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于少保之冤,孙皇后之能【求追订】

    刘宽感叹着道:“陛下,于谦之事对后世历史上的大明可以说影响极为重大。”

    朱元璋听了这话,又见刘宽神情异样,注意力这才转移,问:“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在土木堡之变后,是于谦最先站出来,顶着大多数人迁都的意见,喊出了‘提议南迁者当斩’的口号,建议坚守北京,并且其升任兵部尚书负责主持防务后,也确实守住了北京,击退了瓦剌军队。”

    “因此,不论是在后世,还是大明当时之人看来,于谦是挽狂澜于即倒的民族英雄——毕竟当时大明若迁都,很可能就是个南宋的下场。”

    “除此外,于谦还是一位清廉能吏,他在宣德年间虽以御史入仕,后来却多为地方官。”

    “巡按江西时,于谦平反冤案数百起。朱瞻基见于谦能力卓著,便让他巡抚山西、河南。”

    “彼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乃至河北,本就因为永乐年间数次北伐而民生凋敝,百姓多有逃匿山中为匪者。”

    “宣德初年又出现好几次旱灾、水灾,因此出现了很多灾民、流民、盗匪。”

    “于谦在山西、河南巡抚任上干了十余年,让盗匪绝迹,百姓安居乐业,虽水旱灾害仍时有发生,但山西、河南不仅不需要朝廷拨付粮食赈济,反而每年都能积蓄数十万石粮食。”

    “因山西、河南治理得好,陕西、山东都有不少流民到前往求食。”

    “山西、河南大治后,于谦本该升入中枢。但彼时三杨去世,王振把持朝政,因于谦不肯如其他官员那样给他送礼巴结逢迎,便被王振视为异己打压。”

    “王振不仅阻挠于谦进入中枢,而且安排党羽诬陷于谦对朝廷心怀不满,将其下狱,预备处死。”

    “因百姓群情激奋,联名上书,王振迫于压力,这才随便找个理由放了于谦,将其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后来因瓦剌猖獗,连年犯边,有人以于谦他通军事举荐,于谦才得以升任兵部侍郎,之后才有次年的北京保卫战。”

    “至于他后来辅佐朱祁玉七年所做出的政绩就更多了,微臣记不清,也不再列举。”

    “朱祁镇将于谦等人下狱后,一时找不到于谦罪名,便让主持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献计。”

    “石亨等人也找不到于谦罪证,于是便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意欲策划拥立襄王之子,犯了谋反之罪,将其处死,家人流放边疆。”

    “据说于谦被抄家时,家无余财,仅有一些书籍,以及朱祁玉赏赐的蟒袍、剑器。于谦被处死后,许多得到消息的人都为之哀悼。”

    “后世甚至将于谦之冤死与岳武穆并列,认为是从于谦之死令天下人心寒,大明读书人由此为己谋私者愈众,而愿谋国为公者愈少。”

    听完刘宽这一番话,老朱、朱标、朱棣才意识到于谦之事对大明及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但同时也产生了些许疑问。

    老朱还在思考,朱棣便忍不住先开口了。

    “三妹夫,这于谦于大明确实有大功,也确是清廉能臣,但朱祁镇杀他,主要是因为他拥立了朱祁玉吧?”

    “为何你方才却说他是冤死的,还说后世将其冤死之事与岳武穆并列?”

    刘宽道:“燕王殿下,朱祁镇杀于谦主要原因确实是皇权斗争,但这原因却是无法公之于众的,因为于谦当初拥立朱祁玉在大明合法且合理。”

    “彼时朱祁镇被俘,甚至被瓦剌挟持叫门,大有以朱祁镇为傀儡入主中原之势,这般情况下,大明急需一位长君,而非有朱祁镇儿子身份的幼年天子。”

    “别的不说,瓦剌挟持朱祁镇攻打北京,朱祁玉作为弟弟尚可下令让将士们别顾忌朱祁镇之性命,朱祁镇儿子能这么做吗?他这么做就是不孝。”

    “这般情况下,大明若不想亡国,就只有另立长君。这件事孙太后也知道,所以她同意了。”

    “孙太后既然同意,朱祁镇复辟再次登基,也不能拿此事治于谦的罪——他若因此事判于谦谋反,岂不是说孙太后也谋反?还是有违孝道。”

    “正因此,帮朱祁镇复辟的石亨等人才虚构了于谦意欲拥立襄王之子的罪名来。”

    “殿下品一品,‘意欲拥立’,为何这么说,因为这件事本就是虚构的,他们自然找不到切实证据,只能以‘意欲拥立’为罪名。”

    “此罪名与赵构、秦桧给岳飞定的‘莫须有’之罪何其相像?二人又都是在抵抗胡虏入侵上有大功的民族英雄,后世人自然会将于谦与岳飞相提并论。”

    “事实上别说后世,便是大明当时,许多人都曾为于谦鸣冤。甚至英宗晚年都后悔以近似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于谦。”

    “到了成化皇帝,也就是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即位,第二年便给于谦平反了。由此可知,于谦之冤,在当时便是天下皆知的事。”

    “原来如此。”朱棣应了一句后,若有所思。

    朱棣肯定是有政治天赋的,但绝对不如朱元璋高,再加上他此时又年轻,政治方面的见解并不高,这才会对于谦之冤死有疑惑。

    如今听了刘宽一番解释,只觉得在政治方面大有领悟。

    老朱这时也开口,感叹着道:“于谦能文能武,又清廉正直,可惜生的不是时候,运气也不好——朱祁镇那混账东西既然复辟,他便必死无疑了。”

    “但朱祁镇那混账即便被软禁七年,长进也不大——他杀于谦的手段太过卑劣,确实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忠君报国之心。”

    朱元璋不想在于谦的事上多聊,因此一番评价后,便能话语一转,问:“朱祁镇这混账复辟后又坐了多少年皇位,干了些什么?”

