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矿泉壶

    “睡着了?”

    刚洗漱完的朱琳,看着从闺女屋里出来的江弦,有些惊诧,“怎么我和妈谁都不行,你哄这么一会儿就老实了?”

    “我有我的秘诀。”江弦神秘一笑。

    “什么秘诀?”朱琳好奇的望向他,她穿了件黑色毛衫,完美的勾勒出凹凸的身体曲线。

    江弦顺势将媳妇儿揽入怀中,“先歇了吧,等会儿再慢慢讲给你。”

    “你这哪是歇嗯.”朱琳象征性挣脱了下,很快情迷于丈夫的吻中。

    几番风吹雨打。

    “讲故事?”

    脸上带着一抹奇异余韵的朱琳,枕着江弦的胳膊,有些好奇的望向他。

    “对,以前你不在家时候,她闹腾着不睡,我给她讲个睡前故事,睡得可踏实了。”江弦擦擦汗,给朱琳解释说。

    “难怪她非要爸爸哄.”

    “你呢?”

    “我什么?”

    “她要爸爸哄,你呢?”

    “.”

    朱琳乜他一眼,很快明白话里意思,双颊跟着浮出一抹羞红。

    江弦看到女王陛下这种模样,就更加着迷。

    “哎呀。”

    朱琳反抗性的推着江弦,“少来了,你就逞能。”

    “我逞能?什么逞能?”

    “你身体还吃得消么?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都。”

    “啊?”

    江弦哪受得了这个,当场急眼,翻身过去将妻子抱进怀中。

    “我看你是忘了刚才怎么哭的梨花带雨的求我了。”

    “别、别闹了别给妈和年年吵醒。”

    “睡得死着呢,醒不了。”

    “那也、那也等会儿。”

    朱琳拦下他,“你先说说你给咱闺女讲的什么。”

    “怎么了?这也要争宠?”

    “争宠?争什么宠?”

    “嫌我只给闺女讲,不给你讲。”

    “我是小孩儿啊?”

    朱琳瞪他一眼,“我是想着,这以后要是你不在家,我不就能给她讲了哄她睡了?”

    “噢。”

    江弦笑了笑,“那不行,我讲的不是什么简单的故事,太长了,一时半会儿给你讲不完。”

    “太长了?”

    朱琳一脸奇怪,“怎么?每回讲的还不重样啊?”

    “当然不重样。”

    江弦把朱琳往怀里搂了搂,打个哈欠,“咱闺女又不傻,天天讲同一个故事,能不腻么。”

    “那你别讲了,你是从哪儿看来的故事,我回头看看去。”朱琳道。

    “从这儿。”江弦指了指自己脑袋。

    他倒真没说谎,他口中的那些“故事”,源头正是脑海中的合成系统。

    而朱琳也很快反应过来,抬起臻首,一双杏眸里满是不可思议。

    “你这故事都是自己脑袋里想出来的啊。”

    不等江弦回答,她就翻转过身子,看着江弦的眼神中全是佩服。

    “为了给闺女讲故事,你这个大作家还亲自编起来了?!”

    “我闺女又不是别人闺女。”江弦满眼宠溺。

    “你可真是个女儿奴。”朱琳笑起来。

    为了给闺女讲睡前故事,堂堂大作家亲自来编,照他这架势,以后江年年就算说自己要颗星星,恐怕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想办法上天去帮她摘下来。

    “那你讲的大概是什么?”

    “大概?”

    江弦稍稍回忆了下,“嗯,大概就是一个飞行员的历险,一些有关于历险的故事.”

