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道:“吕宋诸岛的几个小国民少国弱,多慕汉化,因此想要拿下吕宋诸岛,只需让南海水师开过去,予以威慑,再予其王族少许好处,便可令其归附。”
“但若要拿下整个南洋,仅靠威慑肯定不行,那汶莱、三佛齐且不论,与满者伯夷肯定是要动刀兵的。”
“不过,即便要与这几个南洋大国开战,也得等三五年之后去了。”
“咱们当前首要目标,还是北元、高丽、日本——尤其是日本。”
“根据日本光明卫情报,足利氏所掌控的北朝不仅将南朝压迫到了九州、四国,且实力还在一年年壮大。”
“只因那足力义满一味求稳,想在扫平北朝内部一切阻碍和反对势力后再灭南朝,这才没动手。”
“不过以目前局势看,那足力义满也不会拖太久,日本南北统一多半就在七八年内。刘宽,你可记得历史上足力义满是何时统一日本南北的?”
刘宽苦笑摇头,“微臣如何记得日本详细史事?”
朱元璋也不觉得失望,道:“总之,咱们得趁日本统一前,将其拿下。”
刘宽心中一动,道:“陛下何不遣人暗中出售大明军队汰换下来的兵甲给日本南朝,好让南朝多坚持一些时日,也多消耗些北朝人力物力?”
“此计你当咱没想到?”朱元璋哼了声,“然而,根据光明卫反应的情况,此计于提升日本南朝实力作用不大。”
“一则,日本南朝之弱于北朝,在于其人事——咱总不能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治国吧?就算咱能教,他们也未必肯听。”
“二则,日本南朝财政本就拮据,拿不出多少钱粮购买兵甲,除非咱们亏本卖给他们。”
“即便如此,一些旧兵甲对南朝军队实力的提升也相当有限。当然,若咱们肯出售火炮、鸟铳,此事又另说,但咱们不可能出售火器给他们。”
“所以,咱便弃了以兵甲扶持南朝的计策,而是令光明卫在日本南北朝多布谍探,南朝谍探设法让南朝撑久些,北朝谍探则设法给那足利幕府添乱。”
“如此,无需耗费多少钱粮、物资,便可有效迟滞日本南北统一。不比出售武器强多了?”
了解到老朱这番布局,刘宽真心赞叹道:“陛下之策略确实更好,微臣佩服。”
朱元璋依旧爱听刘宽的马屁。
他笑了笑,却又说起另一件事:“元宵节后,你便尽快督办修建新铁路之事吧,若那铁运公司从民间筹集的钱粮不够多,咱还可以让朝廷这边多占些股份。”
“而今佐渡岛每月都会运回数目不菲的黄金,至于粮食,国内不足亦可以通过海贸从越南、暹罗购买。总之不会短缺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心中舒爽。
他发现自从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并拥有足以纵横大明周边海域的水师,很多之前视为难题的事都变得简单了。
比如说钱粮。
拿下了日本便不怕缺钱。
称霸了南洋则不怕缺粮。
钱粮充足,不仅可以暴兵,提升军队战力,更可以发展科技、教育、交通等,提振民生经济。
而这则会让大明钱粮更加充足!
用那后世的话来讲,便是一切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大明必将蒸蒸日上!
···
···
正月初八,刘宽让科技司正式对外公布了将组建“大明第一铁路运输公司”,将向民间售卖公司部分股份的消息。
并将在二月初二,于京师公开进行公司股份盲拍。诚邀直隶、江西、浙江三省富室前来京师与会。
之所以将范围限定在直隶、江西、浙江三省,主要是考虑到文告传递以及富人进京都需要时间。
另外,既然有“大明第一铁路运输公司”,以后自然会有第二、第三铁路运输公司。
不怕不能将其他省份的商贾、士绅囊括进来。
文告一发出去后,最先动起来的就是居住在京师或直隶别处的大明勋贵们。
按照老朱的规矩,勋贵之家是不能经商的,自然也不能参与这次跟朝廷的合作。
但他们的亲戚却可以经商,便可以拿着勋贵们的钱来投资铁运公司。
汤和甚至厚着脸皮,让他夫人胡氏到刘宽府上打听消息。
“信国夫人说是来看望妾身这个孕妇的,可临了还是不好意思地问起了铁运公司的事。”偏厅中,朱蕙兰挺着个大肚子笑盈盈地道。
刘宽看出朱蕙兰很有诉说的欲望,很配合地问:“娘子怎么回答的?”
