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称号天工!议专利法【求追订】

    刘宽道:“第一件事,重新设立一套工匠等级划分及评定体系。”

    朱元璋道,“咱大明不是有一套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么,难道不行?”

    大明原本的工匠等级体系刘宽在改革六合铁场时就了解了——匠徒、下匠、中匠、上匠、大匠。

    后来老朱为鼓励工匠上进,又在大匠之上增设“宗匠”级别。

    这套等级体系在封建时代已经称得上先进了,但对于一个要步入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却远远不够。更别说,大明目前的工匠评定之法也存在不少漏洞。

    “陛下,要想发展科技,让大明步入工业化,就必须设立一套更加严谨且实用的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大明目前的工匠体系虽已不错,却还不够好。”

    朱元璋一笑道,“哦,那你倒是说说,这工匠等级和评定体系该如何改革?”

    刘宽道:“根据后世的经验和一些相关理论,微臣认为应该让等级更多更细——匠徒、下匠、中匠、上匠这前四个级别可以不变。”

    “再往上可以增设匠师、大匠师、匠宗、大匠宗及称号天工五个级别,加起来便是九级,恰好与数之极相对应。”

    朱元璋道,“你说的后四个等级咱都能理解,可那‘称号天工’是何意?”

    刘宽道,“微臣的设想是,各类工匠技艺实际只划分为八级,也即是说,只论技艺的话,工匠上升到大匠宗层次就到顶了。”

    “至于称号天工,则是一种特殊荣誉。必须某位匠宗或大匠宗,在工艺上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才可由大明皇帝授予‘天工’称号。”

    “称号则是一个前缀,可以用来描述其功绩。比如某位铁匠在打铁方面有重大贡献,陛下便可授予其‘铁艺天工’称号。”

    朱元璋听得点头,“你这想法倒是不错,不过‘铁艺天工’这个称号未免俗气了些,倒不如用四个字的前缀,找专门的文人去想。”

    刘宽笑道,“此事自然是陛下说的算。”

    “可还有别的?”朱元璋又问。

    “工匠技艺若能达到匠宗级别,便算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人才,国家应给予一定年俸,进行供养。”

    “同时,还应当给予工匠足够高的社会地位,比如若到了匠师级别,地位便与秀才等同,大匠师则等同于举人,匠宗则等同于进士,大匠宗则等同于翰林学士。”

    听到刘宽这番话,朱标张口欲言。

    他觉得若朝廷一下子给工匠能比拟读书人功名的地位,只怕会引起天下士子反对。

    但想到工匠对国家的重要,且如今是大明最好改革的时候,他便将这话咽了下去——他很清楚,若他父皇都不能做成此事,等他即位后更难办成。

    朱元璋听了刘宽关于提高工匠社会地位的建议,并未说行还是不行,而是问:“那工匠级别该如何评定呢?”

    大明以前的工匠评定方法颇为简陋,只需一名同类别的大匠及管理该工匠的衙司长官认可其技艺,便可定下其级别。

    里面的操作空间很大。

    不少工匠因为得罪了人,得不到应有的级别和待遇;同样也有不少会钻营、有关系的工匠获得超过其水平的级别和待遇,尸位素餐。

    若提升工匠社会地位,还给予匠宗、大匠宗年俸,那么这里面涉及的利益便更大。

    如果没有一套合理且严谨的工匠级别评定方法,那么新工匠级别体系对工艺发展的促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刘宽道:“可由工部新设一衙司来负责此事——最主要的是监考人员必须来自多方,尽量公正。”

    “比如,匠徒只需在县里有司备案即可,无需考核;下匠、中匠、上匠则需在府里有司考核,监考人员可为本地、外地匠师或大匠师各一名,工部有司官员一名,府衙派遣官员一名,按察使司派遣官员一名。”

    “匠师、大匠师则需在各省城考核,可尝试分为笔试、实操两部分,监考配置则参考府一级别。”

    “至于匠宗、大匠宗的考核,自是得在京师举办,由工部、天工院、都察院三方派人监考——大匠宗的考核结果也可由陛下参与决定。”

    朱元璋听了微微沉吟,道:“你这考核方法听着确实比以前更加严谨些,但用笔试考核工匠能行?工匠没几个识字的吧?”

