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他不会,就教他!

    崔少杰相当崇拜的看着陈露阳:“陈露阳,你是真厉害。能给我们系主任讲课的,你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个了。”

    陈露阳眼皮一跳,脸上挤出了一个尴尬到快扭曲的笑,跟着陶润泽几个大哥麻木的回到了寝室。

    ……

    当天晚上,哲学系办公室

    萧辉还有几个哲学系老师在台灯下,围着陈露阳写出来的半本草稿,像研究文献一样仔细端详起来。

    “你看他这句,”萧辉指着第二页,“‘The producer must weigh marginal costs against marginal revenue…’,这句里面又是函数又是机会成本的,别的学生写论文都绕着走。他倒好,直接一句:‘衡量边际成本与收益时,不只看产出,还得兼顾生产函数、资源限制和机会成本。’这叫翻译?这叫理解透了。”

    “理解虽然理解了,但有些句子翻译的还是略显粗糙。”西方哲学史布兜子老师翻到后页,

    “比如这里‘in response to market signals’他写的是‘依据市场的提示’,稍微浅了些。”

    “但他是大一学生!不是专业翻译,更不是受过系统训练的编译人员。”萧辉轻敲着桌面,反问一句:“你们能看出他是学生?”

    “看不出来。”有人回答。

    无论是课堂的讲课台风还是面对提问时候的潇洒镇定,

    说他是专家都不为过!

    根本就瞧不出来是一个19岁的大一新生。

    “真是有意思啊……”布兜子乐道:“原本只是想瞧瞧谁成天晚上在哲学楼教英语,没想到还发现个人才。”

    逻辑学老师补充一句:“还是个放错了地方的人才。”

    萧辉忍不住又骂了一句:“这么好的苗子,怎么就去学经济学了!”

    几个人瞧着桌子上的手稿,越看越是喜欢,越看越觉得了不起。

    随着时代的一切开始进入正轨,

    各行各业都开始万象更新,学校也“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术重建阶段”。

    各个学科的师资力量都在融合力量,逐步对原著进行翻译和编写。

    “……你说咱们正在做的那个‘原著编译课题组’,”布兜子顿了顿,“要不,吸他一个?”

    “我同意。”中国哲学史老师点头。

    “这孩子懂英语,翻译功底强,讲解能力突出,最主要的是有哲学素养!”

    “现在工作组正缺人,如果能把他吸纳进来,对于咱们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布兜子犹豫:“我倒是也同意,但是他懂康德、休谟、黑格尔吗?”

    萧辉无所谓:“他不懂,咱们就教懂他!”

    “回头给他办一个听课证明,让陈露阳来哲学系听课。”

    逻辑学老师还是不放心:“可就算他能听懂康德、黑格尔和休谟,他要是不会德语、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这也白扯啊!”

    那陈露阳英语好是好。

    关键康德、黑格尔俩老爷子都是德国人。

    其他的那几位老祖宗不是法国的就是希腊的,

    英语的虽然也多,

    但是吧……

    既然翻译了,肯定还是要从这几位大神身上入手才行。

    “他不会,就教他。”

    萧辉再次开口。

    “而且,他会意大利语。”

    嗯???

    布兜子和逻辑学老师几个人诧异的看着萧辉。

    “他给意大利人当过翻译。”萧辉回答。

    “高红鸣之前跟我聊天的时候说过,这个陈露阳不仅会英语和意大利语,还会日语和法语……这孩子是个天才!”

    布兜子、逻辑学老师和中国哲学老师仿佛看精神病一样看着他。

    “这不可能吧?他才多大啊!”

    “……再说他这点年纪,搁哪学的这么多外语?”

    这不合乎逻辑啊!

    逻辑学老师发出灵魂疑问。

    萧辉叹口气道:“以前我也觉得不可能,但是今天听了他的课,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谁好人家孩子,刚上大学就能读萨缪尔森原著,讲亚当斯密和凯恩斯啊?!

    “听说他之前在一家外宾饭店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那些外语都是在外宾饭店里学的。”

    听到萧辉这么说,几个老师不吱声了。

    这年头,外国人稀罕。

    想学外语那更是难上加难。

    但要是在外宾饭店工作过,那就说得通了。

    本来省城的位置就挨着国外近,平时的大型外事活动也多,见到的外国人也多。

    如果语言方面有天赋,再加上环境的熏陶,

    多学几门语言是说得通的。

    “那就让他来听课!”布兜子建议:“明天给他开张听课证明,让他先跟着本科生听课。”

    马哲老师问:“那这本笔记怎么办?”

