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章 不好意思,没忍住(5k)

    高振东有些奇怪:“我记得你们总工说,你们也在搞合成孔径。”

    “是在搞,不过这个技术并没有太多的技术细节公布,别说技术细节了,就连原理方面也是语焉不详,我们只了解一部分皮毛,想要往下走有些艰难。”

    对于这个,高振东倒是早有准备,早在和雷达所总工约定要交流的时候,他就已经把合成孔径雷达的资料搜了出来,总体还是不贵。

    这也是为什么高振东虽然久等对方不来,他也不急的最大原因,他需要花时间消化合成孔径雷达的知识,而这东西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但是高振东还是愿意为此花时间的,毕竟合成孔径雷达的用途可不只是反潜那么点,侦察、国土资源调查、灾害评估、农林等等都用得着。

    而且相比可见光等手段,合成孔径雷达有个好处,那就是基本不受云雾的遮挡,在适应性可用性上远超可见光波段。

    而且这东西还能三维成像,虽然可见光也能,但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可见光的三维成像比起SAR来,没法比。

    “嗯……你们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了?”高振东沉吟了一下,问孟工他们。

    孟工愣了一下,苦笑起来:“高委员,您这话也太抬举我们了,我们现在不是做到什么程度,而是学到什么程度,要说真正开始做,实话说,还有一段距离。”

    高振东愣了一下,这位同志还真实在。

    他是真没忍住,笑道:“嗯……好吧,那你们学到什么程度了?”

    “基本原理大致是摸索出来了,是利用飞行器飞行的速度方向,和雷达的脉冲发射频率相结合,产生对单一目标单元的多次回波,利用这些回波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达到合成信号,增大孔径的效果,提升分辨率。”

    “嗯,抓住问题的本质了,然后呢……”高振东点点头,合成孔径的最基本原理理解起来还真不算复杂,而且很明显,对方对这个基本原理的确是理解了进去的,从他话里的“脉冲发射频率”而不是“脉冲频率”就能听出来。

    特意加上“发射”两个字,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一秒钟发射多少个脉冲,而后者是脉冲的电磁波频率是多少,能用最精简的话把这两者区别开来,看得出来,孟工他们还是下了功夫的。

    所以高振东说同志们抓住了本质。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于”孟工苦笑道。

    高振东一愣,这就没了?

    “具体一点的呢?”

    “还没具体下去,我们进入这方面研究的时间并不长。高总工,您知道的,在您提出脉冲PD雷达之前,我们空中还在仿制发现距离还不如人眼的老雷达。地面也还在仿制北方同志提供的上一代产品。也就是因为脉冲PD雷达的成功,我们才能抽出时间和人手,对成像雷达开展研究。”

    说不如人眼有点夸张了,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眼睛都那么好,但是说不如部分视力出众的人眼,那倒是没有说假话。

    孟工这话不是在用PD雷达拍高振东马屁,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们真正对高性能雷达、特种雷达开展一定的研究,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里,一开始走的还是实孔径成像的路子,又耽搁了不少时间,所以到目前为止,真正花在合成孔径上的时间并不多,国外的相关资料给出的细节也很少。”

    想要确认实孔径成像是一条不归路,那也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常说的能快速确定一条路走不通,已经是研究过程中的重大进步的原因。

    高振东想起了上辈子常听见的一句著名台词,“哭?哭也算时间”,真的是非常形象。

    时间不够,资料不多,暂时只能走到这一步挺正常的。

    高振东点了点头,难怪他们的总工说比较艰难。

    “嗯,这样吧,我介绍一下我对合成孔径雷达的理解,不一定全对,我们交流交流。”到这一步,高振东只能直接上。

    他的话,让孟工他们心情放松下来,这一趟,大概率是不会空手而归了。

    在这之前,他们心里还是有几分拿不准的,交流这种事情,对方只听不说也能叫交流,只是在高委员这里很少见,不过少见归少见,不等于没有,毕竟这个技术也是比较新的,高委员只是想听听专业人员介绍最新发展,开拓他自己的思路,也是有可能的。那样的话,想要有收获就得等一等,等他自己有了研究结果才行。

    而高委员说他自己对SAR有理解,那就说明一件事——人家是真的有想法。

    而且这个想法,大概率要比自己这边的理解要深刻一些,不是妄自菲薄,而是高委员在雷达方面的能力,是实打实的早就摆在那儿了。

    三位同志打开早就准备好的笔记本,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其中有一位同志的本子要比另外两位大好几圈,他的主要任务,是画图,把高委员在指导过程中画下来的图,尽可能精确的描回去。

