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百万人口,分出六十万到九十万,供养长安南北两军;
余下六百万人口贡献的农税,也就是将将供养基本的官僚系统运转。
所以,太祖高皇帝才会说:分封制度不可取,但始皇尽废分封、尽行郡县,也同样不可取;
所以汉家才会容忍、允许,或者说是需要开国初的异姓诸侯,以及后来的宗亲诸侯存在。
——这不只是转嫁地方治理成本,也同样是在转嫁官僚系统,以及军事武装力量的维持成本。
后来发生的事,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就算不上附属的北方燕、代、赵三藩——尤其是苦寒之地的燕、代二国,愈发无法承担起北方边防部队的开销;
以至于到了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北墙部队已经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了,迫使太宗皇帝不得不采纳晁错的建议,许天下百姓民输粟捐爵。
所谓输粟捐爵,便是任何人,只要将一定数量的粮食运送到北方边墙,就可以凭借运粮凭证,换取一定限度内的爵位。
是空手套白狼没错,却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若非事态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的程度——若非不这么做,边墙卫戍部队就要维持不下去了,太宗皇帝也绝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解决边防部队缺衣少食的难题。
或许换个皇帝,还会因此问责燕王、代王:为啥饿着朕的边防将士?
但太宗皇帝本就是代王,对于北方边墙的状况,自然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北方如此,南方的长沙国、淮南国稍好些。
尤其是淮南国,地大物博,气候适宜,肩负起南方的边防压力,就显得相对游刃有余一些,不像长沙国那么吃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不需要承担边防成本,又不受边疆战事影响的内陆国。
如齐国,楚国,以及刘濞的吴国。
久而久之,腰包厚实了,腰杆也直了、翅膀也硬了,自然免不得生出‘和长安掰掰手腕’的念头。
尤其太宗皇帝还‘得位不正’,就更助长了这种不应该出现的念头。
没办法,太宗皇帝和先孝景皇帝,自然就只能不遗余力的巩固函谷关防线,以备关东生乱。
梁国本富庶,奈何‘为关中守函谷关’的压力太大,搞得太宗皇帝、先孝景皇帝,也是连续十几年给梁国输血。
待吴楚乱平,先帝老爷子把汉家的大权,一点一点移交到刘荣手中时,汉家的情况总算是好了许多。
——经过五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尤其是文景之治的国泰民安,相比起开国时,汉家的整体人口已经翻翻,从一千五百万涨到了三千万。
虽然与之对应的,是农税被太宗皇帝减半,使得汉家的农税收入,依旧和开国时期相差无多;
但不一样的是:开国时,汉家人口一千五百万,关东诸侯占其五,开国元勋占其一,长安朝堂占其四。
而刘荣在先帝朝太子监国时,关中人口已经直逼二百万户,一千三百万口!
再加上北地、陇右、上党等边郡,以及汉中、巴、蜀等地;
情况变成了:天下人口三千万,关东诸侯占其四,功侯贵戚占其半成,长安朝堂占五成五。
虽然人口翻倍+农税减半,导致了汉室的农税总量不增不减,但长安朝堂中央‘四成到五成五’的人口占比,也依旧为长安中央,赢得了八分之三,也就是将近40%的农税收入增长。
收入较开国时增长了,能维持的官僚系统更为庞大了,中央集权,自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至于军队,则是因为刘荣这个不确定因素,而出现了新的变数。
——在刘荣之前,汉家的‘府库’向来是渭泾分明,亲兄弟明算账。
相府国库,取农税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负责官员俸禄、军队开支,以及政府的日常运转;
少府内帑,取口赋收入,作为皇室私有收入,负责皇室、宫廷开支,以及赏赐之用。
两个账本分的贼清楚,彼此之间根本不存在挪用——甚至都不存在借用,而是只存在交易。
相府国库收上来的农税,多半通过‘卖’给少府换成钱,粮食则由少府内帑负责储存,或者说是囤积。
官员的俸禄,相府国库全权负责。
除非天子赏赐某位官员,否则,少府内帑不会有一个子儿,落到官员的口袋里。
军队的开支,相府国库全权负责。
除非天子犒劳某支军队,否则,少府内帑也同样不会有哪怕一粒粮食,吃进某个将士的嘴里。
就连少府制作的武器军械,都不是直接配发给军队,而是要由相府国库出钱从少府买下来,再发放给军队。
在这种模式下,相府国库唯一的收入来源:农税,自然就有些不堪重负了。
要搞中央集权,官僚群体就得壮大,俸禄支出就得增加;
要削藩,要巩固边防,战争风险就会变大,军队支出也绝对少不了。
故而,人口增长、耕地增长,就成了相府关心的头等大事。
太宗皇帝年间的丞相张苍,甚至直接把这两项数据,确定为官员政绩审核最核心的两项指标。
为的,就是通过激励地方官员,来促进人口、耕地的增长,从而为相府国库带来更多的农税收入,促使相府国库能承担起更庞大的官僚体系维护成本,以及军队开支。
这个思路没错。
甚至可以说,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但作为穿越者的刘荣却清楚:账,不是这么算的。
——这并非后世的经营类游戏,可以有无限的人口、无限的土地,亦或是无限的官员、军队。
华夏文明现阶段所能承载、治理的人口,能有效治理、统治的土地,都是有上限的。
根据刘荣从历史经验,以及做了皇帝后的了解做推算,刘荣大概得出的数字是:以汉家现有的疆域和土地开发程度,能承载人口顶多不超过五千万。
若是能开发长沙、荆吴,乃至岭南,也就是后世的两湖两广,能再加三千万;
东北黑土地,以及朝鲜半岛开发出来,人口总承载数量,有希望破亿。
再多,就不是这个文明阶段、这个体制,以及这种程度的封建王朝所能掌控,并长久稳定维系的了。
两湖两广的开发,对于当今汉室而言,纯粹就是‘太空梦’,没个几百年的功夫想都别想。
东北、朝鲜半岛,情况甚至比两湖两广还糟糕,就算有刘荣猛踩油门,也需要大几十年,甚至一百年。
也就是说,汉家如今这三千万人口,已经不少了;
把内陆地区没开发的荒地开发一下,人口增长到四千多将近五千万,便要到达临界点,开始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了。
也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天子大赦天下,才会显得有意义。
——满共就三千万的人口,若是没有大赦,每隔几年就要死成千上万的壮劳力!
