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行,有点是点!”陈露阳果断开口。
“小龙,这两天你辛苦辛苦,去废品站和老工业区跑一趟,能翻出多少边角料,就带多少回来,咱先凑一批应急。”
“不用追求一次到位,只要先凑个能跑通工艺流程的半成品试样就行。”
焦龙:“好嘞陈哥,包我身上!”
陈露阳点点头。
焦龙如果能拿回东西最好。
如果实在拿不回材料的话,他就回学校找张殿才或者是连英华,看看能不能从“项目课题”上申请点试制材料的补贴,或者审批一张用料单。
实在不行,就干脆把这批材料写进下个月的“产学研试点项目”申报材料里,到时候统一列清单,一起报上去。
材料的事先放一边,接下来要操心的,是技校对接。
“小陈主任,那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陆局在一旁开口问。
“没有想好。”陈露阳实话实说。
“先照着地图,一家家敲门去问。”
“片儿城这么大,总能找到几所能帮我们生产零件的学校。”
“我陪你一起去。”陆局开口,
“多个人多张嘴,咱合力总比你一个人瞎跑强。”
“算了。”陈露阳摇了摇头:“年底了,修车的活多,厂里还有一堆检修的事儿,”
“你们把修理厂看好就行,外面的事,我来想办法。”
中午吃完了饭,
陈露阳翻了翻维修登记本,粗略看了一下这两天车辆的维修维护情况,又在车间转了一圈,确认没什么紧急活,这才背上书包出了修理厂。
片儿城的风一阵阵地灌进脖领子里,拍的脸蛋子疼。
陈露阳站在西客站外的公交站牌下,
一手夹着卷起的片儿城市地图,一手翻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嘴里还叼着半截咬过的铅笔芯。
小本子上面歪歪斜斜地记着一串串校名和地址:
“丰台技校……海卞机械校……光辉二轻技校……”
“今天能完跑仨就算成功。”
说着,他抬起右腿,把地图展开压在大腿上,顺着公交线路一点一点往下比:
“这家离公交站最近,先去这家。”
“要是谈不成……回头还能赶一趟广安门那头。”
他轻声嘀咕着,收起地图,冲前头刚到站的公交车迈步走了上去。
……
就在陈露阳外出寻找技校合作的时候,
市科委办公楼三层,
评审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正围着一张长桌坐成一圈,桌上摊着厚厚一摞申报材料。
茶水热气腾腾,烟灰缸里烟头横七竖八,空气里满是茶叶味和烟草味。
随着教育部下发文件,推动“高等院校与地方工业合作试点”,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基层,
市教委与市科委也联手启动“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挂牌评选,向本市各重点高校发出通知,征集具备一定技术基础、落地条件和产业对接前景的青年科技项目,计划从中挑出一批“可转化、能示范、有实效”的典型,进行挂牌扶持。
通知一出,片儿城几所重点高校纷纷上报。
清华送上“高效太阳能集热板试制计划”,
航天院校报来“铝合金结构件疲劳实验台”,
理工大的“城市供热管道泄漏自动检测装置”,
地质大学的“矿用钻头磨损建模项目”……
每一项都来头不小,是各高校遴选出来的“校级重点项目”。
不是教授亲自指导,就是实验室集体项目。
评审小组成员日夜奋战,逐项审核,生怕错过任何有价值的项目。
“下一个是哪个?”
主持评审的处长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疲惫。
工作人员飞快翻查材料。
“是北大的‘常用汽车零部件通用化与标准化实践探索——基于厂校联合试制的实验研究’。”
“哦?北大的?”
周围几位专家顿时抬了抬头。
“哪个系报的?”副组长随口一问。。
“经济系和力学系联合报送。”
“经济系?”副组长眉头一挑,忍不住咂嘴,
“经济系搞零件试制?这也不对路啊!”
“这不应该是工科的活儿吗?”