    “系里这么多的学生,一个一个抄不知道要抄到什么时候。”

    “不如把他印出来,给同学们发下去。”

    学校里面是有铅印室的。

    到时候系里拨点钱,批量的多印点给学生发下去,省的学生挨累了。

    “印是可以印,但既然印了,不如就印好。”

    萧辉翻着陈露阳的手稿,眉宇间露出思索之色。

    虽然陈露阳手稿翻译的很不错,但就像是布兜子说的,有些句子翻译的太粗糙了。

    虽然大意是正确的,

    但还是有打磨和修改的空间。

    不过嘛……

    “经济系的书、经济系的学生,就让连英华他们自己校对,自己掏钱印!”萧辉道。

    “咱们不给他们干!”

    每个系里的经费都是有限的。

    虽然哲学系的学生也要上政治经济学这门课,但毕竟还是经济学的范畴,该让连英华他们掏钱的,就让他们掏!

    打定了主意,

    萧辉等人把笔记板板正正的锁在办公室,随即守株待兔似的离开了。

    学校里的消息,就像是食堂排骨涨价,传的比广播都快。

    第二天,

    陈露阳开大课,怒驳萧辉的辉煌举动传遍了哲学系、经济系和小半个男生女生宿舍。

    “老连,你这个学生讲的是真不错!”

    经济系老师办公室里,几个老师凑在一块,语气中全是对陈露阳的夸赞。

    “尤其是举例子,那举的真是颇有你的风范!”

    “每个例子都举的非常贴切!”

    连英华听说陈露阳反驳了萧辉,平素紧皱的眉头舒缓,紧绷的下巴和嘴角也有了笑模样。

    “我学生么……那陈露阳写的手稿呢?你们谁拿回来了?”

    连英华问向最关键的问题。

    “被萧辉借走了。”西方经济学原理导论老师回答。

    “他借走了?”

    连英华声调拔高了:“他一个教哲学的,借这个干啥?他能看懂吗!”

    “你们几个不是都去听课了吗?怎么还让萧辉把手稿拿走了!”

    宏观经济学老师道:“当时我们坐得靠后,哲学系那边人来得早,坐前排的就有他们——讲完课,萧辉就顺手把讲义副本拿走了。”

    “顺手?”连英华脸色发青,“这是学生讲义,不是食堂蒸包子!”

    会计学老师道:“我们几个以为他就是想翻翻看看,没想到课一讲完他就拿走了。”

    连英华骂:“萧辉这不要脸的。”

    本来他是想去的,

    但是考虑陈露阳第一次大公开课,如果自己坐在台下,影响毕竟不好。

    同时也为了不给陈露阳造成心理压力,所以他就没去。

    “我去把笔记要回来!”

    骂了一句,连英华起身走出办公室。

    家里亲戚还有个亲疏远近呢!

    你就算有笔记,也得先可这本专业的学生借,你借什么哲学系的!

    此时,

    哲学系办公室里,萧辉正在“听课证明”的表格上签字。

    刚要叫学生过来,

    忽然,萧辉一乐:“稀客啊!连老师今儿怎么有空来哲学系指导工作?”

    连英华直奔主题:“昨儿你把陈露阳的手稿拿走了?”

    萧辉站起身,乐道:“对,那孩子讲的挺好,我借来看看讲义。”

    连英华直接开呲:“你说你一个哲学系的跟我们经济系的凑什么热闹!”

    “我们经济系的学生都还没看呢,倒先让你们给借过去了。笔记呢?”

    萧辉也不急眼,笑着将笔记递给他,道:

    “我这不是看你没在,想着先替你把把关,看看他笔记写的怎么样。”

    连老师拿过笔记,冷哼一声:“我的学生什么水平我还不知道?”

    “我都不用去上课就知道他讲的绝对不错!”

    话虽然这么说,

    但是连英华还是下意识的低头瞅了一眼笔记内容。

    只是那么一搭眼儿,连英华就眉宇舒展,脸上都快乐出花了。

    他就说嘛!

