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赶紧的吧~

    ~

    为什么说绛侯周氏一族的血脉、基因多少有点说法?

    因为这是周氏家族,在短短两代人的时间里,第二次因为这种事扯上官司。

    ——初代绛侯周勃,就是因为类似的事被太宗皇帝下狱。

    二代条侯周亚夫,又是因为同样的罪名,搞得刘荣不得不将其下狱。

    什么经验、教训,周氏一族根本就没那个脑子去总结归纳。

    最让刘荣无语的是:侯世子周阳,好歹也是将门虎子;

    怎就那般没脑子?

    就不想想,在长安这地界,敢接甲胄订单这种杀头的买卖——尤其还是五百套这种数量级,除了少府内帑,还有谁敢?

    过去这些年,长安朝堂、汉天子之所以默认将领逾矩、逾制陪葬甲胄,还不是因为这个过程中,少府内帑也能有利可图?

    毕竟丧葬用的甲胄,和战场上用的甲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同样的价格,却只需要样子过得去就行。

    这份钱,少府内帑吃的很安心,也很‘饱’。

    结果可倒好。

    侯世子周阳白嫖不成,居然还不自觉间,和少府内帑打起了官司!

    少府内帑是什么地方?

    历代汉天子的钱袋子,恨不能在脑门上明写着‘俺的靠山是皇帝’的历史级国有部门!

    在少府的权力巅峰期,汉天子普遍都有‘只要少府在手,朕敢和全天下开战’的底气!

    周阳敲诈少府内帑,这和直接敲诈天子荣,又有什么区别?

    连这个问题都想不明白——连自己在和谁做生意、是在敲诈谁都想不明白;

    刘荣只能说:不愧是周亚夫的儿子。

    简直完美继承了周亚夫约等于零的政治智商。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这件事的后续,自然也就是可以预见得了。

    ——那几位‘匠人’,或者说是少府的编外销售,直接把事儿通道了大理属衙;

    事关五百套甲胄这等‘疑似谋逆’的答案,大理赵禹也不敢迟疑,直接就把事儿捅到了朝堂之上。

    实际上,也不需要赵禹去捅。

    早在那几个‘匠人’,跑到尚冠里条侯府伸手要钱,并大闹天宫之后,这件事就已经传的尚冠里人尽皆知了。

    但凡周亚夫人员好点,能得到大部分尚冠里功侯贵戚的亲近,这件事儿,倒还说不定能压下去。

    真要是大半个尚冠里沆瀣一气,那廷尉赵禹也不敢把事儿捅破。

    甚至于,但凡周亚夫和赵禹的关系好点,这事儿说不定也会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哪怕是念及交情,赵禹都可能会冒着小小的风险,私下跑到刘荣面前提一句:陛下,有这么个事儿,臣不知道该不该摆上台面,想要请陛下拿个主意。

    刘荣也有可能满含盛怒,最终却忍着恶心,捏着鼻子,私下处理这件事。

    比如赐死侯世子周阳,对外宣称病故之类。

    但诸般‘不巧’赶到一起,这事儿最终,还是朝着最不利于周亚夫、最不利于条侯府的方向狂奔而去。

    作为这批丧葬用品的实际拥有者,或者说是使用者,周亚夫不出意外的被投入诏狱。

    作为实施者的侯世子周阳,更是直接被大理属衙登门捉拿,而后当着尚冠里数百家功侯贵戚的面,押解到了曾经的廷尉大牢,如今的大理牢狱。

    好在这一世,周亚夫没有像历史上那般,梗着脖子玩儿‘不解释,要杀要剐随你便’那一套。

    再加上刘荣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想要弄死周亚夫一家,此事,便也就在刘荣的‘宽宏大量’之下,得到了一个相对妥善的处理。

    此案最终定性:条侯周亚夫,从始至终都不知道儿子周阳,为了给自己置办丧葬用品,而逾制订做甲胄。

    故而,此案,周亚夫最终的罪责为:教子无方。

    罚条侯周亚夫闭门思过三月,削夺条侯食邑一千户,以儆效尤。

    条侯世子周阳,违制订制甲胄,坐谋逆!

