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人口的重要性

    这显然是后世新时代,与古华夏封建王朝的显著不同。

    ——后世新时代,甚至近现代,华夏人口都是数以亿万计。

    新时代的十四万万人口,一度成为地球之罪;

    近现代的四万万五千万人口,也同样是同时期冠绝全球的存在。

    但在如今,这个距离后世还有两千多年的时代,华夏文明的人口,却是长期在一到四千万之间徘徊。

    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景——如秦末汉初,便是一千万出点头;

    而如今,经历文景之治后的汉室,也就是三千万上下。

    乍一听上去,似乎很多。

    但实际上,对于一个文明——尤其是底蕴深厚,疆域辽阔的华夏文明而言,几千万人口,其实是非常少的。

    想想看;

    杀神白起在秦赵长平一战,便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

    虽然这是华夏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大型歼灭战,甚至是大屠杀,但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彼时的赵国,能拿的出四十万大军。

    或者说,面对虎狼之秦步步紧逼的军事压力,赵国哪怕只有几百万人口,也不得不砸锅卖铁,凑出这四十万大军。

    结果白起一声令下,四十万赵卒一命呜呼,赵国愣是死了一代,甚至两三代男丁,以至就此一蹶不振。

    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尚且有‘必要时凑出四十万大军’的军事压力,作为统一的封建王朝,那就更是不必多说得了。

    ——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光是给蒙恬配备的北方长城军团,就有三十万之众!

    此外,还有给第一任征南大将屠睢,及其继任者配备的征南大军五十万!

    除去这南北两支‘边军’或者说是‘外军’,彼时的大秦帝国,自然也另有数以十万计的禁军宿卫、京师拱卫部队,以及地方郡县的军事、治安武装。

    算下来,秦一统天下之后,凭借不过三四千万的人口,便支撑起了——或者说是不得不支撑起上百万规模的军事武装力量。

    这,显然是不健康的。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就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异常。

    便说当今汉室,百姓民多五口一户,挟田百亩,年得粮米三百石,农税三十取一,便是十石。

    平均到个人头上,便大概是每人每年,缴纳两石粮食给官府,作为农税。

    而一个士兵,每个月的口粮配额,就需要两石粮食。

    这也就是说,一个士兵,光是口粮,就需要十二个农民,通过缴纳农税来供养。

    这还只是口粮。

    很显然,无论是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封建王朝,还是热战争时代的后世,养兵二字的重点,都并不在军粮。

    武器装备,服装,以及训练物资,才是军队维持成本的大头。

    至于粮、饷,不过是最基本的底线。

    只有王朝末年,这最基本的底线才会被打破,也才会成为能否养得起军队的关键。

    正常状态下,一支军队的维持成本,大头必然是军械。

    还是拿当今汉室举例。

    一个正式入伍的士兵,需要配备青铜剑一柄,军袍一身,绑腿一条。

    此外,还要根据驻地的气候、季节,适时配备避暑、御寒的物资。

    虽然武器军械,是可以‘一剑传三代’‘铁打的刀剑流水的兵’,但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军械,终归还是消耗品。

    剑用多了会卷刃,矛刺多了会断尖,弓羽箭矢会折损,弓弩本身也会有损耗寿命。

    最关键的是:一开始,总归是要花费一笔钱,新铸造一批武器,来配备军队的。

    便说一柄青铜剑,大概够兵士用十年,已经是很爱惜的结果了。

    而一柄青铜剑的造价,哪怕按其重量直接折算成铜钱,那也是不下万儿八千钱。

    算下来,一名士兵手中的佩剑,每一年就要损耗一千钱的价值,每十年就要报废一柄价值上万钱的剑。

    至于军袍——总不能是入伍时发,退伍再收回来吧?

