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章 圣人出(4k)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人家一没忍住,还真研究出了东西,不管到落地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但是至少在理论阶段,是搞清楚了的。

    “如果这样的话,只要把方位向上的合成孔径搞好,利用现有的脉冲压缩技术,造一台SAR样机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孟工眼里全都是激动。

    有希望快速突破,搁谁都激动。

    高振东点了点头:“嗯,就是这么回事儿。这样,关于刚才提到的图像算法的事情,我们往后放放,那个说起来,算得上是后期的事情。我这里有一些我对SAR雷达的原理性的考虑,我们交流交流,同志们也可以根据这次交流的结果,把原理样机先设计一下,我们再继续下一步的工作。图像处理什么的,放到那个时候再说。”

    孟工他们纷纷点头:“嗯,好的,我们听您的安排。一下子吃太多,我们恐怕也消化不了,而且这里的几位同志,都是雷达专业的,根据雷达信号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这块,还真的差点意思。”

    他们心里也清楚,如果现在高振东给他们详细解释图像处理的问题,有点浪费。他们不是这个专业的,在接受程度上就比专业人员差了一大截,别看都是雷达成像的一部分,但是雷达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完全就是两个领域。

    “嗯,我就是这个意思,先做雷达,把数据弄回来。”

    雷达数据是基础,而图像处理算法和雷达数据是既融合又分离,这样反而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两件事情可以分开来做,图像处理暂时放一放不影响SAR雷达本身。

    “对对对,图像处理等我们储备一下人才,再来请教您。要不然太浪费您的时间了。”孟工笑道。

    回去得找所里要相关专业的人才了啊,就现在这三三两两的,还真是专业不对口,高委员说一次,是需要时间的,哪儿经得起这么三番两次的浪费。

    高振东转身去自己办公室,拿了几套资料过来。

    “来来来,我们先讨论讨论SAR雷达的理论知识,这是我的一些想法,我们就根据这个来展开讨论。”

    同志们一看,高委员连教材都给准备好了,贴心!

    三个人就这么对着高振东给的材料,随着高振东的讲述,努力的学习起来,至于讨论……高委员谦虚,你还上脸了是吧?讨论肯定是有的,但是和一般定义中的讨论可不太一样。

    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的过去,同志们在三分厂呆了差不多三天。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听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转换到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设计上的时候,哪怕是原理样机,也有不少内容,三天时间,都还是同志们学习刻苦的结果。

    ——

    粤东,羊城造船厂旁边的码头,一条看起来异常庞大的军舰正在缓缓进港。

    对于海军的同志来说,如果此前中登是他们见过的最大的军舰的话,那这条船就刷新了同志们的认知。

    大,太大了。

    而且长相还奇怪,和常见的利落干练、身形矫健修长的作战舰艇相比,这条船的个头看起来有些臃肿庞大,一副大肚能容的样子。

    非要说的话,倒是有几分像登陆舰。只是这条船,比中登更大,而且明显没有登陆舰常见的船头登陆设施。

    反倒是船舯部,一前一后矗立着两个巨大的龙门架,龙门架的两边,都挂着像是管子一样的东西。

    而船的尾部,则是一个机库和巨大的直升机平台。

    军港里看见这一幕的同志,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一个个的都是打心眼里高兴,又有新装备了。

    不认识?不认识就对了,说明这是新装备,新得不能再新的那种。

    两位同志站在舰桥上,看着缓缓靠近的栈桥,心情激动。

    虽然这条船上,几乎没有武备,甚至连必要的近防武器,也不过是船头船头两侧的两门双25炮,但是他们很清楚,如果顺利的话,这条船的诞生,能让我们的海军的胳膊,往前伸出一大截。

    如果是执行护航等非直接作战的任务,规划得当的话,这条船甚至能让我们的舰船奔赴万里海疆。

    是真的万里之外。

    “初次海试,一切都非常顺利,这和你们的合理设计分不开啊。”一位穿着军装的同志笑道。

    “代表同志,也不止我们,和船厂的同志加班加点、认真负责的生产也是分不开的。”他的旁边,是一位看起来像是地方上的同志,书卷气浓一些,从那位穿着军装同志的话来看,应该是某个船舶研究所的。

    “都在付出,都在付出。这个综合补给舰的速度能这么快,我们是没想到的。”军代表笑道,毕竟这么大条船。

    船舶所的同志解释道:“这个船,和中登有一定的相似,都是运输取向的。所以两者在平行设计的时候,有可借鉴之处,而且我们也有设计制造运输类的万吨轮的经验,虽然那条船很可惜,触礁了,但是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是不会消失的。这条船还没有那条万吨轮大呢,综合多方经验,设计制造快一点,也是正常的。”

    在他看来,这个船就是一条军标运输舰,再加上一些特殊的补给装置,综合此前的各种经验,速度快一点是理所应当的。

    他非常认真的想表示,这东西来得快,和他们船舶所关系不大,都是基础打得好。

    “哈哈哈,你们也太老实了嘛,不管怎么说,这条船,你们快速的设计、船厂高速制造这个事实是摆在那儿的,我们要感谢你们啊。这个速度,让未来一些原本可能很艰难的任务,变得更有条件了一些。”事实就是事实,别管有什么前置条件,做到了就是本事。

    船舶所的同志看了看后方高大的补给龙门架,摇摇头道:“说实话,我们是第一次做这种东西,虽然有来自其他单位的同志提供了大量的意见建议,但是可能这第一条用起来不会很好用,会发现很多毛病。”