工作人员翻着材料解释:“因为申报人是经济系的大一新生,叫陈露阳。”
“经济系的项目负责人?还是个一年级?”
一位戴老花镜的委员轻轻皱眉,“真不是哪个老师挂名,学生当挡箭牌?”
“不像。”工作人员翻到附页,
“资料显示,申报人同时是一家校外汽车修理中心的负责人。”
“此次试制已实际完成了火花塞、垫片、喷嘴等通用件的初版样件,力学系也参与了图纸和数据绘测。”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一下。
随后就是窸窣的翻纸声,不少人开始动手翻材料。
“嗯……”
副组长一边看一边沉吟道:
“这是目前所有申报项目中唯一一个在校外实体单位落地,且实打实做出样品的。”
“项目思路是挺好,”一位年轻评委插话,
“但这个修理中心,说是合作厂,其实就是个地段偏远的小修理厂,规模不大。”
“要是真要评成‘市级实践基地’,是不是门槛太低了点?”
这话一出口,几个专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带了几分犹疑。
“别急着下结论。”
主持评审的科技成果处处长孙启明却没急着表态,
“上午他们刚送来补充材料,哲学系也加入进来了,签了合作协议,说是提供理论支撑。”
“哲学系?”几人几乎同时抬头,
原本略显冷场的会议桌又活络了。
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合作”了。
那是方法论入场。
那是整个技术方向的理论底盘和逻辑骨架。
专家们迅速翻到哲学系提交的《〈技术通用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专题》,越看越沉静,眼神越来越专注。
“这动静不小啊,文理工全上阵!”一位委员轻声说。
“就这规格,还能是学生折腾的?”旁边有人接话。
“怎么看都是教授出面搞的。”
副组长闻言没有回应,只是若有所思地翻到项目申报书最后一页,目光停在签字栏,
“项目负责人……陈露阳,这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过。”
突然,有人开口:“我知道这人。”
众人一怔,齐刷刷看向那位中年专家。
“教育部上次评《优秀高校教材》,北大那本《英语实用交流手册》就是他写的。”
中年专家说完,会议室登时炸开了。
“他写的?”
“这人到底是干啥的?”
“又搞修理,又做试制,还写教材?”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全在讨论这个“不像学生的学生”。
终于,
副组长拍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收回到项目评审上。
“行了。”
“不管项目是谁报的、背景多特别,归根结底还是看结果。”
他拍了拍写满试制进度与样品数据的申报材料,开口道:
“这个项目流程完整,样件成型,背后还有跨学科支撑。”
“我同意立项。”
“我也同意。”一位年长专家紧跟其后。
“同意。”
“同意。”
“同意。”
片刻后,会议室中再无异议声响。
孙启明收起材料,把那份已被翻得微卷的申报书郑重放入“备案通过”文件夹中:
“好。”
“这个项目,正式进入‘市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立项程序。”
“由科技成果处负责备案,准备推荐入选年度重点示范项目。”
评审现场,一锤定音。
……
周一一早,市经委机关大院。
冷风刚过,红砖墙边的国槐枝杈挂着点点霜意。
行政秘书小林正提着一摞文件挨个敲门发文。
走到梁仲维办公室门口,他抬手敲了敲门,轻声道:
“梁主任,这是市科委‘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立项结果的材料,给我们也抄送了一份。”
“拿来我看看。”梁仲维接过文件,目光落在首页。
虽然市科委和市经委分属不同口径的系统,
但凡是带“产学研结合”字样、涉及“产业转化可能性”的项目,一般都要抄送一份来经委这边备案,有时还会一并启动联席推进或资金统筹。
看着看着,梁仲维盯在了其中一份材料上。
陈露阳?
