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第 228 章

    万寿公主传奇般死而复生,韶王李元瑛暗中杀回长安,两兄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大明宫,将争位的兄弟一网打尽。二人联手,因袭李氏血脉最经典的夺位大战,从绝境死地中反杀回来,堪称天命所归。

    圣人对此默不作声——他病中又突发风疾,口不能言,身不能动,只能躺在御床上瞪着眼,嘴角涎水长流。

    正当朝野上下还沉浸在公主“尸解登仙”与政变的震惊情绪中时,又一件不可思议的大事发生了。

    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打着勤王的旗帜,如神兵天降般现身在长安城下,领兵将领是李元瑛的心腹袁少伯、吕峤。说神兵天降,并非夸张。

    这支驭成德健马的精锐部队人数虽不算太多,但抵达的过程极为奇妙。他们自幽州出发,一路星夜疾驰,途经成德、昭义,横插太行山后直取京畿洛阳,再穿过潼关天险,行程近万里,竟如入无人之境。

    沿途所经之地的节度使、地方官全部装聋作哑,一路放行。直到他们兵临长安城下,朝廷都未收到任何奏报。

    骑兵一入长安,便直扑右军中尉王进良的私宅,杀光他一家后,又分兵多路,按名单诛灭了这权宦几十名身居高位的亲信、养子。左军中尉刘守谦一派因为识时务、跪得快,争取到归乡养老的特别恩典。

    神策军分得公主陵墓陪葬的厚赏,称心满意。食其禄,忠其事,将士很快倒向新主,禁军中盘根错节的阉党势力被连根拔起。短短十几日,李元瑛兄妹就根治了困扰大唐近四十年的恶疾。

    与此同时,驻扎在长安城内的幽州进奏院、成德进奏院、昭义进奏院纷纷上表,恭贺韶王册立为太子,喜迎公主归朝。

    河南府尹窦敬更是厚颜无耻地大吹法螺,声称司天监在东都洛阳观星台,观测到龙凤呈祥、紫气东来的神异天象,必是公主感知父皇病重,驾驶登仙的凤辇远赴幽州,接兄长回长安尽孝。

    昭义节度使卢玄复说得更简单直白:此乃王师,王师过境,臣子岂有妨碍之理?

    有点脑子的官员都看明白了,玄武门政变只是小菜,不知从何时起,大唐半壁江山都已落入兄妹二人之手。皇帝册封的太子未必稳固,自己封的太子才是铁打的皇储。

    各地节度使、地方官闻风而动,赶忙搜罗各种祥瑞,预备等李元瑛登基后进献。一时间,白孔雀、白虎、白鹿之类外观稀罕的动物身价暴涨。

    房玄龄在《晋书》中感慨:“天下之政既去,非命世之雄才,不能复取之矣!”

    在大唐日薄西山的颓势之下,李氏血脉中又诞生了李元瑛、李宝珠兄妹二人,似乎又有了一丝中兴希望。

    此时,朝野中有些心思敏锐的人,忽然想起最近民间传唱的一首神秘童谣暗藏玄机。那首歌仅有一句话:“雁行叁,美人归,素颜乘舆夺春晖。”

    “雁行”向来喻指兄弟姊妹排行,这句童谣分明是谶语,精准预言了贵妃诞下的兄妹三人,将在一个春天乘坐帝王舆车,回宫夺权。至于“美人”具体指谁,倒也不必深究,既然是天下第一绝色的孩子,想必个个容貌出众。

    不过,兄妹俩无暇顾及这些细枝末节,他们要处理更紧要的事。李元瑛在正式登基为帝前,必须向天下人表现孝子的姿态,以弥补道义污点。

    毕竟父亲还没病故,儿子就领兵来杀了兄弟夺权,德行有亏。哪怕是当年太祖皇帝,也得照顾父亲李渊的颜面,做出“跪而吮上乳”的表态。

    政变成功后,李元瑛衣不解带守在皇帝榻边侍疾,公主李宝珠则甲不离身,率兵在大明宫中巡逻,守护父兄安全。兄妹俩全力尽孝,李元瑛甚至因劳累过度诱发风疾,自己也病倒了。

    如此悉心照料长达月余,皇帝的病情却毫无起色。李元瑛作出了一个比“吮上乳”更加激进的行动。他当着重臣和史官的面,亲手挥刀割股奉亲,从腿上割了口子,以自己的血肉入药,以求孝感动天。

    可惜寿数终有天定,皇帝喝下这碗饱含孝心的汤药,当晚便驾崩了。

    如此一来,哪怕是最迂腐的大儒,也再挑不出毛病。毕竟天下又有几个孝子能对自己下此狠手呢?即便是做戏表演,诚意也足够了。

    先帝薨逝的噩耗传回幽州,幽禁中的崔令容听说了前夫割股奉亲的孝行,先是愣了一会儿,继而狂笑不止,高声叫道:“快哉!快哉!狡猾的狐狸,对人对己都是心狠手辣。慈音,你看到了吗?仇我已经报了!”