    真.人工智能扫描仪了属于是。

    这比拍照的效果要好得多,这年头拍照的效果,懂的都懂,再说了,这个地方,寻常照相机压根就进不来。

    “高委员,还请赐教。”

    高振东笑道:“都是初学者,就是交流交流,互通有无吧。”

    他这话还真没错,其实都是初学者,只是他自己的条件比较好,学得多一些快一些。

    孟工有些哭笑不得,对对对,你说得都对,你负责有,我们负责无,分工明确。

    而高振东的第一句话,就让他知道,自己关于分工的这个调侃,大约是真的。

    “实际上,合成孔径雷达的合成孔径,只是在一个方向上合成孔径解决高分辨率问题,而另外一个方向上的高分辨率,是通过别的手段实现的……”

    这第一句话就让同志们感到当头一棒,合着还只能解决一个方向上的问题?那另一个方向上怎么办?不还是没法高分辨率成像嘛。

    不合成孔径,没法高分辨率成像,合成孔径,还是没法高分辨率成像,那这孔径不是白合成了?

    感觉到有些懵的孟工,很快就稳住了情绪,但凡是个正经搞科研的,都不可能拿基础理论和人逗闷子。现在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到底高委员为什么这么说,至于对不对,那是后面的事情。

    “高委员,那这个合成孔径的方向是哪个方向?另外一个方向的高分辨率又怎么解决?”

    “合成孔径的方向,是载具前进的方向,我们可以叫方位向。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大家想一想,合成孔径,是不是巧妙利用载具前进距离和回波时间之间的配合,将天线的径向运动首尾相连,模拟成一根长天线?”

    同志们一下就明白过来,孟工拍了拍脑袋:“对啊,这种原理就决定了,只能合成载具前进方向上的孔径,因为载具在地图投影上只能有一个运动方向,所以能合成孔径的,也就只有一个方向。我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另外一个方向怎么做到合成孔径的问题,原来就是这么解决的?压根不合成!”

    一个让同志们想了很久也没有半点头绪的问题,原来就是这么个答案?那这个合成孔径的名字也太让人迷惑了嘛。

    同志们这属于是被名字给骗了。

    在我们技术起步的早期,面对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起步时的摸索就是这么的夸张,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只能一点一点的摸过去。付出的代价很多,闹出的笑话也不少,但是结果最终是我们走出来了。

    还别说,这种笑话,至少也是真正的践行者才有机会闹,躺那儿不愿前行的,自己就是一个笑话,不用闹都有。

    高振东笑道:“根据运动条件,本来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人家外国人也不算全骗,骗一半吧,哈哈哈。”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孟工更是信心陡增。

    “嗨,这样的话,在方位向上面,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至少从理论上,非常清晰,只需要考虑信号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能达到合成孔径的效果就可以。”

    高振东点点头:“对,虽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简单,但是理论上就是如此,这样一来,合成孔径本身的理论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对对对!不过高委员,那另外一个方向上的分辨率问题如何解决?”已经解决一半问题了。

    高振东笑了起来:“另外一个方向,因为和雷达运动方向垂直,和雷达之间的主要指标就是距离,所以我们统一一下,叫它距离向……”

    同志们纷纷点头,先统一标准,要不然后面都没法讨论,至于具体叫什么,您说了算。

    “至于距离向上的高分辨率问题怎么解决,其实我们已经解决了,至少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了。”高振东乐得很,这一步,他早就埋下了,而且作为现代雷达基础技术之一,不埋都不可能。

    “啊?已经解决了?”同志们本来还想着,有什么非常高深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麻烦,没想到已经掌握相关技术。

    高振东笑道:“大家也不用把SAR想得太高级,毕竟这个技术出现,已经接近十年了,虽然还没有非常实用,但是至少理论的底子,是8年前的。同志们要重视这个技术,但是不用仰视这个技术。”

    还得是高委员,看看,这心态,这气度,这高度……

    他这个态度,让同志们心里对SAR的看法又有了一些改变,好的心态,对于工作的推进,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那是哪一种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志问道。

    高振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迂回了一下:“这个答案,就在第二个方向的名字里,大家想想?”

    同志们陷入了思考。

    距离向……距离……

    我们手上解决距离分辨率最好的技术是什么?

