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免税免役之谜,西厂与雨化田【求追订】

    刘宽回忆昨夜整理的一些资料,道:“其一,是‘传奉官’的诞生——天顺八年,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直接任命一位叫姚旺的工匠为文思院副使。”

    “当时人称这种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为‘传奉官’。”

    “当时的士绅群体及后世部分人认为,传奉官的恶劣影响有三。”

    “其一,士绅们认为官爵是‘天下公器’,传奉官制度则让皇帝可以凭借个人喜好随意任用官员,无疑是将官爵变成了‘人主私器’。”

    “其二,当时大明朝廷是以读书人为基底的文官政府,传奉官制度却使得朝廷中出现一批出身军人、僧道、工匠、画士、医官的官员,让朝廷中多了不少冲突,运作不良。”

    “其三,因传奉官由皇帝旨意授予,宫中的嫔妃、太监便可借着亲近皇帝的机会,推荐私人,进而以此谋一己私利,乃至卖官鬻爵。”

    “如此便有不少奸佞、无能之人混入官员队伍中,使得吏治败坏,朝廷混乱。”

    刘宽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朱元璋立马冷哼道:“又是狗屁士绅在胡说八道——咱就直接任命了很多官员,更直接罢免了很多官员,按照他们那套说法,这传奉官制度该是咱大明祖制才对!”

    朱标犹豫了下,提出了不同意见。

    “父皇,儿臣以为传奉官制度固然不像后世士绅说的那样全是坏处,却也有其弊端。”

    “譬如嫔妃、太监等天子亲近之人,为私利推荐官员,确实很有可能导致吏治败坏——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像父皇这样能明察秋毫、有识人之明。”

    朱元璋闻言皱起眉头,不吭声了。

    听刘宽讲了许多事,朱元璋已经深刻意识到,他的资质在皇帝中属于拔尖儿的,想让大明每任皇帝都有他这般资质,根本不可能。

    所以朱标所说确实有道理。

    传奉官制度遇到他这样的皇帝,自然偏向善政,可以让皇帝更高效的简拔贤能,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

    可若是碰到朱祁镇、万历那样的昏君,就成了其败坏朝政的利器。

    若是为了大明江山长远延续及稳定考虑,传奉官制度确实不该存在。

    但若让他将直接任命、罢免官员的权力交出去,他肯定不愿。

    所以,这传奉官制度用与不用,能否有限制的利用等相关问题,很是值得深思。

    现在却不是深思此事的时候。

    于是朱元璋收回思绪,道:“刘宽,接着讲后面的事。”

    刘宽点头,道:“在士绅及后世部分人眼中,朱见深的第二个弊政是设立‘皇庄’。”

    “此事最开始也发生于天顺八年,朱见深将原来朱祁镇没收的曹吉祥在北京顺义的田地设为皇庄。”

    “所谓皇庄,便是将一处田地当做皇家私产,产出除了部分分予佃户外,剩余全部充入内帑,不交税赋。”

    “后世一些文人、学者认为,正是朱祁镇、朱见深父子俩大肆扩充皇庄,让下面藩王也纷纷效仿,进而发生了不少藩王、皇亲侵夺民田之事。”

    “因为皇庄、王庄都不交税,于是一些人为了逃税便将田地投献给藩王、皇亲——这成了大明中后期时税赋逐年减少,最终入不敷出,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说!”刘宽话声才落,朱元璋就愤怒发声,“谁说皇庄、王庄不交税的?!”

    刘宽还真没了解过这事——他只知道自己作为驸马爷,皇帝赏赐的田地都要缴纳税赋,皇庄、王庄是否也缴纳,他就不清楚了。

    朱标此时也道:“妹婿,皇庄、王庄也是要缴纳夏税秋赋的,只不过庄内佃户无需交丁税,亦无需服徭役。”

    “后世说皇庄、王庄不需交税,会否是将正税、杂税、徭役混为一谈了?又或是有别的误会?”

    听此,刘宽也意识到后世多数人对明朝税赋制度有所误会——毕竟国家财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历朝历代的财税政策都值得深究,很难一言以蔽之。

    他道:“微臣倒是知道,后世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施行一条鞭法,将夏税秋赋、丁钱、役钱都合在一起用银子计算并征收。”

    “会否是一条鞭法让藩王、皇亲、士绅等免徭役的特殊群体借机连正税也一并逃了?”

    老朱听了无语,“你一个后世人都不知道,咱又哪里知道?”

    刘宽想了想,决定趁此机会向老朱提出相关建议。

    “陛下,根据后世对历朝历代财税的总结以及研究,只要在财税、徭役方面存在特权群体,最后这特权就一定会被扩大,用以逃税。”

    “所以,想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始终不给任何人一丝财税、徭役方面的特权。”

    朱元璋听了嗤笑了声,道:“你这想法倒是挺美,却也未免把问题想得太过简单。若按你所说,难道你这个驸马爷、科技司郎中也要去服徭役?咱堂堂大明天子也要去服徭役?”

    “人人都缴纳正税乃至丁口钱,这没问题。但是,想要人人都服徭役,根本不可能。”

    “咱再打个比方,一人正在某地任知县,可恰好该他在家乡服徭役了,难道他要丢下一县事务不管,跑去服几个月的徭役再回来?”

