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升官受赏!早嫁之风

    苏铨被擢升为工部右侍郎,并得宝钞、布帛等赏赐若干。

    王不群、裘七尺皆被擢升为工部员外郎,王不群负责协理工营司诸事务,裘七尺负责协理科技司诸事务。

    郭天问、于贤仍任工部主事,但得到的钱帛等赏赐却要比王不群、裘七尺更多些。

    青龙山煤厂被升格为煤炭局,由于贤担任主事;郭天问则由刘宽推荐,担任机器制造局主事。

    其余如张金饶、柳延、马梦阳、齐大木等参与“火车打造”及“徐丹段铁路开通”二事的官吏,或是升职,或是得赐钱帛,或二者兼有之。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这般上规模的封赏只给过武将群体,文官群体还从来没得到过。

    反倒是大规模处罚经历过两三次——空印案、郭桓案的主体都是文官;胡案虽以几个与胡惟庸联系紧密的武勋为主,但也有部分文官牵扯其中,获享老朱的砍头、抄家、流放三连。

    再加上老朱给文官们定的薪俸远低于宋、元两代,且动不动就降职、罚俸,便让文官们觉得,老朱就是个苛待文官的性子,对文官的偏见融入了骨子里,不可能有所改变。

    如今见科技司官吏几乎是集体升官、获赏,自是惊讶得很。

    虽说刘宽等科技司官吏此番功劳确实很大,但也说明,老朱对文官并没有那么大偏见,只要功劳足够,文官封爵亦非奢望!

    ···

    对刘宽等人的叙功封赏是在朝会最后进行的,封赏完便下朝了。

    刘宽才出了武英殿,就被侯在旁边的一个小宦官叫住。

    “刘驸马,皇后娘娘召您到柔仪殿叙话。”

    ‘看来多半是纳妾之事了。’

    心里这么想,刘宽便跟着小宦官来到武英殿。

    马皇后一如既往地坐在凤椅上,一脸慈祥地看着他。

    刘宽行礼道:“微臣参见皇后娘娘。”

    “平身。”

    “谢娘娘。”

    礼毕,马皇后开门见山地道:“宽儿可知为你纳妾之事是谁跟本宫提起的?”

    刘宽苦笑着道,“应是蕙兰吧?”

    马皇后笑道,“你倒是猜得准——蕙兰嫁于你一年多都未有身孕,担心影响你家子嗣延续,便向本宫提了此事。”

    “本宫与陛下商议后,便趁这次大叙功,与你纳妾之殊荣。”

    “那苏氏虽是小户出身,但年少即入宫任事,得本宫调教,不仅长于经营、管家之道,亦通女工、诗词、音律,称得上才貌双全。”

    “若非她自愿留在宫中,本宫早就放她出嫁嫁人了——她虽已二十三岁,年龄略大了些,但与你做妾室却是不错的,你要好好待她。”

    在此时,二十三岁绝对是大龄剩女了。

    需知,当年马皇后二十岁嫁给朱元璋,都自认为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呢。

    马皇后担心刘宽嫌弃苏采薇年纪大,才有这番嘱咐——她虽曾听刘宽讲过后世人普遍结婚晚,却没放在心上。

    再说了,刘宽如今人在大明,又不是在后世。

    若非富驸马身份阻碍,以其才能,二八以下的妾室纳几房都没问题(此时朱元璋还没对纳妾之事做严格限定)。

    她却不知,在刘宽习惯性认知中,二十三岁女子属于标准的年轻姑娘,恋爱、结婚、生子正合适。

    再加上苏采薇容貌不输于朱蕙兰,且自有一股气质,又相处了一年多,刘宽心里对这个妾室人选是颇为认同的。

    刘宽本想琢磨几句表态的话,转念一想,他若表现得太喜欢苏采薇,反倒可能让马皇后、朱蕙兰不高兴。

    于是便简单地答应道:“是。”

    马皇后微笑颔首,“那这纳妾日期以及如何操办,你可有想法?”

    “全凭皇后娘娘做主。”

    马皇后更高兴了,道:“也是,在此间我与陛下就相当于你的父母,这般事确该为你操持。”

    话聊到这里就结束了。

    刘宽告退,离开了紫禁城。

    待他回到府中,宫里的人已经送来赏赐。

    刘宽又接了一次圣旨,待将宫里来人送走,刘宽拿着赏赐的单子稍稍研究,便有点无语了。

    老朱这次赐下八百顷田地,也即是八万亩,几乎达到了大明臣子能一次性获得田地赏赐的顶格——此前,只有藩王才能一次性获赐千顷以上的田地。

    老朱这次田地赏赐对刘宽本是殊荣,可问题是,这八百顷田地并不在直隶,而是在湖广常德府桃源县。

    这年头,湖广的湖北还好些,湖南地广人希的程度不下于河南。

    而且湖南还有很多苗人等少民部族,属于汉蛮杂居之地。蛮族彪悍,动不动叛乱,那地方安全性可比河南差远了。

    ‘这老朱,好不容易赏赐多点田地,居然还选在了湖南,还不如换成宝钞呢。’