    孟工一拍大腿:“嗨!我明白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呢!脉冲压缩!您在提高雷达测距分辨率时指导我们搞的脉冲压缩技术!您这准备工作做得,也太早了。”

    脉冲压缩技术的好处就在于,只要时间带宽积够大,就能获得足够的距离分辨率。

    另外两位同志也是一脸“就这”的表情,合着高委员这里,早就把技术给准备下了啊,这提前量,打得也忒长了吧。

    看着他们的表现,高振东连忙“辟谣”,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也没那么夸张,脉冲压缩作为雷达测距的基础技术,也不是专门为合成孔径准备的,只是恰好合适,恰好合适。”

    同志们嘴上是是是,心里却不见得这么想,您自己都说了,SAR出现已经很久了,所以您作为雷达方面的顶级大拿,很久之前就结合SAR的应用需求,提前部署了一项有很多实用方向的基础技术,也很合理吧?

    看他们的表情,高振东知道他们大约是不认可自己的辟谣的,不过这事儿也没法说,越描越黑,再说了,这特么也不用解释啊,别管怎么着,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方位向上有合成孔径,在距离向上有脉冲压缩,是不是就把二维面内的分辨率问题都解决了?”

    孟工他们这个佩服啊,那是没得说,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番对话,就把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所需的基础技术都一并解决。

    有位同志突发奇想,觉得既然都这样了,为什么不用一个技术解决两个问题?

    “高委员,那为什么不在方位向上也使用脉冲压缩技术,那不是就无需合成孔径了么?”

    高振东乐了,想法很好,下次别想了。

    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他解释道:“因为这样的话,成像算法压根算不过来,抛开实际上的技术问题不说,仅仅是从理论上,这种方式的性能就被合成孔径技术甩下一大截。别忘了,我们搞这个雷达,是要连续扫描成像的,SAR的成像是个二维解的卷积过程,而在方位向上的合成孔径过程,从数学上就适合参与这个卷积过程……”

    糟了,数学不会骗你,数学不会就真的不会。

    不过作为搞雷达成像的的孟工,对这个还是清楚的:“对,高委员说得太对了,SAR比两个方向都用脉冲压缩雷达测距,在成像上要简单得多!”

    高振东笑道:“实际上,脉冲压缩的效果,对于方位向上的孔径合成也是有利的。而且SAR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进行必要的距离徙动校正之后,还能把方位向和距离向解耦,将二维处理进一步分解为两个一维处理……”

    他的话让同志们又惊又喜。

    惊的是高委员明显在这条路上思考了很深很远,绝不只是他说的“有兴趣”这么简单,他的兴趣大得可怕!

    从一个“距离徙动校正”就知道,在他的脑海里,恐怕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基本理论,甚至有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技术,因为这个词他们都听不懂,不知道到底是个啥,只能判断是个和距离有关的数据校正操作。

    自己越听不懂,越是好事!这么正式同时听起来就不明觉厉的名词,说明高委员已然成竹在胸。

    这走得也忒快了。

    至于喜,自然也是因为高振东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又远又快,这说明什么?这东西齐活儿啊!

    “能把成像分解成两个一维处理?哈哈哈,那可太好了!”虽然手握数字信号处理器,但是大家都知道,数据处理算法越简单、越快越好,这样就能获得更高的性能。数字信号处理的一大逆天表现就在于,相同基础条件下,能在一定程度上用运算速度换性能!

    同志们对高振东的佩服,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能迅速厘清理论抓住方向,能提前准备好脉冲压缩、数字信号处理等前置技术,能从数学上把成像算法分解成最简单的处理形式,这三点中能做到任何一点,都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课题带头人,三者戒备,可遇不可求。

    等等……刚才他说到了什么?

    “高委员,您刚才提到了成像算法?”难道成像算法他也研究过了?这比起SAR理论本身来,已经是深入到了非常深的地步。

    高振东点点头:“对,顺便研究了一下,还挺有意思,没忍住。”

    高振东此时有点数学老师把物理卷子给讲了的不好意思,把你们的工作都抢了,抱歉抱歉。没办法,合成孔径雷达理论的书籍里面,成像算法这一块是跑不掉的,它就是要来到我手上,也只能勉为其难笑纳了。

    同志们对于高振东抢活儿没有任何意见,只是惊讶于他的话。

    没忍住?什么叫做没忍住?这也忒夸张,合着只要你忍不住,就能搞得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不错,请把《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