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江弦对付吕利平,纯纯是基于给社会除害的心态。

    但是对付归对付,违法犯罪的事儿他犯不着因为一个吕利平去干。

    就送吕利平去美国多好啊。

    她长相一般,没啥特殊技能,只会演戏,偏偏美国的影视圈不可能会看上她这一款。

    江弦对她可太放心了。

    一个连英语都不会的人,还想在美国吃到什么甜头?放心,大美利坚的水深火热会教她重新做人的。

    《编辑部的故事》拍摄很快,不到一个月时间,前三集很快拍摄完成。

    这边拍着的同时,江弦领着人马在京城搜罗起给电视剧配乐的人物。

    文艺不分家,江弦虽然是文化圈的,但这些年也认识了不少音乐界的人物,像是施光南、蒋大为、阎肃.

    这天,经过施光南介绍,江弦坐车来到东城区一条胡同。

    “停、停。”江弦拍了拍徐晨辉。

    “哎。”

    徐晨辉刹车把车停住,车旁边儿很快趴过来个男人,正是施光南。

    “江弦同志,这里。”

    两人碰头说了几句话,在施光南带领下,在复杂的胡同里左拐右拐,徐晨辉停好车就立马跟过来,在后面亦步亦趋的防范着。

    “这个音乐家呢,以前在中央歌舞团工作,写了不少曲子,不过前些年她犯了点错误,现在一个人搞了个培训中心,教教学生”

    施光南正说着,俩人来到一间院子里,“哎,就是这儿了,建芬同志。”

    施光南往里面喊了一声,很快有个五十来岁戴眼镜的低矮女人从屋子里出来。

    “光南。”对方笑眯眯的和施光南打声招呼。

    施光南点点头,“建芬同志,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弦同志,写《高山下的花环》的那位。”

    施光南笑眯眯的先介绍了下江弦的身份,然后又转过头,给江弦介绍了下面前的女人。

    “这位是谷建芬同志,她啊,以前和我都是中央剧团的同事,嗯,前两年遇到些事情,现在呢,是这个培训中心的老师。

    不过您别小瞧她,她有个学生叫苏红,今年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的第一名,唱的也是谷建芬同志给她写的曲子.”

    施光南滔滔不绝,生怕江弦小觑了这位。

    然而江弦哪用他多介绍。

    谷建芬么。

    他哪能不认识。

    不认识她,总认识毛阿敏吧,总认识刘欢吧,总认识韩磊吧,总认识孙楠吧,总认识那英吧

    嗯,都是她的学生。

    谷建芬算是华语乐坛教母级的人物了,她小时候出生在日本,后来跟着父母回国,再往后就慢慢展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

    80年,作词家张同枚在《词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八十年代新一辈》。

    谷建芬把它谱成了歌曲,同时把这首词的第一句改成了歌曲的题目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后来她作曲的代表作就更多了,基本上都是郎朗上口的那种。

    《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烛光里的妈妈》:“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采蘑菇的小姑娘》:“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噻箩箩哩噻箩箩哩噻,噻箩箩箩,噻箩箩箩哩噻.”

    《今天是你的生日》:“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三国演义》更是被她包圆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一拜》:“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还有《卧龙吟》《貂蝉已随清风去》《江上行》。

    这里得说一下了,众所周知,谷建芬的好徒弟叶赫那拉英和刀郎之间恩怨颇深,后来刀郎出了一首歌叫《罗刹海市》,就有人传说谷建芬批评刀郎这首歌曲。

    呃,这当然是造谣,都这个岁数、这种级别的大佬怎么会以身入局呢。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

    现在的谷建芬,也跟刀郎一样尴尬,大部分歌曲都还不为现在主流的音乐界所接受。

    很多人都认为她的歌曲内容低俗、离经叛道,因此她的歌曲受到了抵制,电视台也不给她播放。

    谷建芬觉得很委屈,但是又没有发声的渠道,也没人演唱她的歌曲,可她想证明自己的歌曲,就必须有人去演唱她的作品。

    因此,她就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东拼西凑筹资几万元,正式开办了“谷建芬声乐中心”,决定培养一批唱歌好苗子,让这些人来演唱她的歌曲。

    也就是如今江弦面前这栋三十来平米的小屋。

    “江弦同志,建芬同志这个培训班,和社会上那些培训班不一样。”

    施光南给江弦介绍,“这家培训班呢,跟别的培训班不同,来这学音乐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建芬同志还给他们每人45元的补贴。”

    “哎呦,教别人还给别人钱啊。”

    “是啊。”

    “那来报名的人.这儿能放得下么?”

    “呵呵。”

    施光南笑了笑,“建芬同志也不是来者不拒的,这儿招生是有准则的,不多,就两条:首先是唱歌必须能让建芬同志感动,再就是人品必须好,所以这儿的学员都是建芬同志筛选出来的,现在是第一期,我听说总共就招了、招了几个人来着?”

    “九个。”

    谷建芬回答一句,给江弦他们倒上茶水。

    “对,九个,瞧我这记性。”

    施光南笑了笑,又拉着谷建芬坐下。

    “建芬,别忙活了,江弦同志时间紧张,咱们就甭客套了。”

    “哎,好、好。”

    “我给你说说这次为啥过来。”

    施光南给谷建芬介绍起此次来意:

    “江弦同志呢,现在正制作一部电视剧,配乐这一块儿还没人接手,他来找我,我一下儿就想到了你,想看你能不能给他递几份稿子。”

    “哎呦!”

    谷建芬受宠若惊。

    她正苦于自己的歌曲没人愿意用呢,没想到还有人自己找上门。

    “可以啊,当然可以了,要是你们愿意用我的曲子,我不要钱都行!”谷建芬激动道,“你们是什么电视剧?”