    念其初心是为父治丧,而非真的有歹意,罪减一等,许其自留体面。

    至于那几个‘匠人’,则让刘荣多少有些蛋疼了。

    ——作为少府内帑,与功侯贵族之间,打擦边球贸易殡葬用甲胄的桥梁,那几个‘匠人’自然是不能做替罪羊的。

    毕竟再怎么说,这件事能爆出来,也是那几个匠人被侯世子周阳逼急了。

    背后有少府内帑撑腰,甚至是当今天子默许,却被区区一个侯世子敲诈勒索,如果连这点动静都闹不出来,那也就不是雁过拔毛的少府内帑了。

    可这事儿,是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

    那几个‘匠人’,就只能是匠人;

    别说是其‘少府甲胄销售’的身份,就连匠人的身份,都最好别和少府内帑扯上关系。

    哪怕整个长安城,就没几个人不知道长安乃至关中,除少府内帑之外再没有第二家能买到甲胄的地方,这也只能是个人尽皆知,却默契的看透不说透的潜规则。

    真要是把‘少府内帑私下售卖甲胄’的事儿捅出来、摆上台面,那可就不是死个侯世子,就能摆平得事儿了。

    死个少府卿,外加少府六丞当中的至少两人,都是最基本的。

    若事态脱离掌控的严重,甚至就连刘荣,都躲不过坊间的唾沫星子。

    从实用角度来讲,针对那几个‘匠人’,刘荣最明智、最具性价比的选择,其实是做切割,把他们丢出去当替罪羊。

    但人毕竟是在给少府内帑干活,也就等于是在给刘荣干活。

    虽然事儿不能拿到台面上说,但刘荣也不能真的装傻。

    ——真要是动不动仍替罪羊平事儿,人心乱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于是,刘荣便只能来一手骚操作——先让大理治那几个‘匠人’死罪,而后偷偷把人藏在牢房内好吃好喝养着,等一次大赦的机会,再把人低调放出来。

    当然了;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虽说是自己人,在给自己办事儿的过程中出了事儿,刘荣出于人心的考虑杀其不得;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次的甲胄外贸单,这几个‘销售’无疑是搞砸了。

    生意没做成倒在其次。

    主要是把事儿捅出来了,搞得事态颇有些脱离掌控,刘荣都不免有些被动。

    但凡他们有点脑子,也该先和背后少府内帑通气——就算来不及插手,刘荣也总能有点心理准备。

    所以,对于这几个销售,刘荣授意少府:调离岗位,另做安排。

    直接赶出少府,那肯定是不行的,还不如杀了来的轻松。

    留在少府,去负责其他的工作,依旧和少府内帑利益绑定,才能保证他们不乱说话。

    当然,这都是小半年之前的事儿了。

    眼下,刘荣大赦天下在即,似乎是为这件闹剧,画上句号的好机会。

    但有一点小意外。

    ——条侯世子周阳,赖在大理牢狱不自杀!

    ——刘荣许其自留体面,他还偏不!

    非嚷嚷着什么,我没罪,判我有罪就杀了我,判我无罪就放了我之类。

    小孩子不懂事,周亚夫也犯了老毛病——像摸像样的到未央宫负荆请罪,说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若是死了,条侯一脉就要绝了香火。

    刘荣本还很坚定的。

    原本,刘荣坚定地认为,周亚夫闹出的‘私藏甲胄,密谋不轨’一案,再怎么着,也得死个侯世子周阳,才能维护汉室法律的尊严,让天下人知道谋逆之罪不可触碰的道理的。

    结果,意外又发生了。

    ——连续沉默好几年的东宫窦老太后发话了。

    曾几何时,老太后三不五时的口谕、懿旨,刘荣还不觉得有什么。

    可随着近些年,老太后愈发的沉寂,愈发刻意的退居幕后,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刘荣就开始愈发在意,或者说是慎重对待老太后的动作了。

    老话说得好,会咬人的狗不叫。

    虽然这个比喻不大恰当,但也算是类似的道理。

    ——整天嚷嚷着干天干地的牛皮大王,多半都是嘴强王者。

    可一直沉默、一直不说话的人,突然有一天说自己要射太阳,那你就要好好考虑考虑,眼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后羿了。