    刘宽也没憨批到拿着于谦之事反复说——虽然事是朱祁镇做的,但他到底是老朱家的种,且两度成为大明皇帝,老朱、朱标、朱棣听到这事肯定脸上无光,不愿多听。

    他略微回忆了下,道:“回陛下,朱祁镇复辟之初,主要精力都放在清算上,比如于谦、王文等朱祁玉在位时信重的大臣、太监。”

    “又比如在他当初回京后被软禁前的短暂时间中,曾得罪过他的人;还有在当初曾支持朱祁玉废除朱见深太子位的人。”

    “而当初策划朱祁玉复辟的石亨等人,则借此机会贪污受贿,排除异己,结党营私。”

    “朱祁玉、于谦在景泰年间提拔的很多能臣干吏、武将,都因此遭难,或被杀或流放又或贬职。”

    “而徐有贞、石亨及太监曹吉祥则在各自把持了朝廷部分权利后,因此彼此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

    “徐有贞作为文臣,天顺元年被排挤出朝堂。朱祁镇或许是感觉到皇权旁落,略施手段,便在两年后处死了掌握兵权、飞扬跋扈的石亨。”

    “曹吉祥认为朱祁镇有意处置他们这些复辟功臣,再加上在宫中逐渐失势,便密谋反叛,事败后被凌迟处死,夷族。”

    “朱祁镇用四年时间处置完这三人后,提拔了一批有贤能之名的文臣,倒是令朝堂恢复稳定,大明也从之前几年的混乱中挣脱出来,开始恢复元气。”

    “然而,朱祁镇虽有了好好治理江山的想法,却没活几年,天顺八年便因脚气病病亡。死前除了嘱咐身后事外,还顺带废除了嫔妃殉葬的祖制。”

    “这,便是微臣所知的朱祁镇生平大概事迹了。”

    听刘宽说完,老朱、朱标、朱棣一时都颇为感慨。

    这回却是老朱先开口,“真没想到,这朱祁镇复辟后竟也显露了几分帝王应有的手段,可见他是有几分皇帝禀赋的。”

    “说到底,都怪朱瞻基那祸胎死得太早,才没人好好教导朱祁镇。”

    “还有那孙氏,朱祁镇年幼时既是太皇太后张氏署理国务,她就该负责教好孩子,结果却让一太监将孩子带成了个大昏君。”

    “后来朱祁镇、朱祁玉兄弟争位,乃至储位之争,也是孙氏当初处置不当所导致。”

    “这孙氏也就在应对土木堡之变时显露出了几分果断,在教育孩子与调和皇室关系上属实差强人意。”

    老朱的话让朱标、朱棣若有所思。

    刘宽却是暗暗摇头——他觉得老朱对孙氏的评价有失偏颇。

    孙氏确实没把朱祁镇教育好——但当时宫里宫外都是太皇太后张氏说的算,孙氏便是想教育儿子,也未必使得上力。

    至于土木堡之变中孙氏的反应、处置,老朱都说好,那自然是真的好。

    而孙氏以立朱见深为太子同意朱祁玉登基,再到后来发懿旨促成了夺门之变,虽然就大明而言,是让朱祁镇这个昏君替代了朱祁玉这个还算贤明、有为的君主,不是好事。

    可在她个人来看,这么做就很正常了。

    她的亲儿子毕竟是朱祁镇——哪个女的能看着亲儿子被软禁,在失去皇权的痛苦中消沉度日?

    更别说朱祁钰还毁诺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想将皇位转到他那一脉去。

    孙氏能趁朱祁玉重病,以懿旨促成夺门之变,恰好说明了她的能耐与果断。

    刘宽甚至怀疑,朱祁玉儿子的死,乃至朱祁玉的重病,都可能跟孙氏有关。

    比如这种可能:朱祁钰改立亲子朱见济为太子,孙氏便让朱见济死,警告朱祁钰守诺。

    朱祁钰不知是没懂还是不服,没儿子都不愿立朱见深。孙氏等几年,不见朱祁钰悔改,只好让他去死。

    后世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以孙氏为主视角,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女人很有些东西。

    不过刘宽并没有就孙氏的事跟朱元璋辩驳,不值得。

    朱元璋评价完孙氏便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道:“时间不早了,朱祁镇那混账的事也讲完了,刘宽你便回府去吧。”

    “是。”

    刘宽应了声,却没退走,他猜朱元璋还有嘱咐。

    果然,朱元璋又道:“后日便是八月十五,此番老四、老五、老六、老七也都在,你找几个合适的视频、电影来放。”

    “你那日不是下了不少视频,还有一部电影么?可别推脱。”

    刘宽笑了笑,再次应了声“是”。

    随即退出奉先殿。

    见刘宽走了,朱棣便也告辞,准备撤。

    朱元璋却道:“这么着急要走,难不成怕咱再打你一顿?”

    朱棣确实有这个担心,却不会承认,讪笑道:“父皇,妙云等着儿臣回府吃午饭呢。”

    朱元璋冲李贵道,“派人去告诉老四的侍卫,让他回燕王府传个话,便说老四今日在宫中吃午饭。”

    “是。”

    李贵应声去安排了。

    朱棣则一脸苦相,心道:老头子之前该不会没打够吧?

    就在他这么想时,却听朱元璋道:“你们两个听了朱祁镇的事有何感想,都说来听听——标儿,你打个样。”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