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陈大姐操碎了心

    食品厂这边之所以同意给唐植桐办理冰棍售卖手续,并不是单纯因为人情,还有单位利益掺杂在里面。

    虽然这两天气温有所升高,但远没有到达盛夏酷热的程度,冰棍也没到最畅销的时候,而食品厂的产能摆在那里,想多赚钱就只能想尽办法多销。

    所以食品厂在接到邮政市局电话后,很乐意帮这个忙,毕竟帮市局就是帮他们自己销货。

    唐植桐拿着办好的证件,前去办理冰棍箱子租借事宜。

    这边的冰棍箱子尺寸有大有小,最大号的冰棍箱能盛放三百多块冰棍,考虑到临时宿舍那边的人数,唐植桐要了两个大号的箱子,宁愿富裕着点,也不能少了。

    交了押金、货款,唐植桐凭票装好冰棍,一箱一箱的搬到自行车旁。

    借用从押运处借来的货架,小心的掌握着平衡,将两个冰棍箱子绑在自行车后座两侧。

    由于后边放着两个大箱子的缘故,唐植桐不再是先溜车再后抬腿上车,而是艰难地从前面把右腿抬过去,直接蹬脚蹬子发动自行车。

    虽然长了个大高个,但唐植桐身体的柔韧性不行,离小王同学至少距离三条大街。

    其实这种上车方式并不少见,很多男家长载孩子的时候都是让孩子坐在前面横梁上,因为这样能把后座空出来,方便右腿从后面翩上车。

    当然也有父亲忘记后面载个孩子的事实,结果就是一腿将孩子扫下车,真·父爱如山。

    唐植桐觉得以后自己有孩子了,载孩子出门的任务可以交给小王同学。

    等出了食品厂的门,唐植桐直接将冰棍薅到空间里,这样不仅冰棍不会化掉,自行车还能有效减轻负重,骑起来轻便。

    戴着斗笠,哼着小曲,唐植桐朝农场驶去。

    这一路需要经过红星公社,红星公社靠近水渠的麦田刚开始有变黄的迹象,但越往南去,麦黄的愈发明显。

    在麦黄的地方,也有社员在忙着麦收,不过这边的麦收设备明显比邮电农场高档。

    邮电农场的麦场是这样的:

    这样的:

    而红星农场生产队的麦场是这样的:

    除了都用叉子堆秸秆外,红星公社的社员已经基本告别了拉碌碡碾压脱粒的环节,直接用上了机械脱粒。

    这边的孩子也明显比邮电农场的孩子幸福,邮电农场的孩子大多都要参加劳动,就算是穿着开裆裤的年龄,参加不了劳动也是被父母放在麦场的阴凉处等着,而这边的孩子竟然三五成群的逮蚂蚱。

    这时候的蚂蚱还是有点小的、有点嫩的,不过也正是如此,大多只会蹦,不会飞,捉起来更容易一些。

    小孩子将抓到的蚂蚱用狗尾巴草串起来,估计到了晚上就能吃到肉了。

    唐植桐觉得这才是正常小朋友的童年,但那首歌唱得好,“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

    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嘛……

    看到小孩哥拿着自己抓的蚂蚱跟小伙伴炫耀,唐植桐猛然想起一件事,在这三年中都说是自然灾害,极少听说是由蝗灾引起的减产。

    蝗灾一直是笼罩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一大片阴影,几乎每一次饥荒身后都有蝗虫作祟。

    蝗虫过境可太可怕了,别说粮食,这玩意连树皮都不放过,从战国到解放前基本每三年爆发一次蝗灾,每一次都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谁又能想到蚂蚱会在中华大地上逐渐演变为靠养殖才能满足饕餮需求的物种呢?

    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马世俊。

    1951年,马世俊中断学业从明尼苏达大学回国,深入微山湖、洪泽湖调查,1954年提出了“水利先行、农业改造、生态调控”的治蝗方案。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背景下,这一方案卓有成效,截止到今年,全国蝗灾面积减少58%!