    吐槽归吐槽,刘宽却没有卖掉这些田地的想法。

    一则眼下湖南田地价值低,卖不了多少钱;二则,他明白老朱这么赏赐,多少有点用田地拴住他的想法。

    所以,他即使不在意这些田地,也不好就这么卖掉。

    ‘还好这八百顷田地都在一处,回头派人去那边建个田庄管理就是——以后若有闲暇,还可带家人去体验下湖南的田园风光。’

    此番刘宽不仅升职为工部郎中,更受封科技伯,回府后要忙碌的事当真不少。

    好在今日科技司放假,他可以专心处理府中事务。

    忙到晚上,吃过晚饭,沐浴之后,躺在床上,刘宽才有心思跟朱蕙兰说些夫妻间的私密话。

    “娘子,其实过去一年你未能怀孕,有我的责任。”

    朱蕙兰正一脸满足地趴在刘宽胸口,闻言俏脸惊讶,“夫君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根据我们后世研究,女子怀孕太早,对身体的损伤比较大。”

    “后世女子最佳生育年龄段是二十二岁至三十岁间。此时女子纵然没有后世的条件,最佳生育年龄段也当在二十至二十八岁之间。”

    “所以,我便想你过两年再生育——这样对你、对孩子都好。”

    朱蕙兰虽不像后世人那样拥有丰富的生育知识,可听了刘宽这番话,再联系刘宽在房事过程中的某些行为,也就明白过来了。

    她忍不住问:“此事夫君为何不早说?”

    “我担心你想早些生育,不配合。”

    朱蕙兰一想,她若知道此事,还真未必会配合。

    因为在她的意识中,女子生育是最重要的事——过去一年多,她与两个已婚姐姐每次私下里聊起生育之事,可都难受得紧。

    另外,她认识的不少女子,都在比她如今更小的年纪生孩子,也没见有什么不好。

    这时刘宽又道:“改天你进宫,便将女子最佳生育年龄一事跟皇后娘娘说了吧。如今大明女子嫁人、生育都太早了,对女子、孩子健康都不利。”

    朱蕙兰先点头,随即却柳眉一蹙,道:“只怕父皇未必会采纳夫君这一建议。”

    “为何?”

    朱蕙兰道,“如今许多地方人口凋敝,正是需要人口恢复生产之时。为此,朝廷不仅让地方官府鼓励生育,甚至鼓励寡妇再嫁,对有大龄未嫁女子的人家苛以重税。”

    “如此情况,不论是父皇,还是地方官府,都巴不得女子早些嫁人,早生多生,又怎会宣扬你这女子最佳生育年龄段的说法呢?”

    刘宽道:“早生多生想法听着挺好,可生得多养活的却少,又有什么用?若少些女子因早育垮了身体,别二三十岁便病逝,不也是一种增加人口的方法吗?”

    朱蕙兰听了若有所思。

    刘宽又道,“你将我这些话转述给皇后娘娘就行了,陛下得知后自有决断。”

    朱蕙兰点头,“好,我听夫君的。”

    ···

    两日后。

    坤宁宫。

    马皇后跟朱元璋晚上过来跟她聊天时,将朱蕙兰转述的话都说了。

    她最后道:“重八,我觉得宽儿所说有道理,哪怕是为了增长人口,也不能无视早婚早育对女子的伤害。更何况,按宽儿所讲,女子早孕对孩子也不好。”

    朱元璋听了先是笑道,“照那小子的说法,当年妹子嫁给咱正是时候了?”

    马皇后拍了下朱元璋的胳膊,佯怒道:“跟你说正事,你还有心思笑话我?”

    “咱哪敢笑话妹子。”朱元璋先笑着承认不是,随即一阵沉吟,道:“大明到底与后世不同,咱们肯定不能参照后世标准制定政策。”

    “这样吧,此前不是女子十六未嫁便会课税吗?今后便改成二十不嫁再课税。”

    “另外,让官府召集地方上的贵妇、稳婆、女医,宣扬十八岁至二十八岁为女子最佳孕育之龄,生的孩子更健康。妹子认为如何?”

    马皇后听了先点头,随即又一叹:“民间女子早嫁早孕之风自晚唐起,早已成为习俗,朝廷也无法强行遏制此风,只能加以引导了。”

    “重八,此事皇家得做出表率才行——后面福宁她们几个,我想待她们过了十八岁再出嫁。”

    朱元璋虽对女儿的重视不如儿子,却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因早孕损伤身体而早逝,便点头道:“此事咱听妹子的。”

    随即朱元璋想到什么,道:“妹子,你说刘宽那小子之前是不是故意隐瞒此事,让咱蕙兰误以为不能生育,好主动替他纳妾?”

    马皇后苦无语道:“宽儿哪有你想的这么心思阴沉?他之前不说,是担心蕙兰不配合···”

    接着,马皇后将一些只有母女之间、夫妻之间才能说的话,跟朱元璋说了。

    朱元璋听完笑笑,也不知信还是没信,却没再提此事了。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