    “你这都快是一本了。”朱琳听他讲完了说道。

    “?”江弦笑了笑,重新抱紧朱琳,“的事儿白天再说,现在是晚上,我们操心晚上该操心的事儿就行。”

    一夜又是几度云雨。

    《编辑部的故事》,片场。

    “你们年轻人呐,要好好向老同志学习,将来啊,还要靠你们接革命的班呐。”一身中山装的牛大姐一边儿擦手,一边儿“教育”着刘蓓演的戈玲。

    “海马”这边儿,就给《编辑部的故事》办了个简易的开机仪式,然后迅速开始拍摄了。

    江弦过来盯了一会儿。

    童正维不愧是“妈妈专业户”,把马列老太太牛大姐演的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马列老太太其实哪都有,“海马”的人搞这么一个角色出来,充满讽刺意义。

    只是江弦看着这位童正维饰演的马列老太太,忍不住想起另外一位真正的马列老太太

    ——丁凌。

    要说起文学界的马列老太太是谁,毫无疑问的是她。

    而丁凌过世已经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了,在多福巷的家中逝世,享年82岁。

    有时候江弦也挺唏嘘的。

    他来到这个时代,见到这些人,然后又亲眼见证了这些人的离开。

    记得第一次见着丁凌,还是在京城的那次劳动宫的全国书市上。

    当时江弦受邀去和读者们见面,结果半路忽然杀出几位老前辈,其中包括叶圣陶、臧克家、谢冰心、严文井以及丁凌。

    而在此之前,江弦和丁凌的第一次交集,其实是丁凌在复出以后,也是江弦在拍摄《边城》的时候,刚复出的丁凌给他的《棋王》在《文艺报》上写了一篇文学评论文章。

    后面两人的来往就更多了,而随着和丁凌的不断熟悉,江弦也渐渐发现了,与其说丁凌是一个刻板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不如说她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

    晚年的丁凌,一直在忙活她操办的那份“民办公助”的文学杂志《中国》。

    记得当时国庆刚结束,在宴会上,丁凌找到江弦,亲自邀请江弦过去主持这部杂志,不过江弦知道那是个火坑,不肯往里面跳。

    一本杂志,读者拿到的时候往往关注的只是内容,但它作为一个产品,更多的制作功夫在外围:刊号,审批,印刷,发行,监管,等等。

    而每一个环节都无比琐碎和具体,都需要人脉,需要钱,需要上上下下的跑关系。

    江弦听说丁凌四处协调解决刊号,到处找人拉赞助解决资金问题,找皮包公司借钱,能动用的关系她都动用,杂志顺利办了起来,也出了很多好文章,最高单期发行量有十几万册。

    可惜随着丁凌去世,这部杂志也很快落寞,直接从月刊改为长篇季刊。

    编委们也因为理念分歧相继离职。

    之所以忽然回忆起丁凌,是因为前不久,仍留在《中国》主持大局的刘绍棠忽然找到江弦,恳请他能帮《中国》这份杂志解决眼前的困境。

    可江弦知道,这份杂志的困境,根本就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总的来说,这也和如今文学的江河日下离不开干系。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现代文学最好的时代,是现代中国作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取得成绩最为可观的时代。

    这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梦幻黄金时代。

    可随着80年代的过去。

    属于文学的井喷,也迎来了落幕。

    《中国》杂志的倒下,也正是在宣告,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以后,大家都无暇于文学了。

    这中间复杂的原因太多,有政治上的,有经济上的,有思想上的。

    所以即便江弦是重生者,自觉也没办法和这样的滔滔大势作对。

    表达了自己的无力之后,刘绍棠满眼悲痛,过了几天,又来找了一次江弦,说《中国》杂志准备停刊,希望请他给《中国》杂志写一句终刊词。

    这事儿江弦不好再拒绝,答应下来,可是怎么写这一句,他仍没想好。

    正走神,牛大姐的台词儿将江弦拉回片场:

    “哎,过去的列宁装有什么不好啊,哪像现在,花里胡哨啊,我就看不惯那些奇装异服。”

    刘蓓坐在桌前,一脸不忿,“您又说岔了,什么奇装异服,这不是和您请教如何介绍服装款式么?”

    童正维笑了笑,“介绍服装款式,嗯,也得有个政治倾向。”

    “您看看我这服装怎么介绍?”刘蓓凑上去,展示了下身上的小西服。

    童正维一边儿上下摸着布料,一边儿道:“嗯,就应该这么写,款式独特,价格昂贵,一般劳动人民不大适用,个体户穿的最多。”

    “哦。”

    刘蓓脸上闪过一丝狡黠,“我知道了,您的意思是说,个体户就不是劳动人民。”

    “嗯?”

