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老朱下任务,机器制造局【求追订】

    刘宽上任科技司郎中没几日,便被朱元璋召至奉先殿奏对。

    朱标也在。

    待刘宽行礼后,朱元璋开门见山地道:“咱计划明年暮春出兵辽东,讨伐纳哈出。”

    刘宽听了并不意外,因此此事朱标已向他提过几次。

    朱元璋接着问:“你可记得咱大明后世历史上何时讨伐纳哈出的?又是第几次将其伐灭的?可知战事过程?”

    刘宽回忆了下,道:“回陛下,若微臣没记错的话,后世历史上大明是在洪武二十年出兵,以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率领傅友德、蓝玉等诸多将领,讨伐纳哈出。”

    “至于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年之间,应不曾对辽东大举用兵过,而是一直在布局。”

    “如建立卫所屯兵,分陆路、海路同时向辽西运粮存储备战,还多次遣使招降纳哈出。”

    “至于这场大战的具体过程,微臣就不了解了——大明应是在当年就取得了大胜,且纳哈出最终降了大明,还被陛下封为海西侯。”

    朱元璋听了微微讶异,“咱还给纳哈出封了侯?”

    这点刘宽记得很清楚,点头道:“确实如此。”

    朱元璋用手指有节奏地敲着御案,道:“纳哈出祖上乃是成吉思汗麾下名将木华黎,据元廷秘册记载,大蒙古国时,木华黎便受封太师、国王,掌管一个万户,统辖兴安岭左右大片土地。”

    “此后,木华黎子孙世袭王爵,很快就成为了辽东的强大贵族。”

    “纳哈出此人当年曾在太平路担任万户,战败被咱所擒。咱念着此人乃蒙元名门之后,在元廷中有些人脉、势力,便放其北归,以期将来有所作用。”

    “后来此人返回辽东后,依靠家族势力招募兵马,以镇压辽东红巾军起势,被元廷任命为辽阳行省平章重事。”

    “再后来,元帝北逃,纳哈出在鸡鸣山觐见,得封辽阳行省左丞相,几日后又被加封为太尉、开元王。”

    “此后纳哈出不断接纳从关内逃出去的元朝官吏、将领、兵马,迅速壮大,最终坐拥几十万部众。名义上是为元廷镇守辽东的太尉,实际却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咱以为有种往日放其北归的情面,可以将之招降,便屡次遣使劝其归附。”

    “可此人虽未像元梁王那般斩杀咱的使者,却也只是虚与委蛇,还在过去十几年中数次驱兵南下,毁坏卫所,杀了不少大明将士。”

    “他这般作为,若非率领众多部众投降,咱哪怕为消灭北元有‘千金市马骨’的心思,也不可能给他封爵。”

    刘宽对纳哈出这个人完全不了解,听了老朱这番话也不知该怎么接话。

    这时朱标道:“父皇,依儿臣看,纳哈出此人对元廷既无忠心,又是贪生怕死之辈,见事不可为,确有很大可能率部投降。”

    朱元璋摇头,“咱今年又遣使去劝降了一次,结果却连纳哈出的面都没能见到。如此表现,可不像几年后会降的样子。”

    “不过,这纳哈出以为咱数次遣使劝降,是看准了当年放他北归的情面,打定主意招降他。”

    “却不知咱还让使者配合辽东谍探活动,暗中收买、招降他麾下将领。自去年成立光明卫后,此事有了不小的进展。”

    “若无意外,明年只需咱们出大军讨伐,稳步推进,不断给予纳哈出部压力,便可使纳哈出麾下将领与之离心离德。”

    “届时纳哈出麾下若有大将归降大明,纳哈出便是想抵抗,也是有心无力,最终只有投降一途。”

    “咱若是没推测错的话,后世历史上,纳哈出会率部投降,多半也是这般过程。”

    对军事略知一二的刘宽在旁听得暗暗心惊。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其下攻城”。

    也就是说,用谋略取胜是最上策,其次则是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人。

    老朱早在一二十年前,便看出纳哈出身份之重要,放其北归辽东,可谓谋略长远且惊人。

    如今一面用外交手段劝降纳哈出,一面又暗中收买、招抚纳哈出麾下将领,同时又积极做着武力伐灭纳哈出的准备,可谓是将谋略、外交以及军事手段融于一体了。

    也难怪后来教员会评价,朱元璋用兵之能仅次于李世民,是古代第二厉害的军事家。

    后世有些人说朱元璋能从开局一个碗做到大明开国太祖,是气运加身。

    可当刘宽身处明初,对朱元璋开国之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才明白,朱元璋能建立大明虽有些好运气的缘故,但绝非主要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朱元璋本人有着极强的军事、政治天赋,才能在元末迅速成长强大,最终从陈友谅、张士诚、明玉、方国珍、陈友定等一众潜龙中脱颖而出,化为真龙!