    自己学生什么水平,他还能不知道?

    “老连,回头你们要是印笔记,别忘了给我们哲学系的学生带一份儿!”萧辉乐呵呵开口。

    “好说,你们把钱拨过来,我们就给你们印。”连英华笑眯眯开口。

    “不让你们白印~”萧辉笑着拿起了桌子上的听课证明。

    “陈露阳是个好苗子,来我们哲学系听课当个旁听生吧。等到了期末,让他跟着一起考试和答辩。”

    “萧辉,你当我面挖我学生?!”连英华眼珠子都瞪起来了。

    都说学哲学的人不要脸,今天他算是见到了。

    “不是挖……共同培养么~”萧辉好脾气,继续道:

    “我这也就是让陈露阳来上个课,前年我们系俩学生刚写点关于价格机制的论文,转天你们那边就派人去拉人头,说要‘跨学科调研’,结果给你们硬是拽去调研了半年,这我可没说啥吧?”

    连英华根本不认账:“那两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偏经济,在我们专业老师辅导的能更好!”

    萧辉接着他的话茬:“那陈露阳不仅能看萨缪尔森,还能说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你就不觉得他这脑子只搁经济系,可惜了?”

    连英华眉头一皱。

    出于对本专业的发展出发,他一点都不想让陈露阳去别的系学习。

    但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陈露阳应该多学点东西。

    “那咱们都别绕了。”

    萧辉道:“你让他来我们系旁听,不是转系,不占你学分,不抢你成绩,连人都还在你那。”

    “我们帮你培养学生,你帮我们多印几页笔记。”

    瞧着连英华还是一副“不吐骨头”的模样,萧辉劝道:

    “行了老连,都是你的学生,不要厚此薄彼了~”

    连英华冷哼一声,将“听课证明”塞进草稿纸里,扭头走了。

    ……

    拿回手稿,

    连英华半分钟都没歇,拿出原著和陈露阳的手稿就开始一一对比起来。

    等到手稿内容全都看完,

    连英华合上原著,端起早就放凉的茶水,舒坦的叹了一口气。

    翻译的真好……!

    虽然有些地方翻译的粗糙了一些,不够精细。

    但是总体意思,以及重点部分和理论叙述上是把握的相当严谨而准确的。

    这说明不是陈露阳水平不够,而是他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筛选和处理!

    “老连啊,看啥呢这么高兴?”会计学老师纳闷的探出个脑袋,好奇问道。

    “看陈露阳的笔记呢,你们都看看。”连老师一边说,一边将陈露阳的笔记传过去。

    “我们不用看,我们都去听课了。”概率论老师开口。

    “确实翻译的相当不错啊!”

    “老连,你有这学生可省了力气了!”经济计量学的老师也忍不住开口。

    现如今,

    经济学正从高度计划经济教学体系向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方向转型。

    不仅哲学系要翻译著作,经济系也要给学生翻译教材。

    只不过这些老师平时既要教课,又要写文章还有各种乱码七糟的事情要处理,翻译教材的时间实在有限。

    这要是能有人做出类似的基础工作,然后他们负责把关、校对和润色的话,

    这工作效率可就提高了。

    这话正戳进连英华的心坎里了。

    “可惜没有第一章和第二章……”

    连英华轻轻惆怅一声。

    “老师……陈露阳同学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笔记,我记下来了。”

    办公室里一名学生干事开口道:

    “之前陈露阳讲课,他说的话我几乎都记在本上了。”

    连英华一瞬间仿佛看到了什么大宝贝,兴奋道:“拿给我看看。”

    ……

    这一看,就看了整一个周末。

    周一早上,

    当连英华落笔,写下手稿最后一个字,天已经微微亮了。

    揉了揉酸痛的手,

    连英华转了转酸痛的手腕,回头问向办公室里的西方经济学老师:

    “弄完了吗?”

    西方经济学老师头发蓬乱,脸上胡子拉碴,后背都快拧成麻花了。

    “弄完了。”

    国民经济计划概论老师也打了一个呵欠,话没说出来,只是冲着连英华点了点。

    “行……先这样吧。”

    连英华的声音中带着连轴转的沙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回到八零机械厂不错,请把《回到八零机械厂》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回到八零机械厂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