父,没能厚葬亡父,在这个时代属于绝对意义上的不孝!

    这也不行,那也不成,搞得先帝老爷子头疼好几天,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最终,还是薄太皇太后站了出来,以‘先帝生母’的身份给先帝老爷子解了围。

    薄太皇太后说:既然先帝有此心愿,那皇帝作为儿子,就不该违背亡父临终前的嘱托。

    至于天下人‘不孝’‘不敬亡父’的职责,皇帝大可不必担心。

    皇帝并非不孝,而恰恰是因为太孝顺,所以才不敢悖逆先帝的遗诏。

    厚葬亡父,乃是世人认同的‘民孝’;

    遵从亡父的临终遗愿,不悖逆先皇遗诏,才是天子应该做到的‘帝孝’。

    最重要的是,薄葬太宗皇帝,是在全太宗皇帝‘仁义爱民’的好名声。

    若皇帝固执己见,非要厚葬太宗皇帝,那就是在有伤太宗皇帝遗德,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如此,先帝才总算是心里有了谱,满是羞愧的薄葬了太宗皇帝。

    可说是薄葬,也并非草草了事。

    而是把原本应该陪葬金石珠玉的部分,都替换成了看似不那么靡费,实则开销也小不到哪里去的陶器、木器。

    为什么是看似不靡费,实则可能更贵?

    很简单的道理。

    原本陪葬一块金子的地方,替换成几件陶器;

    这就等于说,原本只需要花费一块金子的地方,变成了需要几个工匠,以天子陪葬品的规格,去精雕细琢几件陶瓷器。

    再比如,需要一块珠玉的地方,换上了一件名贵木材制作的饰品。

    原本只需要付出一件价值几十金的珠玉,结果替换后,光是名贵木材就花了几十金,雕琢、制造的人工费用还得另算……

    厚葬之风,是汉家仅有的几个弊病、不良社会风气之一。

    刘荣想过改变,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猛烈手段,只能采取更温和的引导,来花费百十来年,慢慢转变天下人的看法。

    毕竟祖宗这个东西,在华夏的意义实在太过特殊。

    饶是贵为天子,刘荣也不该轻易动手。

    说回正题。

    在这个人人都忙着厚葬先祖的时代,曾经担任太尉平灭吴楚,而后功成拜相的周亚夫,自然也不能免俗。

    尤其是周亚夫的儿子,更不可能免这个俗。

    周亚夫心底,对先帝、对当今刘荣都还有些抱怨,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功臣应得的待遇。

    周亚夫的子嗣、亲族们,更是对此颇有微词。

    于是,随着周亚夫年事渐高,且动不动就抱怨‘活着没意思’,周亚夫的儿子,自然就开始准备起了周亚夫的丧葬用品。

    作为武将,尤其还是做过太尉的顶级武将,周亚夫的陪葬品,自然也就少不了军械了。

    前文提到,队率司马一级的陪葬品,便要有剑、弓各数件;

    校尉一级则在此基础上,另外加几杆戈、矛。

    都尉一级,更是要甲、剑、弓各一,外加其他能体现兵种的昂贵军械。

    而周亚夫和都尉一级之间,差的那可不只是一星半点。

    ——汉军制,伍长率兵五人,什长率兵十人,屯长五十,曲侯一百;

    队率司马五百,校尉一千,都尉五千。

    而都尉这一理论层面的将军之上,还有真正得朝堂官方任命,授予将军印的将军,掌控三到五个都尉部。

    再往上,有‘称号将军’,也就是前、后、左、右将军;

    再往上,则依次是上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

    最后的最后,才是太尉。

    可以说,寻常都尉和太尉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和太尉周亚夫之间的差距,那是比大头兵和都尉的差距,都还要更大的。

    光是职务级别,都尉到太尉都差了这么多级;

    更何况周亚夫还不是寻常太尉,而是正儿八经有功勋,曾挽救过宗庙、社稷的实权太尉,甚至从太尉转任过汉相!

    如此一来,周亚夫这一身份、地位所对应的丧葬用品,自然也就甩都尉一级八百条街了。

    什么周亚夫亲用的佩剑、甲胄、弓弩,那都是提都不用提的;

    什么兵种特性的军械,那也是要每样都来点的。

    尤其夸张的是:到了周亚夫这一级别,陪葬品那都是要‘未雨绸缪’,给周亚夫在地底下的亲军护卫准备军械的。

    这就意味着几百柄剑、几百张弓弩、几百杆戈矛,是无论如何都少不了的。

    而问题,也恰恰就出在这‘’了。

    ——对于将领陪葬自己的甲胄,如今汉室是持默认态度。

    也就是说,将领要把自己用过的那一件将军甲,作为陪葬品带到地底下,如今汉室是不管的。

    至于‘阴间亲军’,只要别太过分,再额外陪葬几套甲胄,朝堂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允许少府内帑,捞这个偏门生意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汉天子和将军们之间,一种畸形的妥协。