“自是按照夫君教的,照实说喽。”笑容让朱蕙兰年轻的俏脸笼上一层母性光辉,“她听闻铁运公司可能三五年内都难盈利,竟然迟疑起来。”
“妾身当时便道,三五年内难盈利,可铁路股份却可持有三十年,也就是说能赚二十好几年的钱,难道还怕亏本么?”
“铁路之利越到后面越多,盈利二十几年,不仅不会亏本,反而能几倍、十几倍的赚回来。”
“听了这话,她才算豁然开朗。”
听朱蕙兰讲完,刘宽笑道:“从你的描述看,信国夫人应是个老实人,多半是信国公让她过来跟你打听这事的。”
朱蕙兰笑道,“母后也说过,信国公那人最是精明。”
不知是这两三年老朱脾气“变好了”,还是私下里跟勋贵们说过什么,之后几日竟有不少勋贵家人通过各种渠道打听铁运公司以及股份盲拍的事。
在京师很难有什么事能瞒过老朱的耳目,因此刘宽便不避讳什么,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则一个字不漏。
当然,整体上他是欢迎勋贵们将钱投入铁运公司的——总比他们拿去享受,或者买房置地,又或是干脆埋在地底下要强···
一转眼元宵节过去。
这日,刘宽拿着一份写好的奏本来奉先殿面圣。
行礼之后,李贵将刘宽的奏本转交上去。
这份奏本内容不多,老朱很快看完,手指敲着御案沉吟起来。
过了一两分钟,他才用询问的口吻道:“你真觉得现在放出那套蒸汽纺织机器合适?”
却是机器制造局那边在去年忙碌完研制各种机床之事后,终于根据刘宽给的资料,在年底将一整套的蒸汽纺织机器研制出来。
这套机器被试用了近一个月,确认没什么大问题,可投入实用,刘宽才写了这份奏本。
“回陛下,正是这套机器放出后会对百姓造成不小的冲击,所以微臣才请建立专门的官营纺织厂以试用。”
“大明既开启大航海,主动与海外诸国进行民间乃至官方的商贸,仅靠如今手工生产的那些布匹,除去国内所需,能销往海外的并不算多,至少不如宋代。”
“原本,大明想要布匹产量达到宋代巅峰水平,只能等人口进一步增长,百姓也将更多时间投入纺织之中——这至少需要数十年才可能实现。”
“可有了蒸汽纺织机器,哪怕暂时只在官营厂用,只要多办几座官营纺织厂,这个时间便可迅速缩短。”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元璋又沉思一阵,道:“你请设立官营纺织厂之事咱便允了,便放在···在户部下增设商贸司,管辖官营纺织厂等偏向商贸的的厂坊。你以为如何?”
刘宽知道,老朱是觉得如此下去,工部的工营司如今会变得臃肿,乃至成为掌控大明工业收入的庞然大物。
如今工营司除下辖六合钢铁厂、青龙山煤厂外,还有多个水泥厂、造纸厂以及玻璃厂。
虽然所有的厂子加起来还不足二十个,但去年一年便给大明贡献了上百万贯财政收入!
须知,在刘宽到来前,大明一年财政总收入才五六千万贯而已。
一个才建立没两年的工营司,竟能获取之前财政总收入的几十分之一,老朱岂能不重视?
纺织行业钱景目前来看要比钢铁、煤炭、玻璃、造纸好得多,若也加入工营司,说不得两三年后工营司赚的钱便会翻几倍(老朱低估了)。
出于平衡考虑,老朱也不会让工营司管官营纺织厂。
就在刘宽琢磨着朱元璋的心思时,朱元璋又道:“虽然官营纺织厂隶属户部,但咱会给予科技司指导之权——毕竟你最清楚这官营纺织厂该怎么组建,又怎么运转嘛。”
官营纺织厂是要当做民营纺织厂样本去办的,刘宽可不希望它变成了大明的血汗工厂。
此事他当仁不让。
于是拱手应道:“微臣遵旨!”
“这奏本咱会让人帮你递到内阁去,若无别的事,你便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