    童正维脸上懵逼,“我说了吗?那当然是了,可是他们钱多。”

    “哦,那我钱少,就不能穿这衣服了。”刘蓓翻个白眼。

    “牛大姐是这意思么?”

    侯耀华老师上去了,“是这意思么?我都听明白了,牛大姐那意思是说,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只要穿上高档服装,就不能再算劳动人民了。”

    “卡。”

    赵宝刚喊了一句,“可以可以,很好,我觉得可以过了。”

    “这就过了?”张艺谋看的傻眼。

    以前拍电影,哪个镜头不得琢磨一天?赵宝刚这倒是效率够高,这个镜头这才过了几遍,就要拍下一个了。

    “我看演的都还行,没什么瑕疵,再说了,咱们时间紧任务重,不赶进度不行。”赵宝刚道。

    “这”

    张艺谋毕竟是科班出身,自认为比赵宝刚专业的多,而且受之前导演们拍摄习惯的影响,非常不认同赵宝刚的这种做法。

    “听导演的。”江弦在一旁开口,主动站在了赵宝刚这一边。

    张艺谋他们不懂电视剧。

    他懂啊。

    《编辑部的故事》这样的情景喜剧,只要演员们演技在线,剧情流畅。

    那就够了。

    又不是拍电影。

    拍电影是制作艺术品,得考虑每个镜头怎么拍,得在乎每个镜头的美感,以及每段戏的处理方式。

    他们情景喜剧就不一样了,又是电视剧,又是都市剧,最重要的是剧情冲突,不需要那些有的没的。

    有了江弦撑腰,赵宝刚大胆的接着往下拍。

    而江弦也对这个初出茅庐的赵宝刚更加放心。

    不愧电视剧大导,别人都还没摸索清楚电视剧是什么呢,跳不出拍电影的模式,他却从一开始就领悟到了别人想不到的这一点。

    “现在这稿子真难组,没名儿的咱们看不上,有名儿的又看不上咱。”刘蓓嘀咕说。

    “其实啊。”

    侯耀华老师一脸神气,“归根结底就一个字儿:钱。”

    “钱?”

    童正维抬起头来,“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对!对对对。”

    侯耀华老师拿笔指着童正维,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走到了编辑部的c位:

    ”钱绝不是万能的。”

    “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

    亲眼看着名场面诞生,江弦正乐呵的同时,朱虹拍拍他。

    “姐夫,咱们约的老板过来了。”

    “哟,来了。”

    江弦拍屁股起身,来到门口儿,只见一辆面包车在门口停着,有六七个人站在旁边儿,一个个五大三粗,又秃又土,穿的短袖也不知道多久没洗了,沾着莫名的黄色污渍。

    “呃,你们哪个是老板?”

    “我。”

    中间看着最体面,衣服最干净的那位凑上来,一脸恭敬的和江弦握手,“江弦老师,久仰久仰,非常崇拜您,非常喜欢您的。”

    “哦,你好你好。”

    江弦和对方握握手,将这人上下仔细打量一遍,三十来岁,戴眼镜,很瘦,说话的时候还带着浓浓的湘西口音。

    江弦看他的同时,对方也在上下打量江弦,而后又很快想起来,一拍脑袋。

    “哦,忘了自我介绍了,我叫孙寅贵,是百龙矿泉壶的老板。”

    矿泉壶这玩意,年纪小一点儿的同学应该都不知道了。

    这东西曾经风靡一时。

    它就是个大壶,算是饮水机的雏形,对外宣称是能杀菌、净化、磁化、矿化,具体怎么样,呃,反正净水效果一般。

    而且在脑白金、背背佳之前,最洗脑的魔性广告就是宣传这玩意儿的。

    而这家百龙矿泉壶正是矿泉壶界的佼佼者,老板孙寅贵也因为矿泉壶名噪一时,在90年代初就步入富豪行列,跟史玉柱这些人一样,都是第一批入选福布斯杂志的内地富豪。

    不过现在矿泉壶这产品才推出不久,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孙寅贵也还没发家致富,不过普通老板。

    至于今天找他过来。

    原因也很简单。

    拉赞助!

    拍电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嘛。(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78合成系文豪不错,请把《1978合成系文豪》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