    若不是有他在,这几年的饥荒恐怕会更严重。

    唐植桐天马行空的想着,直接将自行车骑到了麦田边。

    冰棍箱子上明晃晃的写着“雪糕”二字,看到两个冰糕箱子,初中生先停了手,用胳膊在满头大汗的额头擦出一片黑色的灰迹后,一脸期盼的看着唐植桐。

    “同志们,部里领导体恤,给大家准备了冰棍,先停停手里的活,吃完了再干。”苏庆祥在看到唐植桐往下卸箱子的时候,用手拢了个喇叭,放在嘴边宣布道。

    听到苏庆祥的话,麦场上响起了三三两两“感谢领导”的声音,停工的也越来越多。

    唐植桐也听到了,不禁感叹苏庆祥会做人,将这一功劳按在上级部门头上,既维护了上级部门的形象,还避免了被揪着说下基层吃冰棍不符合规矩。

    因为唐植桐这一路将冰棍放在空间的缘故,所有冰棍无一融化。

    猴急的初中生最先凑上来,第一批吃上了冰棍。

    有两个初中生由于在下嘴之前舔过嘴唇,吃的第一口就被冰棍黏住了,一揪生疼,急的嗷嗷叫。

    寒冬下的东北,电线杆是甜的,品尝电线杆容易黏住舌头,没想到太阳这么毒的四九城夏天也能看到这一幕。

    两个初中生的模样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用了半瓢水就解决了。

    两个倒霉蛋近在眼前,其他拿到冰棍的人吃起来就注意了很多,不过仍旧有几个被硌到了牙,倒吸着凉气夸道:“嚯!这冰棍真结实,带劲!”

    “哎吆,我的牙。从来没发现冰棍这么好吃。”有人一边捂着腮,一边夸。

    “食品厂用料扎实,零下二十来度呢,慢点吃,可不能着急。”唐植桐连汗也顾不上擦,一边给职工分冰棍,一边嘱咐道。

    由于眼下没有冰箱,雪糕、冰棍在出厂后基本都是在冰糕箱子里待着,有时候一待就是一天,如果出厂时温度太高,恐怕不等卖完就化了,所以食品厂冷冻产品的设定温度普遍偏低。

    这一点跟冰柜普及后的不良商家不同,那些不良商家的冰糕恨不能拿出来就化,稍微吃慢点就能流一手,而眼下的冰棍很耐化,不少人打上一斤扎啤,把冰棍放在里面,扎啤喝完了,冰棍还能剩一块。

    尽管苏庆祥没有吩咐,但唐植桐此次从食品厂批发过来的全是冰棍,而且是最便宜的那种乙级冰棍,出厂价4分钱一根,主打一个一视同仁。

    食品厂除了这种,还有甲级冰棍,也就是雪糕,批发价8分钱一只;甚至有冰淇淋,这个就贵了,两块钱一公斤,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只够买一斤。

    冰棍没有好坏之分,来一个人就发一根,很快发完了大半箱,也没了再伸过来的手。

    “苏处,这些冰棍放这?还是先放宿舍那边?”唐植桐将箱子盖上,擦了一把汗,问道。

    “这边也没个放的地方,你拿宿舍那边,找个阴凉地放起来,五点来钟的时候再拿过来给大家发发。”苏庆祥想了一下,回道。

    “成!”领导说啥就是啥,唐植桐麻利的将箱子又放在了自行车上,这玩意放在这边,估计会有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一会一根一会一根的,不仅影响效率,还容易让人觉得分配不均。

    “别忘了还有麦场和宿舍那边的职工,你自己也吃一块。”苏庆祥一手拿冰棍,一手帮着唐植桐扶着自行车,嘱咐道。

    “好嘞,我先去麦场。”唐植桐笑笑,并没有立马给自己来上一块。

    麦田分片,职工负责的区域跟社员负责的区域离远,但麦场只有一个,去麦场的路也只有那么一条。

    在去麦场的路上,有生产队的孩子盯着唐植桐车上的冰糕箱子流口水,身在四九城郊区,他们不一定吃过冰棍,但肯定见过。

    “快走两步,到了麦场给你们一块。”唐植桐看着这群没有童年的孩子不由心生怜悯,红星公社的孩子能不参加劳动,而这边个头比筐高不了多少的孩子还得俩人抬着筐往麦场送麦穗,这跟谁说理去?

    唐植桐打算不仅给职工发了冰棍,连麦场上的社员、孩子也人手发一根,都是为农场出力,吃根冰棍怎么了?