如今汉室上百万的军队武装力量,就是从不到千万的壮劳力里选拔出来的!
壮劳力大几百万,动不动死个万儿八千,千分之好几,长此以往,那还了得?
所以,与后世人印象中,封建时代动不动诛九族、夷三族,杀的血流成河所不同:封建时代真正常见的极刑,其实并非死刑,而是徒刑。
所谓徒刑,便是流放。
好一点的,是流放边疆,卫戍边境,戴罪立功;
再不济,也是流放边郡,以实边疆人口。
故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封建王朝而言,人口,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尤其是壮劳力,不单是一个可以贡献农税、口赋的单位,还是一个可以服兵役、劳役,提供兵源、劳动力,乃至维系一个农户家庭的重要个体。
这样的个体,每多一个,国家就更安定、更和谐,也更强大一分;
每少一个,帝王就更无力、更无奈,也更羸弱一分。
当这样的个体足够多,且国家养得起、承担起这么多人口时,那便是国家的发展期、扩张期。
而这样的个体变少,便会导致国家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所以,对于封建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帝王大赦的合理性,源自其足够公平。
但对于封建王朝,尤其是对天子本人而言,大赦天下,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口问题、现实需要。
天下人可以接受天子因为愤怒,而杀某个人全家,却不能接受皇帝因为一己私怨,拒绝大赦天下。
百姓眼中,不够仁慈,不够宽容,是昏君的重要辨别标准之一。
而对后世人、对历史,乃至对帝王自己而言,是否重视人口问题,是否认清人口对国力的重要影响,也同样是明君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能明白人口的重要性,能切实保障人口增长,愿意为了人口增长做点什么,并努力去养育这么多人口的皇帝,就算比不上封建帝王的天花板:汉太宗孝文皇帝,也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反之,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皇帝,上限也顶多就是吹吹捧捧上去的十全老人。
可惜的是,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帝王,都把‘爱民如子’四个字,当成了挂在嘴边的空话、套话。
亦或者,是只认识到了这四个字的表象,只顾着扮演‘爱民如子’的人设,却忘了帝王爱民如子的本质,是‘民’对国家、对政权,乃至对文明的重要性。
作为穿越者,刘荣不敢说自己看透了一切,先知先觉,但也愿意朝着自己认定的正确方向,再走的更远些、靠的更近些。
所以,大赦天下这种极具封建王朝特色的落后制度,刘荣也并没有表现出抗拒。
反而还认可其为现有条件下,相当有效的人口保持、劳动力留存手段。
毕竟在后世那十几万万人口的时代,老板们张口闭口‘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囚犯自然也就死有余辜,百无一用了。
但在这个人口稀缺,每一个能活到成年的人都有大用处的时代,哪怕是犯人,乃至死囚,也都有其存在价值。
也正是这种认知,让眼下的刘荣犯了难。
——大赦,是众望所归,甚至是刘荣自己也认同,认为再也拖不下去,非做不可的一件事。
但先前,刘荣没有想到的负面影响,却在此次大赦前尽数涌现。
像条侯世子周阳这样,不该因‘大赦天下’而逃过法律严惩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许多因其他方面——如粮食官营、盐铁官营等事,而得罪了刘荣,被刘荣视作改革阻碍的人,也让刘荣心里烦闷的不行。
不是刘荣心眼小,非要谁死;
而是有些人,真就是死了利国利民,活着祸国殃民。
刘荣哪怕摒弃全部私心,完全从国家、文明的角度出发,也依旧认定他们能为华夏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死在刑场之上。
甚至于,若刘荣但凡有一点私心,都可能会心软,觉得可以放他们一马;
反倒是绝对的公心,让刘荣坚定地认为他们该死……
“难办啊~”
…
“呵;”
“难怪当年,纵是看到先帝老爷子,动不动就在殿外的瞭远台,盯着长安的夜景发呆。”
“——做皇帝,还真是难呐~”
“遇上的人或事儿,极少有一对一错,一目了然的正确答案。”
“要么,是两个对的答案,让人分不清哪个更好、哪个风险更低;”
“要么,是两个错的答案,让人分不清哪个稍好些、造成的负面影响稍小些……”
思虑间,刘荣免不得一阵苦笑摇头,愈发感到身心俱疲。
却并非情绪低迷,而是单纯意义上的身体疲劳,外加精神疲惫。
——前世,看到某些伟大的人,因为短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而肉眼可见的衰老、虚弱,刘荣还当是他们在作秀。
真正做了皇帝,做了这汉家的天,刘荣才终于明白:都是真的。
能力越大,责任或许不会越大;
但责任越大,压力必然会越大。
而这种压力,对人身、心的摧残,也必然是猛烈且不可逆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