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上芜铁路,翰林议政【求追订】

    刘宽听了笑道:“朝廷要维护法律,自然得以身作则,给予发明人专利费用。”

    “但陛下不要只看着朝廷给私人发明者专利费,也得看到,朝廷下面有众多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能拥有的专利必然更多,民间要用也得给朝廷专利费。”

    “微臣可以肯定的说,若专利法落实得好,朝廷能从专利中赚到的钱,肯定比给出去的钱多得多。”

    “另外,后世专利并非永久的,会根据种类不同设定时限。”

    “如后世新朝,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期限仅十年;外观设计专利则为十五年。”

    “最后,有些高科技成果,外界一时很难破解,那么研发者便可超越保护期限一直获得利益。”

    朱元璋听得点头,“原来还有专利保护期限一说——后世律法果然成熟,少有漏洞啊。”

    这时朱标开口道:“妹婿,这专利保护法听着确实不错,但即便以朝廷的力量,想要落实好也很难吧?”

    “比如说,专利如何鉴定?又比如说,如何禁绝不交专利费的仿造之事?”

    对于朱标的问题,刘宽并不意外。

    他道:“太子殿下,专利鉴定是个技术活儿,只能依靠朝廷培养的科研、工造人才。”

    “至于专利法的落实,其实在后世都是很多国家要解决的难题——仿造者层出不绝,有时候仿造与发明又很难界定,想要追责确实难。”

    “可即便再难,有专利法和没专利法完全是两回事。就好像秩序,有秩序和没秩序也是两回事——再差的秩序也比没秩序强。”

    “只要大明设立了专利法,并尽力去落实,哪怕开始落实的效率很低,也能大大鼓舞发明创造者,于科技发展大有裨益。”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标还在沉思,朱元璋已忍不住赞叹起来。

    “再差的秩序也比没秩序强,这话说得好啊。同理,有法律肯定比没法律强——专利法的事咱也允了,同样交由天工院去办!”

    老朱是可劲儿的给权力,刘宽却不敢全都接着。

    他立马道:“陛下,专利法的制定及将来专利的界定,可以由天工院负责,但朝廷的专利费以及追责民间仿造之事却得由财部、刑部有司负责才行。”

    朱元璋点头,“这事咱明白——不该分给你的事,咱也不会让你担着。”

    刘宽又道:“陛下,将科技司改组为天工院怕是需要不短时间,因此微臣想等‘上芜铁路’通车后,再完成此事。”

    “上芜铁路”指的是上海到芜湖这条直隶江南铁路。

    朱元璋问,“上芜铁路大概何时能通车?”

    “大概四月份即可,最迟不超过五月份。”

    朱元璋点头,“行,便按你说的办。”

    ···

    ···

    自这次奉先殿议事后,刘宽便又忙碌起来。

    将科技司改组为天工院确实不是一件小事,他首先得想好适合大明当下情况的天工院架构。

    来大明几年,刘宽已经认识到,在大明想要弄出后世那般复杂精密的机构是不现实的——不是弄不出来,而是弄出来了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因为沟通问题大大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这是一个没有电脑、手机,交通也比较缓慢的年代。

    最终,刘宽决定在天工院下设三大部门:院政处、自然科学研究司、工造技艺促进司。

    院政处下会有几名负责管理行政、人事、财务、勤务的主事,及低级官员数名、吏员若干。

    自然科学研究司简称“科研司”,暂时下辖专利处、发电机研发实验组以及机器制造局等局所——目前科技司下其实没什么真正的科研部门,只能将几个沾了点边的挂上去。

    工造技艺促进司则简称“工艺司”,下辖工匠管理处、机车制造局、铁路建设研究所等局所。

    至于第一铁路运输公司,刘宽准备转给工部的工营司管理。

    天工院官吏编制方面,暂定院正、院判各一名,院副两名——院副将各自分管一摊事务,院判则主要负责监察之事。

    两司则各定郎中一人,主事数人,低级官员及吏员若干。

    其中专利处是为专利之事设立的;工匠管理处则是为了改革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还有建立工校而设立的。

    建立工校之事,刘宽准备先在直隶试行,两三年后再推广向整个大明。

    至于专利之事,刘宽更是准备等天工院成立后运转畅通,工匠等级体系改革进行的差不多了,再去做·······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很快。

    仿佛是一转眼,便到了四月底。

    洪武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上芜铁路正式通车运行!