    至于苏庆祥和部里领导是否同意,唐植桐就顾不得了,一根四分钱,多发的这些也就一块多钱,大不了自己承担这部分费用。

    等等到麦场,唐植桐在麦场发现不仅余英在这边劳动,连陈大姐也在。

    当陈大姐发现唐植桐过来发冰棍时,连忙招呼劳动的社员:“乡亲们,都停停,来吃个冰棍歇歇。”

    好嘛,一下子给唐植桐省事了。

    “正愁着怎么拉近关系,打开局面呢,你就来了,真是及时雨。”陈大姐跟社员打完招呼,立马上前帮着唐植桐往下卸箱子。

    “陈大姐,您今儿怎么来这边了?”唐植桐往四周看看,社员们你瞅我我瞅你,一时不敢上前。

    “想给小余找个对象,在麦田里接触不到社员,我寻思着这边能跟大家打成一片,没想到大家似乎有些抗拒。”陈大姐说完,打开箱子,从里面往外掏冰棍,笑着把冰棍分给没经住诱惑前来的小孩子。

    陈大姐这么一说,再看看社员们的表情,唐植桐就明白了。

    据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有一句玩笑话,大意是他的政令只能在白宫起作用,出了白宫啥都不是。

    社员们有防备心,也不知道此前经历了什么。

    唐植桐叹口气,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能再次朝还在愣神的社员招了招手。

    在社员走过来的空档里,已经有孩子被黏住了舌头。

    不少都是第一次吃冰棍,不知道从何处下嘴,只能学着别人的样子舔着吃。

    不怪孩子,要怪只能怪唐植桐开挂将冰棍保存的太好、太凉。

    “来,抬抬头,憋住气。”唐植桐见状,赶忙从旁边舀了一瓢水,往孩子嘴里慢慢倒水,一个个帮着化开。

    这边的水是社员们解渴用的,不是开水,也不是凉白开,更不是绿豆汤,就是普通的井水。

    见社员们平时就喝这个,唐植桐就放心了,能喝的惯井水,吃冰棍就不会拉肚子。

    “别急,冰棍太凉了,慢慢吃。等一会冰棍化开,没这么结实了,就能咬着吃了。”虽然有些疼,但毕竟是入口的好东西,孩子们没有一个哭的,唐植桐心疼的摸摸其中一个小萝卜头的脑袋,笑着嘱咐道。

    有了孩子们打样,再加上陈大姐和唐植桐和善的模样,终于有社员朝这边走过来。

    只要有人带头,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大热天能吃到透心凉的冰棍,还是免费的,社员们心里暖暖的,再看陈大姐时,眼神逐渐有了变化。

    “小余,过来吃根冰棍,等会再干。”陈大姐将冰棍发给社员,并没有忘记押运处的临时外编人员——余英。

    唐植桐看陈大姐手里拿着她自己和余英的,转头看看来时路,还有几个小朋友正往这走,于是朝他们招招手:“快走两步,过来吃冰棍。”

    待人手一根后,唐植桐着手往自行车上搬冰棍箱子,一边搬一边说道:“陈大姐,我五点来钟再过来发一遍,先把冰棍放宿舍那边了。”

    有陈大姐在,唐植桐觉得余英找对象的事应该不难,自己就不掺和了。

    回到宿舍,又免不了一番发放,为了防止冰棍过快融化,唐植桐不仅把箱子放在了阴凉地,下面还用秸秆做了隔热层。

    这一次,唐植桐没有用外挂,如果两个小时冰棍依旧跟刚出炉似的,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唐植桐三下五除二的吃完一根冰棍,就忙活了起来,首先得把明天早上的小咸菜腌制上,其次是做好炒菜的准备。

    下午五点,在驮着箱子又发了一轮冰棍后,唐植桐挥舞着铁锨把今天晚上的两个菜给炒了。

    炒好菜先给自己打上一份,然后拿了三个馒头把自己喂饱,再去仓库拿了自己的五六半,跟曲毅打声招呼,骑上自行车往家赶。

    唐植桐在第二轮发冰棍的时候已经和方圆打过招呼,今儿回家,明天一早再过来,既不耽误中午炒菜,还能捎带手把冰棍顺带买回来。

    箱子在秸秆做的保温层里待了两个来小时,化的并不明显,唐植桐觉得买回来后依旧如此处理,放大半天问题不大,更何况自己还有外挂在手。

    从农场出发的时候大概六点半,等唐植桐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好在家里的大门还没关。

    进门的时候,守门的燕子探头叫了两声,仿佛是在给家人报信,也好像是在跟唐植桐打招呼。

    唐植桐整理一下自己的着装,从空间掏出一包知了猴,又把剩下的几块冰棍捏在手里,才迈步往前走:“妈,我回来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不错,请把《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