    遵照先帝遗诏,国葬一切从简,兄妹俩也没有为父母迁陵合葬。

    同月,太子李元瑛继位,大赦天下。腿伤未愈的他在侍卫搀扶下,勉强完成了登基大典。

    曾经被政敌攻击“无人君之表,有祸国之貌”的女相,如今口碑则转为“兼天地之姿,用日月之明”,乃是天生的帝王相。李元瑛并不在乎,只是觉得放松——不可直视天子是礼法准则,当所有人都匍匐在地时,终于没人凝视他的脸了。

    万寿公主死而复生,让去年被先帝处死的御医得以沉冤昭雪,以清白之身改葬。大赦令首先发往黔中,允许流放的御医家属返京,公主还特意叮嘱沿途官府厚以待之。

    将兵权从阉党收回手中后,李元瑛任命吕峤为神策军右军中尉,并将在困境中始终追随自己的忠诚将士安插进军队各个要害位置上。至于左军中尉这一关键职务,却迟迟没有定人。众人猜测,这位置必然属于他自幼的伴读、最信任的心腹袁少伯。

    登基十日后,李元瑛宣布册封政变中最大的功臣——妹妹李宝珠,将万寿封号改为“承天万寿长公主”。

    君权神授,承天二字,向来只有帝王能使用。但公主有羽化登仙的传奇事迹,没有她玄武门前一箭退兵,“自掘坟墓”犒赏三军,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可以说,妹妹就是李元瑛的符兆,是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祥瑞。

    册封典礼当日,皇帝命群臣穿着最高品级的朝服出席。

    上千名朝臣聚集在宣政门前,按照品阶列队,两侧金吾卫仪仗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等候礼部宣召的漫长过程中,众人心猿意马,思绪万千。

    前韶王妃崔氏因为某件不为人知的过错被废,皇帝与弘农杨氏婚约未成,侧室没过门就病死了。二十五岁的李元瑛仍没一个后嗣,在流放幽州那段日子里,看起来健康也大受损伤。

    如何将自己适龄的女儿送入宫中?皇帝还有生育能力吗?若无子嗣,会立弟弟为储君吗?虽无人敢再质疑皇帝的出身,但李元忆于深宫出生,血统倒是无容置疑。公主至今未婚,谁家有资格当她的驸马?起码当年拒婚的家族,怕是三代无缘权贵圈了。

    正当群臣举着笏板胡思乱想间,典礼的主角终于现身于宣政殿前。众人看清公主的服饰时,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她未着命妇翟衣,而是头戴冕旒,身穿衮服。除了衣服上的章纹稍有不同,垂白珠是九旒而非十二旒外,其余都与皇帝衮冕一模一样——这是皇太子的正式礼服。

    群臣这才明白,李元瑛无意让未立尺寸之功的小弟继承大业,也不打算与朝臣商量,在他之后,大唐即将迎来第二位女帝。

    这一日,皇帝不仅册封公主“承天万寿”的爵位封号,许其开府自选僚属,而且将最高文散官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最高武勋“上柱国”,以及神策军左军中尉的实职一并授予妹妹。这是有唐以来,首位获得正式朝官职位的女子。

    宣政殿内静悄悄的,仅有中书令拖着长腔宣读册立诏书的声音回荡。

    授予册宝后,李元瑛牵着妹妹宝珠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也就是皇帝御座上,共同接受群臣朝拜。

    御史们当即构思反对的谏疏,内容不外乎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一类老调重弹。另一帮人则预料到反对意见,已在腹内酝酿反驳之词。

    比如,公主既然是羽化登仙的天人重返人间,天人非男非女,本就没有性别之分。既然不男不女的宦官都能掌军封爵,武德充沛的天人公主有何不可?

    御座上的二圣携手并肩,皇帝倦容苍白,公主则气血充盈,谁更长久一目了然。朝臣们暗自掂量,是依性别站队,还是押注寿命站队,一场新的博戏已然开场。

    宣政殿内暗流汹涌,殿外依旧阳光明媚。

    月华门的门楼上立着一道若隐若现的青影。他藏形匿影的本领已入化境,气息收敛堪称完美,即便金吾卫的目光来回巡视,也难以察觉此处有人。

    为了找一个最佳观礼位置,他昨天夜里便潜入宫中,提前蛰伏在此处。

    远远望去,她穿一身层层叠叠的累赘华服,头上顶着一片滑稽的板板,脸前垂着许多珠串,好像帽子前后安装了门帘。人仍是那般骄傲神气,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她拥有数不清的侍卫和臣子,不再是那个仅有一头瘦驴、两三个随从相伴的落魄小娘子了。

    凤凰胎流落江湖,一路历劫成长,于天地熔炉之中淬炼,终得破壳涅槃,羽翼丰满。

    今天明明是她的好日子,可不知为什么,韦训心头浮现出的,却净是她一路上哭哭啼啼的委屈模样。自伤病痊愈以后,他就在与一个从未有过的强敌战斗,那个妄图再一次“盗珠”的心魔。从幽州一路尾随兄妹俩回到长安,花了数月时间,才终于将其击败。

    他很清楚,归隐江湖的日子,她这一路已亲身尝试过了,她不习惯,不喜欢。

    而她的世界,他也不喜欢。

    他承认自己深爱的花朵生长于他鄙夷的土壤中,但她还是成长为令人尊敬的品格,这不正说明她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改变这片腐朽恶土吗?如果自私地将宝珠据为己有,那就辜负了她的天赋才华,辜负了那个缥缈的乐土之梦。

    或许,她才是注定“颠覆天下”的神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旅程总有终点,重要的是一路上的风景。

    目光追随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宫阙深处,韦训知道是时候离开了。转身之际,他忽然想出一个谐音笑话:天下该换个明主(明珠)了。

    闪念间,韦训便想讲给宝珠听,随后一怔,心下怅然。(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辟珠记不错,请把《大唐辟珠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辟珠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