    ——天子允许将军们违制、僭越式的陪葬甲胄,以过上‘更美好的阴间生活’。

    与之对应的,便是天子有此掌握着每一位将领的把柄,只要将领不听话,随时都是一个大不敬、图谋不轨的帽子扣上来,几条命都不够将领死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有备无患的必要手段。

    就像是后世的蘑菇蛋——存在的意义不是真的打到谁头上,而是捏在手里,让其他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一样的道理;

    天子掌握将领违制、僭越的把柄,也不是为了真把将领怎么着。

    而是攥着这个把柄,好让将领悠着点、稳着点,别闹出持功自傲,甚至是功高盖主的事情来。

    自有汉以来,汉家的天子动用这一把柄,来惩治某位降临的案例,也只发生过一次。

    ——绛侯周勃,被太宗皇帝以‘私藏甲胄’的罪名,赏了廷尉大牢七日游,从而意识到了狱卒之贵。

    好巧不巧,汉家第二桩高级将领私藏甲胄案,又发生在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身上。

    上文提到,对于高级将领为自己陪葬一套,甚至几套甲胄,汉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默认的。

    且除非必要,汉天子也从不会借此发难,并惩治某位将领。

    毕竟再怎么说,一个有功于宗庙、社稷的将领,都到了考虑丧葬事宜,为自己置办陪葬品的年纪,再去和人家过不去、挑人家毛病,就多少有些不合适了。

    可坏就坏在:周亚夫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对汉家的功劳,丝毫不亚于淮阴侯韩信!

    这下可好;

    老爹自己个儿都这么认为了,那做儿子的,自然是认为自家老爹,比什么韩信要强上许多!

    若光只是讨论强不强,那倒没什么——刘荣一向不怎么在意这些口舌之争,更不愿意掺和。

    可问题在于:周亚夫的儿子,还真就按‘我爹比韩信强’的标准,给周亚夫操办起了后事。

    众所周知,淮阴侯韩信,并非一开始就是汉淮阴侯,而是先后为齐王、楚王,最终才因罪被贬为侯。

    所以,在周亚夫的侯世子:周阳看来,自家老爹既然比韩信还牛、功劳比韩信还大,那丧葬用品的规格,自然要比韩信更高。

    韩信的后事是什么规格?

    ——诛三族。

    但条侯世子周阳显然不在意这个,只在意韩信曾做过诸侯王。

    这一下,事情彻底大条了。

    为了给自己的老爹,准备诸侯王级别的陪葬用品,世子周阳愣是脸不红心不跳,找人定做了五百套甲胄!

    五百套甲胄,什么概念?!

    毫不夸张的说:五百甲士,但凡能成建制出现在长安街头,那都够打进未央宫,活捉天子荣了!

    更何况如今汉室,早就不是太祖高皇帝草创社稷,一切唯稳的那个时候了。

    别说是韩信那样的异姓诸侯——就连刘氏宗亲诸侯,如今汉室都是严防死守。

    五百套甲胄,哪怕是出现在宗亲诸侯手里,那都是让长安震动的大新闻,更何况是故太尉、废丞相周亚夫?

    甚至于,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刘荣也依旧还没有完全狠下心。

    因为刘荣很清楚,历史上的周亚夫,就压根儿没想过叛乱。

    所以,哪怕通过绣衣卫的信息渠道,得知周亚夫的儿子周阳,找人定做了五百套用于陪葬的甲胄,刘荣也依旧没有炸毛。

    如果,周阳能悄摸把这五百套甲胄搞到手,并在未来低调的放进周亚夫的墓葬,刘荣依旧不会说什么。

    只可惜,没有如果。

    ——定做甲胄的时候,周阳豪气冲天,开口就是五百套!

    非但自己亲自露面去订货,居然还拿条侯家族的信誉做担保!

    结果到了该付钱的时候,别说全款了——世子周阳居然连订金都拿不出来不说,居然还反过来威胁工匠:私制甲胄,可是死罪!

    你们最好免费给我把这五百套甲胄做了,不然我就去告发你们!

    …

    只能说,血脉、基因这个东西,那是真有点说法的。

    结果不言而喻。

    ——为了不被侯世子周阳敲诈破产,那几个匠人直接破罐子破摔,玉石俱焚,把条侯府直接告到的大理,也就是廷尉属衙。

    这一下,事情彻底爆了,更被直接摆上了台面。

    搞得刘荣就算有心大事化小,有心‘照顾’一下有功于社稷的功臣周亚夫,都不得不优先考虑法律的尊严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不错,请把《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