    军代表同志笑了起来:“你们还真是未雨绸缪,没事儿,从0到1,就是一个突破,对于部队来说,首先要有得用,然后才能考虑改进的问题。有得用比起没得用,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天上飞得也许不是那么很稳当,但是比起只能在地上干看着,那是质的飞跃。有问题我们慢慢改嘛,我们有这个心理准备。”

    说到这里,他仿佛想起了什么:“我记得提出这个船的那位同志,在我们海军的发展上提出过一个非常有用的说法,那就是小步快跑,跑到某个节点目标了,就大批量生产一批。”

    船舶所的同志笑了起来:“嗯,很形象的比喻。对于海军舰艇这种量不是非常大的船种来说,小步快跑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式,特别是我们处于追赶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他在这方面的考虑,是很全面的。”

    军代表同志说的那个人,他也知道,甚至还面对面沟通过,对于人家的思想和能力,也是非常佩服。

    军代表笑了笑,追赶……嗯,等到龙江三角洲那边的某两条姊妹船建造完毕,恐怕就不是这么回事儿咯,至少在那个舰种上不是如此。

    船舶所的同志又向后看了看,从这里虽然看不见船尾那个机库里的那架米-4改,但方向是没错的:“现在遗憾的就是那个直升机,米-4改的性能和级别,都还是差了点,有点浪费那个巨大的机库和平台了,原本是给V-8A准备的。”

    V-8A的情况,眼看就要泡汤的样子,所以现在也只能先上手上的米-4改,把海试以及后面的运用先撑起来。

    军代表同志摇摇头:“没关系,我相信上级总有办法的,我们先海试,这个米-4改,好歹也能运个1吨上下,垂直补给点食物物资,转运个伤病员什么的还没啥问题。毕竟主力补给渠道,还是龙门架上的油水管和补给导缆,这个直升机主要是解决快速零星补给和伤病员转运的问题。我们只要能积累运作经验,好飞机总是会有的。就好像两年前,我们也想不到我们能有这个船一样。”

    说到这里,他用手拍了拍眼前的舰桥舷窗。

    这个飞机只要能直接运伤病员,就算是解决了大问题,毕竟伤病员可不见得等得了慢慢的布缆,而且在非补给情况下,补给舰和普通军舰之间的距离很大,时间会拖很久,为了运送一点物资或者一两名伤病员,就进行补给对接的话,对舰队的任务状态带来的影响很大,有了直升机就好办了。

    这条补给舰上,在某位同志的建议下,是加装了医疗舱室的,一间手术室里两间手术床,还有四间病床,为执行远洋任务的官兵健康,带来了很好的保障。

    至于为什么不是两间手术室,是因为一间手术室两间床,能共用部分医疗资源,或者互为备份。部队上的东西,和地方上总是有些不同的。

    嘿,人家想得就是周到,没有医疗船,就建议在补给舰上弄套医疗舱,也能解决问题。比起以前的条件,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可是人家就是能第一个想到并提出建议来,这和他时刻心系军舰运作和官兵健康,是分不开的。

    说话间,船已经靠上了码头,岸边的战士接过船上抛下的缆绳,熟练的将船牢牢的系泊在栈桥边上。

    从某个角度看去,系缆的战士身形显得异常的高大,和这条庞大的船身几乎一样高,甚至显得船好像一条小艇一样。

    一位记者看着岸边欢快迎接的人群,再看看120双眼相机取景器中异常高大的战士,忍不住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刻,一位堪比数千吨巨轮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底片之上。

    军宣出圣人了!

    ——

    高振东坐在委里这个熟悉的会议室,会议室里的人不算多,但是大部分同志也同样都是比较熟悉的。

    看着会议室里的阵容,高振东知道,大约是出大事或者是有大事将要发生。

    在坐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自己曾经见过或者交流过的航天口的同志,哪怕有一些只是在电话或者邮件里交流过,但是高振东还是能认出大部分来。

    “领导,有要事?”

    防工委领导点了点头:“嗯,航天口有些事情,先召集部分在一线的同志开个会,还有部分负责理论或者是方向性决策的同志会在后面参考这个会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决策。”

    他脸上的表情,不太好具体形容,好像是担心,又好像是那种松了一口气的样子。

    没多久,会议正式开始,委领导的第一句话,就让高振东知道今天这个会的气氛为什么有些奇怪,尤其是一些明显提前知道消息的同志,如委领导。

    “有个不太好的消息,北方同志正式决定终止与我们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注意,不是中间的中。”

    高振东闻言,心里有些震动,但是总体倒是没有太意外的感觉,该来的总会来。

    领导强调是终止而不是中止,就是为了表明事态的程度,中止是可能重启的,算是暂停,终止就没有重启这一说,是结束。

    除了少部分已经知道消息,有所准备的同志之外,这个消息在大部分同志中间像是投下了一块大石头,会场里“嗡”的一声,议论声和惊讶声四起。

    委领导很理解这种反应,这里的大部分同志都是一线搞技术的,对别的东西没有去了解,也没兴趣去了解,他们只是专注于各自的领域本身。

    而这个消息,对航天口相当一部分同志的专业领域来说是有不小的影响的,毕竟北方比我们先行,我们在个别方向上领先,但是总体还是处在需要学习的位置上。

    不过里面倒是有个显眼包,委领导看着坐在自己右手边的高振东脸上微微一动又恢复毫无波澜表情的高振东,这小子明明不知道这个消息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不错,请把《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