    就算你想收回来,几年的军事训练,也早就破旧不堪了。

    便说一年发一身军袍,外加一根布条作为绑腿,也是上千钱的开销。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军袍、绑腿、长剑三项。

    若是弓弩兵,那就又是一个层面。

    ——弓羽箭矢一根就数十钱,箭身折断了还好说,还能回收箭头箭尾的零部件;

    稍不注意遗失了,那就是打水漂,就是肉包子打狗。

    一个弓弩兵,一年射出一千支箭矢练习,不过分吧?

    平均一天还不到三箭,这已经很少了。

    一千箭,遗失个百分之一,也就是十支,不过分吧?

    另外再折损个百分之二,也就是二十支,很正常吧?

    好;

    遗失的十支几百钱,折损的二十支修复要几百钱,就又是上千钱。

    这还没说弓身开裂,弩机磨损,以及弓、弩断弦的开销。

    前文提到,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就需要十二个人,每人上缴二石的农税来供养。

    而这二十四石粮食,在如今汉室,可是连一千钱都不值——顶多也就值个七八百钱。

    在如今这每石三十钱不到的粮价下,价值一千钱的粮食,怎么也得有个四十石,也就是二十个农民一年上缴的农税。

    换而言之:在当今汉室,一个士兵,除了需要十二个农民,供养其口粮之外;

    还需要二十个农民供养其军袍;

    二十个农民供养其佩剑磨损;

    若是弓、弩等兵种,另外需要二十个农民,供养遗失、折损的弓羽箭矢;

    必要时,还要以上百农民,供养其弓身开裂、弩机磨损,亦或是断弦。

    这么一项一项算下来,如今汉室养一个兵,哪怕是按最基础的,只配一把剑的大头兵来算,也至少需要六十个农民供养。

    这个比例不算高,但对于当今汉室的人口总数而言,却无疑是触目惊心。

    ——六十个农民,才养得起一个只佩剑的大头兵;

    当今汉室,天下百姓民三千万口,这样的大头兵,居然只养得起五十万个!

    五十万兵马,少吗?

    当然不少。

    但对于当今汉室,以及绝大多数时期的华夏封建王朝而言,却无疑是太少了。

    北方,几近一万三千里的长城防线,自有汉以来,都维持着不下于二十万人的基础卫戍力量。

    ——就这二十万人,还只是最最基本的,隔十里五里,才能有个三五十人的小分队,但凡要削减人数,就要出防线漏洞的!

    还有南方,岭南百越虎视眈眈,尤其赵佗贼心不死;

    没个三五万兵马常驻五岭以北盯着,如今的长沙国,分分钟就会变成‘南越国长沙郡’。

    除去南北两个方向,自然还有内部腹地。

    为关中东门户的函谷关、北门户的萧关、南门户的武关——尤其是函谷关方向,需要足够数量的常驻卫戍部队;

    作为都城的长安,需要起码两三万人的拱卫力量(曾经的南、北两军)。

    此外,各地方郡县,也都需要基础的军事、治安武装,诸侯王们也需要卫队,甚至是军队。

    最最要命的是:以上这些,都是按最低人数计算的,绝对不可或缺的、绝不可削减的硬性需求。

    但即便如此,这兵力人数,也已经朝着大几十万去了。

    真要是只养的起五十万军队,那汉家早就因为养不起军队,因为穷兵黩武而灭亡了。

    更离谱的是:汉室三千万人口,满共就只养得起五十万军队,难道官员就不需要养了?

    三千万人的农税,都拿去养军队,完全不需要发放官员俸禄了?

    自然不可能。

    别说拿出一部分农税,来供养官员了;

    ——自有汉以来,汉家的农税,几乎每年都是拿出大部分,即至少六成以上,用作发放官员俸禄之用。

    真要这么算,三千万人口,起码要两千来万人的农税,要用于供养官员。

    剩下一千万人口的农税,也同样用不到军队身上。

    ——修桥、补路、赈灾、济民;

    说白了,治国之道,就是一种另类的理财之道。

    这财理的明白,国家才能保持稳定。

    理不明白,那就只能找崇祯皇帝取取经,聊聊心得体会了。

    从以上这些数据,其实就不难发现:按照如今汉室的人口,哪怕农税全拿去养兵,也是绝对养不起大几十上百万兵马的。

    而且朝堂中央,也不可能把财政收入都拿去养军队,而是要拿出一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用于维持朝堂机构的运转。