看到项目负责人的名字,他下意识将那一页抽了出来重新翻看。
项目推荐理由上,赫然写着:全市目前唯一一个产出样件、挂靠校外厂点、同时获得文理工三系支持的项目,
梁仲维眉头挑了挑,眼里闪过一丝意外与赞许。
“这陈露阳……还真是个人物啊。”
自从上次从修理厂回来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技校与修理厂合作的事儿。
想要在片儿城三区推进“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就得找一根撬动现有格局的杠杆,一处能破局的支点!
只是可惜:
西城区的机床三厂,作为老国企、底子厚,前几年却没赶上设备更新。
现在机床普遍老化,技术人员一批批退休,师傅越来越少,留下的那点库存机床铁壳子锈得发红,技校学生来了都提不起劲。
丰南区那边的包装机械厂倒是改制活泛,去年刚引进一批轻工业流水线,厂里还主动跟技校签了三个月实训协议。
可合作虽然是合作了,但学生来了只干零活、摸不到核心设备,学不到真东西,最后两边都不满意。
宣宣区的技工学校倒是不少,但基本还停留在“画图纸讲理论”的阶段。
学生会读图,不敢上机,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一到实际车床前,手都抖。
说到底,要把“课本上的机械工业”变成“车间里的实际操作”,光靠喊口号不顶用。
现在人人都在提“产教融合”“产学研联动”,
可真落到地上,不是没设备,就是没人管。
要不然,就是压根没人愿意做那个“两头都不讨好”的中间人。
想要真正把“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能够将“学校的课本”与“工厂的生产线”对接起来的桥梁。
可眼下的陈露阳……
学生主导,校外落地,试制出样品,三系支持!
甚至哲学系还给出了方法论支撑。
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小规模试点型实践平台么?
梁仲维盯着那份项目介绍,目光愈发的深邃。
别看修理厂规模不大,干的可不是小事儿。
“通用件标准化”这句话说起来轻巧。
可要真做成,哪一个零件不牵扯型号、结构、工艺、车规?
不仅要通,还得耐用、便于推广、能被市场接受……
而且陈露阳目前正在联系技校,想推进实训合作。
这中间就有可操作的空间了。
梁仲维轻轻敲了敲桌子,眼中露出思索之色。
要是这小修理厂真能接住这口气,
那未必不能把它纳入“产教联动”的试点体系,作为一个实训样本点来扶一扶。
只不过……
他虽然借修车进过修理厂,实地看过,也和陈露阳面对面地聊过。
但是想要将修理厂纳入“产教联合试点”,光凭自己一两次观察可不行。
项目预算、设备标准、学生实训安排、厂校职责划分……每一项都得调研、备案、走流程。
哪怕他内心认同,也得组织一轮“正规流程”的考察才行。
沉思片刻,梁仲维拿起电话拨给了装备处的杜科长:
“老杜啊,你这两天腾个时间,带两名年轻点的干部,去西客站的小汽车修理厂实地走一趟。”
“设备状态、试制能力、带徒条件、管理制度这些都按调研走一遍,回来写个综合报告。”
挂了电话,他又叫秘书进来。
“你联系一下这家修理厂,先打个招呼,就说我们准备安排人过去实地调研,时间定好提前通知他们一声。”
“好嘞领导。”
……
就在梁仲维看项目书的时候,
陈露阳正一脸沮丧的从石山技工学校走出来。
找技校的事儿,不好弄啊……
有的学校,学生是“定向培养”,一毕业直接进对口工厂工作,教学计划紧凑,自己厂里的教学实习都排不开了,根本就没时间去接外面的项目。
有的则是担心修理厂是个新单位,又是搞标准件,又是用学生,怕学生跑了技术、影响教学。
总之,
软钉子碰了不少,冷脸子也没少吃。
可陈露阳也不是容易打退堂鼓的人。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挨骂也得敲门”的活儿。