    “如果这么来,朝廷和各级官府还如何运转?天下岂不要乱了套?”

    刘宽道,“陛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有两个法子。”

    “不难?还有两个法子?”朱元璋瞪眼,不肯相信。

    刘宽笑着道,“最好的法子,是跟后世学习,直接免除兵役外的其他徭役,凡朝廷、官府需要调用民间人力,皆以雇佣的方式进行。”

    “第二个法子,便是允许百姓出钱粮免役——这个法子,其实可以跟前一个合并起来施行。”

    “微臣在六合钢铁厂、青龙山煤厂等厂坊施行的制度,其实就是以雇工替代徭役的一种尝试。成效如何,想必这两年陛下也看到了。”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元璋一时沉默了。

    他没想到今天听刘宽讲史竟收获颇多,先有传奉官制度之事,如今又有消除免役特权群体之事,皆值得深思。

    想了想,朱元璋道:“直接免除所有人的徭役肯定是不行的,就算咱同意,大明朝如今也没那么多钱粮用来雇工做事。”

    “事实上,如今地方官府的很多事,都需要依赖征发徭役去解决。”

    朱标也在思考这事,听到这里便道:“所以,能否先考虑允许百姓交钱免役?然后朝廷、官府再拿百姓交的免役钱雇工做事?”

    朱元璋沉吟着道,“有些徭役可以这么做,但有些徭役却不行——有些事,朝廷若不强征百姓,组织他们去做,便是花钱雇人,也未必有人愿意干。”

    “而若征收的免役钱高了,跟强征百姓去服役又有何区别?”

    “想要全面施行此策,不仅需要国家有足够多的钱粮,也需要有较多的人口。咱觉得,或许得等将来你即位,或者雄英即位后,才能施行此策。”

    朱标点头,“儿臣明白了。”

    朱元璋见刘宽还在沉思,便道:“别想了,接着讲那朱见深之事吧。”

    刘宽点头,道:“朱见深第三个被文官、士绅乃至武官、百姓所诟病的事是大兴厂卫。”

    “朱见深即位后,有感于锦衣卫都指挥使门达侍宠干政之事,先是大力整顿锦衣卫、东厂,随后又命心腹太监汪直成立了西厂。”

    “汪直是大明颇为传奇,也颇具争议的著名太监,在后世人眼中,知名度能与之相比的只有郑和、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这五位大太监。”

    “后世甚至有多部以汪直及西厂为原型的影视剧——微臣平板中正好有一个相关短视频,不知陛下是否要看?”

    老朱听了眼睛一亮,道:“干嘛不看?当然要看!”

    看老朱看视频的反应也算是刘宽的一大乐趣了,他于是找出珍藏的西厂厂花视频播放。

    视频一开始便是陈坤所饰演的雨化田来找东厂麻烦,与东厂厂督对峙的场景。

    “东厂的事西厂干嘛来搅局?”

    “一个江湖剑客就把你们搞得杯弓蛇影,人家都杀上门,还敢说与我没有相干?嗯?”

    “那天万公公一时失手大意,低估了对手。”

    “低估?哼,是低能!”

    “西厂是什么东西?你们西厂设立还不到半年。”

    “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现在我就来告诉你。”

    视频中,雨化田开始用其高超的武功花式装币。

    自认为武功不错的朱棣看得目瞪口呆,心想:世上该不会真有如此高手吧?若有,俺在他面前恐怕过不了三招。

    视频中雨化田也讲出了那段后世网络上爆红的“西厂宣言”。

    “东厂破不了的案,由我西厂来破。”

    “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事我管。”

    “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再往后,就是雨化田带人去追杀赵怀安等人,又是各种武功装币、台词装币。

    三分多钟的短视频很快放完。

    老朱捋须大乐。

    “这视频中的西厂及厂督确实有些意思,不过别说世上不可能有身手这么高超的人,即便有,咱也不可能给他‘皇权特许,先斩后奏’那么大的权力。”

    朱标也跟着笑。

    早在前年,朱元璋就建立了锦衣卫、光明卫、东厂、西厂——他们的西厂跟视频中相比,不知低调到哪儿去了,甚至绝大多数皇子都不知西厂的存在。

    这时老朱又评价道:“厂卫乃是咱大明皇帝的耳目,甚至是爪牙,朱见深大兴厂卫,纵然厂卫过于猖獗,有些过失,那也是功大于过。”

    刘宽则感叹道:“历史上,大明西厂因为缺乏约束,确实过于猖獗,以至于犯了错,给了群臣攻讦的把柄。”

    “朱见深顾忌之下,对西厂废而复立,而后再废。方才视频中雨化田的原型人物汪直,也只是在任五年,便因得罪太多人,被罢黜为闲人,殊为可叹。”

    朱棣忍不住了,问:“三妹夫,那汪直可真是武功卓绝的高手?”

    刘宽道:“汪直是否武功卓绝我不知道,但他军事天赋确实不错——他掌权西厂的两年大兴牢狱,帮宪宗整顿了朝堂官场。之后三年巡视守边,又数次击退北虏。”

    朱棣又不解了,问:“汪直既如此好用,宪宗竟只因群臣弹劾就不用他了?”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