    刘宽道:“陛下,当前识字的工匠确实不多,但咱们可以培养识字的工匠啊——能识字读书的工匠,潜力可比不识字的大多了,对国家发展工业作用也更大。”

    “微臣的想法是,可以在各省城、府城,乃至各县城建立专门培养工匠的学校,可称之为工校。”

    “这工校除了教授有意做工匠的年轻人各种工造技艺,也教授他们识字、学算,乃至自然科学知识。”

    “若依此法,五到十年下来,大明便可多出一批识字会算,懂得一些自然科学道理的能工巧匠,甚至是诞生出一批未来的匠宗、大匠宗,乃至天工!”

    朱元璋抓着胡须思考了会儿,道:“既然要将科技司改为天工院,不如就由天工院负责改革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之事。”

    “且日后这工匠的等级考核及工校的建立、管理,也由天工院负责。”

    “你既要担任天工院院正,回去后便就这几件事写到一份奏疏上,交送内阁走个流程。”

    听到朱元璋用“交代任务”的语气说出这番话,刘宽一呆,心想:怎么说这么多,最后活儿全都落在我身上了?

    我这不是挖坑埋自己么?

    朱元璋见刘宽在发愣,便问:“怎么,你不愿做此事?”

    刘宽回过神,立即拱手道:“微臣愿意。”

    说起来,如今科技司各方面事务都已步入正轨,对他这个主官而言,确实没什么挑战性了——开春后他在科技司除了处理日常公务,不少时间都在看书喝茶,就跟养老一样。

    也不知老朱是不是知道了他的工作状态,这才给他加担子。

    另外,若真设立天工院、在各地建立工校,他确实是最适合负责督办的人。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确实觉得刘宽自忙完铁路运输公司之事后懒怠了些——人看起来都比原来微胖了一圈便是最好的证明。

    “不是说加速科技发展,要办两件事么,另一件事是什么?”朱元璋问。

    刘宽道:“陛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想让大明百姓重视科技,乃至多出科学家、发明创造之才,还必须让他们看到切实的利益才行。”

    “朝廷提升工匠地位,表示对工匠的重视只能算一方面,最好还能与财富挂钩。”

    “因此,微臣建议出台‘专利法’,让发明创造之人可以通过专利获得财富,以此激励百姓去研究有用之科技。”

    “专利法?”朱元璋、朱标听了皆是疑惑。

    因为中国封建时代根本就没有专利保护的概念——事实上其他国家也没有,都是到了近代才陆续设立此法的。

    而即便到了现代,也有阿三国不鸟部分国际专利法,我行我素。

    所以,老朱父子一时很难凭借字面意思理解专利之概念。

    刘宽解释道:“陛下,所谓‘专利’,指的是专有权利和利益。而微臣所说的专利,主要指发明专利。”

    “比如说,蒸汽纺织机是由朝廷下属机器制造局所发明的,但随着日后蒸汽纺织机推广向民间,必然会有人设法仿造。”

    “原本,机器制造局可以通过生产蒸汽纺织机卖给民间,将研究这套机器耗费的钱粮等成本连本带利地赚回来,甚至赚得千万倍利益。”

    “可若是他人很早就破解了蒸汽纺织机,仿造出类似的,也拿去卖,抢占市场。”

    “这种行为无疑会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苦心研制出蒸汽纺织机的机器制造局损失很多利益。”

    “若不对这种行为进行限制,天下间谁还会花费心思、时间、金钱去研发新科技?岂不都等着仿照别人的?如此一来便于发展科技大大不利!”

    “因此,后世各国开始重视科技、发展工业后,都出台了相应的专利保护法,甚至有国际专利保护法。”

    “为的便是鼓励人们钻研科技,不断发明创造出更好的机器、更高的技术,促进科技发展。”

    刘宽这番话虽然说得浅白,但道理却很新,因此老朱、朱标听了一时沉思起来。

    约莫过去两分钟,老朱才堪堪消化了这番话,却皱着眉问:“按你所说,若日后民间某人研究出一项重要发明,而朝廷又要大量使用他的发明,岂不是也得给他钱?”

    “而此人则能依靠这项发明,越来越富有,乃至子子孙孙都一直能通过专利从朝廷获得海量钱财?”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