    此外,还有一个重点,是鲜少有人注意到的。

    ——如今汉室的三千万人口,不全是‘汉人’;

    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口,是关东的燕人、赵人、齐人、楚人之类。

    这些诸侯国民缴纳的农税、口赋,以及贡献的劳动,最终并不会让长安朝堂中央收益,而是会让当地的诸侯王收益。

    诸侯国民的农税,并不作为长安丞相府的中央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各诸侯国相的诸侯国财政收入;

    诸侯国民的口赋,也不会被纳入少府内帑,充实刘荣的天子金库,而是会纳入诸侯国的府库,成为诸侯王们的体己私房钱;

    同理,诸侯国民所服的兵役、劳役,也同样是贡献给诸侯国,而非长安朝堂中央。

    换而言之,单从长安朝堂中央的角度来看,能直接帮助长安朝堂中央供养军队、官员的人口,绝非三千万,而是一千五百万到一千七百万之间。

    想当年,先帝老爷子要推行《削藩策》,却再三迟疑于:恐天下人误以为朕逼反诸侯,以图其土;

    淮南厉王刘长死后,太宗孝文皇帝也深怕被天下人指责‘图谋诸侯王土’,片刻不敢耽搁,把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

    为什么?

    汉家的皇帝,为什么那么担心天下人,说自己‘图谋诸侯王的土地’?

    ——因为诸侯王的土地,那是真的很诱人!

    ——图谋诸侯王的土地,真的有很大好处!

    诸侯王的土地、人口,都是能给长安朝堂中央直接带来税收,以及兵源、劳动力的资源!

    到这里,情况其实就已经很明显了。

    单靠农税,无论是长安朝堂中央也好,还是整个汉室也罢,都是无法负担得起庞大的军队开支,以及更为庞大的官僚系统维序的。

    这样一来,汉家自建国至今的一系列举动,也就是一目了然了。

    汉室初,太祖皇帝初立国祚,百废待兴;

    彼时的汉室人口二百万户,一千五百余万口。

    一半被诸侯王分了去,另外还有一成,也就是二十万户封给了开国功侯。

    余下八十万户,至多不超过七百万的人口,才是真正属于长安朝堂中央的纳税人。

    前文提到,如今汉室,一个士兵需要六十个农民供养。

    而在开国初,汉家的农税并非眼下的三十取一,而是十五取一。

    也就是说在当时,一个士兵只需要三十个农民即可供养。

    再按照当时,直接属于长安朝堂的纳税人,只有七百万口,哪怕这七百万人缴纳的农税都用来养军队,也顶多只能养得起二十多万人。

    二十多万人;

    北方长城防线,就需要二十万人。

    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都用来养一个方向的边防部队,显然不现实。

    更何况高皇帝年间,几乎从不曾间断的异姓诸侯叛乱,高皇帝每一次御驾亲征,都要带十几二十万兵马前去。

    白登之围发生的汉匈平城战役,汉室投入的兵力更是高达三十二万之多。

    所以,北方长城防线的二十万军队,长安中央是养不起的。

    怎么办呢?

    丢给北方的戍边三藩:燕、代、赵去养。

    同理,南边防备赵佗的长沙国兵、淮南国兵,也都交给这两个诸侯国去养。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前,先孝景皇帝为何低三下四,对梁王刘武予取予求,甚至不惜以皇太弟为饵,引导梁王刘武抵抗到底?

    因为汉家关中地区最重要的门户:东侧函谷关方向的防备力量,彼时便是梁王刘武养着的近十万梁国兵马。

    至于长安朝堂自己,别说二十万北方卫戍部队、大几万南方边防部队,以及函谷关方向的十几万兵马了;

    能养得起长安南、北两军,满共两三万的兵马,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不错,请把《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