    “江弦同志,什么电视剧?”施光南回头看向江弦。

    江弦放下茶杯,“电视剧叫《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

    谷建芬挠挠头,“讲什么的?”

    “您给她说个大概就行。”施光南笑着道:“您不介绍介绍,她也不知道该写个什么主题。”

    “讲的就是一个杂志编辑部的日常生活,主题呢.嗯,大概是.‘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

    谷建芬听得傻眼,好在表情管理到位,“您可真够博爱的。”

    “哎,往大了说是世界和平,往具体了说就是和谐社会嘛,和谐您懂吗?”

    “明白、明白。”

    谷建芬琢磨一会儿,“我这儿有首歌,还从没用过,您要不先听听,看看合不合适?”

    “您有首歌?”

    江弦并不介意,“行啊,我听听。”

    “您稍等。”

    谷建芬站起身,很快喊过来一个女孩儿,二十来岁,看上去气血充足,月经正常。

    “这是我的学员,叫毛阿敏。”

    “您好。”毛阿敏一早就听老师吩咐了来人是江弦,那叫一个激动。

    她是上海人,工人家庭出身,后来也成了一名工人,经常参加化工系统的歌唱比赛,常常是一上台,才唱两三句,大伙就说,不用比了,这个就是冠军。

    这些年,她也参加了不少全国性比赛,但都因为内幕被挤出金奖,总是只能拿到第二、第三,甚至得了个外号叫“毛三”。

    “阿敏,你把那首歌给这位同志唱一下。”谷建芬吩咐道。

    “就在这儿?”毛阿敏问道。

    “对,清唱。”谷建芬说。

    另一旁,江弦调整了个比较舒适的坐姿坐在椅子上,盯着毛阿敏。

    “我先开开嗓。”毛阿敏笑着说。

    她毕竟职业歌手,不至于扭捏,简单咳嗽两声,就摆出架势,典型的美声路子。

    毛阿敏的气声是相当可怕的。

    她能完整的打开口腔,这是很学院的,当然了,她、韦唯、范琳琳还有这些年这一批所谓的实力派,大多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可惜这种发声方法不能够很好地支持她们的歌路,因为有亮音无暗音,有强音无弱音,有实音无气音,在声音的色彩上不能够达到所谓“国际化”歌路的要求。

    因此,她们这一拨人只火了五六年,之后港台歌曲进军内地后便不得已先后退居二线了。

    “好了么?”谷建芬询问一句。

    “好了。”

    毛阿敏点点头,朝江弦露出个笑容,表演技巧已经融入到了生活,开口便唱,声音悦耳动听。

    而她一开口,江弦的两眼便不自觉的睁大,继而身体止不住激动起来。

    谷建芬在一旁看到江弦的反应以后相当满意。

    毕竟毛阿敏也是她的得意弟子,演唱非常有实力,而且在她指导下,毛阿敏的这种通俗唱法在国内非常时髦。

    所以谷建芬自信,毛阿敏一开口就能抓住江弦的耳朵。

    另一边呢,江弦激动倒并不是因为毛阿敏唱的怎么样。

    而是因为捡着宝了!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毛阿敏唱的,自然是一首无比经典也无比好听的歌曲,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思念》。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的太久太久。”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为何你一去,别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的心头。”

    “.”

    一首以“蝴蝶”为意象,表达与友人相聚离别的深情歌曲。

    又轻快,又好听。

    这首歌用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完全不违和也不冲突啊。

    这是真捡到宝了。

    虽说在后世,在影视领域,一直存在着“自古烂片出金曲”的现象。

    但是一首金曲和一部经典影视作品搭配到一起,就是能互相成就。

    最经典的例子当然就是《上海滩》。

    是电视剧的经典成就了主题曲呢?还是主题曲成就了电视剧呢?

    只能说是互相成就。

    歌曲和影视作品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流量,成就了音乐和影视领域的两大经典。

    “建芬同志,这首歌我要了,这首歌你一定要拿给我。”等毛阿敏唱完,江弦立刻拍板,“这首歌太适合我们这部剧了。”

    谷建芬一听那也是非常高兴。

    她花这么大力气搞这个“谷建芬声乐中心”,为了什么啊?不就是为了让世人还能再听到她的音乐吗?

    如今眼瞧着又有机会,而且是以电视剧配乐的方式登上央视。

    这真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

    双方一拍即合。

    另一边,毛阿敏也特别激动。

    前不久,她们师门的刘欢刚给一部电视剧唱了主题曲。

    没想到这么快,她也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过了五月,京城的天很快就渐渐热了起来,当然了,也不算太热,不至于“牛舔了一口”似得闷热。

    《编辑部的故事》前三集马上就做完了,江弦立马拿着这三集找上郑小龙,谈的当然是央视买电视剧的事情。

    “那我先看看吧,带子拿来了么?”郑小龙问。

    “拿去看看。”

    几人坐在影视中心,很快电视上播放起刚制作好的《编辑部的故事》。

    片头曲最先响起来。

    旋律一起,郑小龙就觉得非常抓耳。

    而随着歌手的演唱,整首歌居然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动听。

    “这首歌叫什么?”

    “思念。”

    “不错不错。”郑小龙听着歌曲,看着电视剧,兴趣十足。

    前不久,他们电视艺术中心播出了海岩改编的电视剧《便衣警察》。

    电视剧出了一首金曲,是作曲家雷蕾给写的,由刘欢演唱,叫《少年壮志不言愁》。

    而随着电视剧的播出,歌曲和电视剧竟然形成了互相带动的火热。

    在郑小龙看来。

    同样的路数,《编辑部的故事》完全可以复制一次嘛。(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78合成系文豪不错,请把《1978合成系文豪》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