    同样的道理,老太后上蹿下跳,猛刷存在感的时候,刘荣虽然不至于说是烦得不行,但也起码是一定程度上脱敏了。

    但凡老太后的动作不大,刘荣都全当没看见。

    可老太后一闭嘴就是好几年,时隔数年再度开口,就由不得刘荣不去关注,并慎重对待了。

    在周亚夫的案子上,老太后一开始是没有表发的。

    刘荣估摸着,老太后大概率是知道刘荣,不像先帝那般强烈的想弄死周亚夫。

    直到周亚夫多半死不掉,老太后也就不去管了。

    可当周阳下狱,且周亚夫莫名其妙的向刘荣负荆请罪,并奇葩的表示‘愿意替儿子去死’时,老太后却开口。

    话不多,就寥寥几字。

    ——莫寒了功臣之心。

    都说关乎国家的事、人的讯息,字儿越少,事儿越大。

    还真是。

    老太后寥寥七字,便愣是让刘荣砍下一半的屠刀,给硬生生滞在了半空。

    接着往下砍,那就是不给老太后面子,且不说老太后会不会不爽,便是朝堂内外的功臣们,也难免会兔死狐悲,将今日的周亚夫,共情为明日的自己。

    可刘荣堂堂天子之身,砍出去一半的刀,哪还有说回来的道理?

    真要是那样,岂不就是朝令夕改了吗?

    没办法,刘荣依旧只能冷处理。

    对于周亚夫‘替儿子死’的请求,刘荣不置可否,只让周亚夫回家面壁,并把闭门思过的时限延长到一年。

    对老太后‘别寒了功臣的心’的嘱托,刘荣也是嗯嗯啊啊的敷衍答应,却也没把侯世子周阳放回家。

    就这么一直在大理牢狱关着,虽然不至于被折磨死,但也顶多只是不致死,日子断然好不到哪里去。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说来惭愧。

    ——刘荣原本的打算,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一手‘拖’字决。

    遇事不决拖字决,也是先帝教刘荣的。

    在问题实在无法解决——尤其是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只有两个错误选项,且二者都不能选择的时候,把问题交给时间,‘等’第三个选项出现。

    至于刘荣这一套操作,所等的第三种选项,也正是让刘荣‘说来惭愧’的点。

    东宫窦老太后~

    咳咳咳……

    年纪不小啦……

    咳咳咳咳……

    尤其近两年,老太后眼睛完全失明后,那情绪状态是一天比一天低沉、失落。

    既没有失去光明、与世隔绝的歇斯底里和情绪化,也没有身残志坚的积极向上,更没有泰然处之的淡定自若。

    就像是一盏即将耗光油的灯,即不接受加灯油延长光亮,也不把仅存的油灯倒出寻短见;

    而是打定了主意,要把最后那点灯油烧完,然后彻底陷入黑暗。

    这种情绪状态,也让刘荣在周亚夫这一揽子糟心事情上,生出了一丝侥幸心理。

    ——万一呢?

    万一,侯世子周阳在牢房里关着关着,老太后就合了眼,去见了太宗孝文皇帝呢?

    真要是那样,刘荣也就不用顾忌老太后那句‘别寒了功臣的心’的嘱托,按原计划,拿侯世子周阳的人头,来维护汉法的尊严。

    至于朝堂内外的功臣们兔死狐悲,刘荣也有的是其他办法弥补。

    ——大不了,不公开处决呗?

    悄悄把人弄死,或是帮周阳‘自留体面’,然后宣称周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还是羞愧自尽,总是能说得过去的。

    亦或者,周阳自幼在条侯府,细皮嫩肉娇生惯养的,突然往牢房里一关,指不定哪天一口气顺不过来,就一命呜呼了。

    那样也行。

    老太后那边,刘荣虽然不好交代,但考虑到老太后病重,刘荣也完全可以报喜不报忧,把这一让老太后忧虑的消息屏蔽掉。

    至于说,周亚夫所顾忌的条侯一脉、周勃一脉绝了后?

    刘荣只想说:赶紧的吧~

    你周氏一族,早特么该绝后了~

    再不赶紧绝后,老刘家的天子,还不知道要被你们姓周的,再霍霍几代人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不错,请把《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