只要有一家愿意谈,他这趟就不算白走。
话是这么说,真一家家跑下来,可太不容易了。
他没车,出门全靠公交。
寒风里站着等车是家常便饭。
下车后还得走上老远,有时候连学校大门在哪儿都要一边问人一边找。
有时候赶得紧,连饭都顾不上吃。
中午一下课,他就从学校食堂打两个馒头,边走边啃,跟赶集似的往下一个目标奔。
今天这家石山钢铁技工学校,原本他还挺有期待。
结果不出所料,再次铩羽而归。
石山钢铁技工学校是石山钢铁厂直属的技工学校,
主要就是给钢铁厂培养自家工人用的,毕业生大多直接进厂上岗。
这种“厂校一体”的老牌技校,跟外头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根本不可能搭理陈露阳这种“修理厂搞项目”的合作请求。
反倒是旁边的石山技工学校抛出了橄榄枝,愿意帮忙造一部分零部件。
石山技工学校与石山钢铁技工学校不同,不是钢铁厂直属,而是一个区属学校。
专业也与机械加工、电工有关。
虽然离北大远,但好歹是个选择。
走出石山技工学校,
陈露阳转过身,很是羡慕的看着石山钢铁厂门口的大老鹰。
刚来到片儿城的时候,他还意气风发地想着给自己的修理厂前面摆上两个小老鹰装装门面,
如今别说是老鹰了,连项目都快推不下去了。
不过说起来……
这个石山钢铁厂是真气派啊!
红砖大门、石狮子、大铁鹰,一看就是那种“谁见了都得客气三分”的正经大单位。
陈露阳忍不住往里瞟了几眼,
……也不知道里面长什么样,要是能进去看看就好了。
就在陈露阳一脸羡慕,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
忽然他脚步一顿!
虽然技校那边他谈失败了,
可是他身为外联部的一员,身上还背着“一二九”运动文艺汇演的拉赞助任务呢!
之前沈飞跟他说,
工厂、报社、饭店、商店、研究所……那都是要钱的好地方。
石山钢铁厂这么大的一个大厂子,为北大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捐个场地、支个物资,完全有可能!
技校是技校,拉物资是物资!
一码归一码!
想到这儿,陈露阳猛地一抬头,从书包里掏出外联部证件,
把原本失落的情绪一甩,
意气风发、脚步铿锵地走向了石山钢铁厂的大门。
……
石山钢铁厂
门岗内
两名穿着深灰制服的门卫正坐在屋里喝茶,身边的电话、登记本、红袖章,样样齐整。
远远瞥见一个青年走过来,其中一个人从门岗走出去:
“你干什么的?”
“同志您好,我是北大外联部的,这是我的证件。”
陈露阳笑着迎上前,干脆利落地将外联部的介绍信、“一二·九纪念活动来访函”以及学生证,全部递了上去。
门卫接过证件,核对信息之后抬头扫了他一眼,语气客气了几分:
“你来我们厂有事吗?”
“同志,眼看‘一二·九’就快到了。我们学校想请咱们钢铁厂支持一些印刷物资。”
门卫再次低头看了眼函件,确认了学校钢印和来访函的落款单位,点点头:
“你等一下。”
门卫回身进了门岗小屋,拿起电话,声音压得不高,但“北大来的”几个字,还是隔着玻璃窗飘了出来。
不到两分钟,门卫重新推门出来。
“厂办说让你过去一趟,我带你走。”
陈露阳一喜,连忙拎起包,快步跟上。
穿过门岗小屋,
他第一次踏入这座在片儿城赫赫有名的大厂厂区。
迎面便是一条笔直的大路,两侧厂房林立,电线在空中交织如网。
远处高炉正吐出蒸腾的白雾,巨大的铁水罐车哐啷滑过轨道,耳边轰鸣震颤,
空气里充满了熟悉的热铁气,炉火味,和工人干活时汗水与灰尘搅拌出的气息。
几位工人骑着二八自行车呼啸而过,后车架上绑着工具包和饭盒。
陈露阳鼻尖动了动。
他微微仰头,看着烟囱下的一处处车间,一时没说话。
风吹过厂区,卷起地上的砂灰。
想家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