    从此,直隶江南数府几乎都能享受到火车的便利——往东去可以顺江流而下,往西走则可乘坐火车,交通不知比以前快了多少。

    再加上这几年朝廷促进商贸,直隶江南之商业便越发繁荣昌盛了。

    到了五月上旬,北平至真定的铁路也动工开建。民间注意这件事的人倒挺多,但朝廷官员却都在议论另一件事。

    五月初三,朱元璋下旨撤工部科技司,另设天工院。由原科技司郎中、科技伯刘宽担任院正(正四品)。

    另任原科技司员外郎赵承柱任院判(从四品),任赵又选、马嘉文为院副(从四品),任郭天问为自然科学研究司郎中(正五品),任裘七尺为工造技艺促进司郎中(正五品)。

    并下旨言明,令刘宽带领天工院办理工匠制度改革、专利法、工校诸事务。

    哪怕如今朱元璋威望极高,关于天工院的一系列旨意、文告下发后,也引得朝野议论纷纷。

    翰林院。

    来京两年多的方孝孺已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此时他正在职位上翻着一本古籍,默默抄写着,仿佛不远处几位同僚的议论与他无关。

    可惜,纵然他无心去听,议论还是一句句传入耳中。

    “诸位说说,上面是怎么想的,将科技司改立为天工院也就罢了,还将那院正定为正四品。这是何道理?”

    “可不是——咱们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也才正五品,那钦天监监正、上林苑监正也是正五品,就算是国子监监正,也才从四品。”

    “天工院说到底不过是从工部分出去的,管着工造、工匠之事,发明一些奇技淫巧,凭什么主官比各大院、监品级都高?”

    “也不能说比所有院监主官品级都高,督察院都御使的品级不还在那天工院院正之上么。”说这话的人阴阳怪气。

    这时有人看向方孝孺,道:“希直(方孝孺字)兄,你不是常被太子殿下请去讲书论政么?可知道太子殿下如何看待此事的?”

    方孝孺头也不抬地道:“太子殿下说:重视科学、发展科技乃大明国策,不可动摇。”

    国策?

    不可动摇?

    议论的几人听了面面相觑,一时皆沉默了。

    朱元璋不重视他们这些文人,乃至轻贱,也就罢了。反正朱元璋年纪大,他们可以等个十年,等朱元璋驾崩,朱标即位,毕竟这位太子少年时便亲近文人、儒家。

    可如今看这架势,在朱标心目中,他们文人、儒家的地位也要落在那科学、工匠之后了啊。

    这可如何是好?

    总不能他们再去等朱标驾崩,押宝太孙朱雄英吧?

    想到这里,忽然有人道:“听说大本堂儒学、数学、自然三位老师中,太孙最亲近科技伯,对其言听计从。”

    这人的话没头没尾的,可周围听见的翰林院同僚都明白他的意思。

    看朱雄英的样子,只怕登基为帝后会更加重视那什么科学,届时他们文人在朝野的地位或许更低!

    听同僚们一时不吭声了,方孝孺终于扭头看了他们一眼。

    随即叹了口气。

    ‘这些人还不知天工院对工匠制度的具体改革措施,若知朝廷将给予工匠等同于读书人的功名,只怕更难接受。’

    放在来京师之前,方孝孺得知这些事,反应会比这些同僚更剧烈。

    但在京师这两年多的种种见闻,尤其是与太子的交流,却令他想法发生了改变。

    他觉得,时代真的要大变了,儒学、文人也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行。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