    “刘宽。”

    听老朱喊名字,刘宽回过神来,忙应道:“臣在。”

    朱元璋道:“不论是谍探暗中收买、劝降纳哈出的部将,还是最终逼降纳哈出,派大军出征辽东给予压迫都是取胜之根本。”

    “而要派出足够多的将士,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粮草。咱虽然准备多年,但前年才讨伐过北元,如今北平等地囤积的粮草并不算多。”

    “若仅凭原来的运河输粮及海运粮道,想要囤积足够的粮草,恐怕还真得再等两三年,才能出兵打纳哈出。”

    “不过,而今有了铁路运输,便不必等那么久了。所以,接下来的日子,你们科技司任务可不轻。”

    “第一要务是保证徐丹段铁路的运行,使京师、镇江的粮草等辎重,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抵徐州。”

    “第二要务,则是督促机车制造局尽快打造出更多的火车来,争取在明年夏天,便能有六列火车在铁路上运行。”

    “第三要务——你们之前不是评估北边的几处铁路损坏处可修吗?那就督促铁路局尽快修通徐州至北平的铁路!”

    “京师到北平的铁路一通,江南的兵马和辎重数日便可运抵北平,到了那时,别说小小纳哈出,便是北元也可在三五年内讨灭!”

    听这番话,刘宽当即表态,“微臣定督促科技司上下,办好这三件要务!”

    ···

    ···

    刘宽从老朱这里领了任务,便督促科技司各下属部门忙碌起来。

    这里面铁路局担了两条要务,自然是第一紧要部门,刘宽便让副郎裘七尺坐镇铁路局。

    或许是有几分运气在,徐州到北平这段铁路并未因为几百年的河道变化而损坏铁路太狠。虽有几处损坏,但程度不重,以铁路局如今所掌握的技术,勉强可以修复。

    裘七尺先前负责车厢项目组时,后来便坚固培养能修铁路、建铁路的工匠,如今修复徐州至北平铁路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他身上。

    至于铁路局主事张金饶,则主要负责徐丹段铁路的运行。

    老朱吩咐的第三条要务落在了机车制造局身上。

    机车制造局是专门为制造火车,提高火车性能,以及将来研制蒸汽机车乃至内燃机设立的,在刘宽心目中也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部门。

    此前叙功,科技司司务范勤因负责主持动力项目组常务,为项目组实际上的二把手,将动力项目组研制之外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刘宽因此在叙功奏本中将其排在较前的位置,遂被擢升为工部主事,主理机车制造局诸事务。

    原来在火车研制工作中协助郭天问的马梦阳、齐大木,则都由吏升官,被分别任命为机车制造局下属的动力研究大使与机车研究所大使(正九品)。

    这两人算是刘宽重点培养对象,准备培养成未来大明动力、机车方面的工程师。

    不过眼下老朱给了任务,科技司又人才不足,便不能让他们搞研究了,得先将剩余五列火车造出来。

    除了老朱吩咐的三条要务,刘宽也没忘记去郭天问负责的机器制造局看看。

    因为在刘宽预想的大明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中,机器制造局才是最关键的部门。

    为了表示对机器制造局的重视,得知其组建好的消息,刘宽专门请朱标前去视察···

    京师西北区域。

    石灰山下,某大院外面挂着一个朴素的木牌,上书:机器制造局。

    刘宽与朱标到来时,提前得到通知的郭天问、柳延、徐祯三人已率领一众吏员、工匠等在大门外等着迎接。

    这三人中,柳延早就由吏升官,如今担任机器制造局提举(正八品);徐祯则是在大叙功中由吏升官,担任副提举(正九品)。

    刘宽对郭天问的“不通世事”领教多次,既让其负责机器制造局研究事务,肯定给配备处理常务、杂物的官员。

    柳延为人勤恳、细致,徐祯为人圆滑却干练,两相配合,足以让郭天问专心研究之事而不被打扰。

    比如此次迎接朱标视察的准备,便是由柳延、徐祯操办的,郭天问只需过来等着迎接即可。

    见朱标、刘宽下马,郭天问等人当即行礼问候,“参见太子殿下!”

    “平身。”

    “谢太子殿下!”

    朱标环视郭天问等人一眼,含笑道:“本宫听刘郎中说,机器制造局乃科技司紧要部门,重要程度甚至还要超过机车制造局。”

    “今日过来,主要是想了解下机器制造局的情况,看局中之事是否存在困难。”

    “若有,稍后视察过程中尔等尽可提出来,只要朝廷能解决的,一定着力解决。”

    听到朱标这番话,别说柳延、徐祯等人,便是郭天问也是神色一喜。

    太子都这么说了,那朝廷必然是大力支持他们机器制造局的工作了。

    之后,朱标又与郭天问等人聊了几句没营养的话,便带着刘宽等人进入了机器制造局的大院。

    这座大院要比原来的动力项目组如今的机车制造局还要大,足有十几个小院构成。

    刘宽担心郭天问说错话,惹朱标误会,便亲自介绍起机器制造局的情况来。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