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院正式挂牌后,刘宽没有急着推出工匠体系改革政策,而是准备先在直隶范围内试办工校。
这日。
刘宽在天工院衙门内召开会议。
因为跟工部关系很深,今后事务上也多有往来,所以天工院衙门选在工部大院东边的一片院落——这处建筑群虽远不如工部大,却也有七个院子,上百间房屋,不算小了。
会议地点在院政处。
而院政处是位于最北边中间的一个院子,打开院门,便可见一条能容两辆马车并行的水泥道路直通天工院水泥牌坊大门。
说起来天工院的牌坊大门原本也是要选用大理石的,但刘宽为了突出天工院与其他部院的差别,便让工匠们用水泥、钢筋建造了现在这座风格新颖的门楼。
至于天工院其他建筑,也多是由水泥、钢筋、青砖建造的。
院政处甚至是一栋两层的钢筋、水泥建筑的楼房,建筑主体没用到任何木料,只是在最后进行内外装修时,用了些木料,让两层楼内外风格偏向此时人的审美。
除此外,天工院的窗户也摒弃糊纸之法,采用了多格玻璃窗。
反正建造天工院衙门的钱都是朝廷拨付,且建材也多出自朝廷下属部门,实际不会花多少钱。
因此时大规模建筑费用最高的就是各种好木料乃至大木,天工院用钢筋、水泥取代,哪怕采用玻璃窗,最后花费竟然依旧比老式建筑之法的预算低了一大截。
可以说,天工院的建造真正颠覆了工部官吏们的建筑观念。从此以后,工部开始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屋宇,只在必须之处用大木。
不过大明建造行业的工匠对钢筋、水泥、混凝土等新型建材的使用仍处在摸索与经验积累中,所以天工院虽建得省钱,可在美观上跟多用木料的老式建筑相比终究差了些。
刘宽的建筑审美水平并不高,只是觉得水泥地、白灰刷墙的楼房里坐着一群古装官吏,看着有些违和罢了。
此时,在院政处的会议厅内,看着长桌两边坐着的一众属官,刘宽便有这种感觉。
事实上,赵承柱、赵又选等人此时同样不自在。
刘宽坐在靠背椅上挪了挪屁股,见吏员给众人上好茶水,便开门见山地道:“马院副先说说直隶各府州的工校建立得如何了吧。”
分管此事的院副马嘉文四十来岁,身材偏瘦,面带沧桑,给人一种精干的感觉。
他原本也是工部官员,早已接受刘宽带来的一些改变,比如说开会带笔记本等。
此时他便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道:“根据之前工匠管理处的会议,直隶各州府招收的头一批工学生将在一百至三百之间,人数不会太多。”
“故各州府是先找现成的房舍来办工校——目前直隶十府四州的校舍都已选好,至少能容纳百名工学生入校学习。”
“不过各州府选择的校舍好坏不一,有些条件太差的,乃至不足容纳当地工学生学习的,或许后面还需更换校舍。”
刘宽点点头,道:“咱们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的问题后面再解决。赵院副,你说说学校师生的招募情况。”
另一位院副赵又选也四十多岁,却身材微胖,长着一张和气的圆脸,好像一位商贾。
他也打开了面前的会议笔记本,对着准备好的资料说道:“咱们天工院虽没有工匠管理之权,却可征聘工匠,所以各科匠师目前基本已征聘完毕。”
“不过文学、数学两科的教师却不怎么好招——地方读书人对教授工匠颇有微词,愿意应聘者寥寥。”
刘宽皱眉道,“工校文学只需教授学生识字及忠君爱国之道即可,无需教授儒学经典,对教师要求并不高。实在不行,便放低标准,不可能招不到。”
如今已是洪武十八年,老朱办官学十六七年,直隶范围内读书识字之人可不少。
“至于数学教师,实在不行,就向地方官学借用——老师借不到,借学生也可。”
刘宽就不信了,老一辈的读书人鄙视工匠,那些学生也如此。
他办《自然科学》期刊也有三年了,可不只是宣传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也宣传了科技、工业、匠人的重要性。
如今《自然科学》销量这么大,肯定有一批年轻人被期刊中“重视科学、重视工业”的观点影响。
赵又选点点头道:“下官明白了。”
说完将重点记在了笔记本上。
“工学生招募情况如何?”
赵又选道:“工学生招收年龄范围在八岁至十二岁,且不论匠户还是民户子弟,皆可入学。再加上咱们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也不多,目前各州府工校招生名额早已满了。”
“所以,目前有的校长建议提高招生标准,或者干脆进行一场入学考试。”
刘宽看向其他人,问:“此事你们怎么看?”
赵承柱、郭天问都不吭声。
马嘉文道,“下官觉得或可让各校举办招生考试。”
赵又选却道:“若要进行考试,就必须有一套公正的考试制度才行,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制定好的。”
“而若让各校自行举办考试,只怕会发生舞弊之事,闹起来咱们天工院的面子可就难看了。”
裘七尺道,“考试牵扯太大,确实不能随便举办。不如让各校优先录取匠户出身和年纪大的孩子,反正咱们明年还要继续招生,若谁有心入读工校,也不怕晚一年。”
如今朝廷上确实有不少人盯着天工院,哪怕有老朱力挺,也得天工院不出错漏、不给他人把柄才行,不然老朱面子上过不去。
念及此处,刘宽见没人提别的建议,便道:“那便按裘郎中所说,优先录取匠户和年龄大的学生。”
之后,刘宽又与一众属官讨论了下其他方面的工作,便散会了。
作为院正,刘宽在院政处的二楼有自己独立办公室,窗户按照他的要求开得又大又低,且格子窗的每块平板玻璃都有半尺多见方,已然有点后世落地窗的感觉了。
刘宽端着茶杯,坐在了专门让人打造的转椅上,喝了口茶,便不禁感慨起来。
‘可惜我是这大明朝廷的官员,而非后世公司老总。若是老总,还有标致能干的年轻女秘书就好了。’
略微胡思乱想了下,刘宽便将某些不良想法驱除出脑海,开始处理办公桌上的各种文件。
天工院新设,工校、工匠等级体系改革、专利法等一堆事排着队要做,他如今可是又忙碌了起来,再想像前段时间那样看书喝茶养老是不成了。
···
···
转眼到了六月,天气越发炎热起来。
刘宽本想让工校等到八月、九月再开学的,但又觉得太拖。
他想让工校在六七月放“暑假”,提出来后却引得属官一阵错愕——人家国子监都没说放暑假呢,你工校放暑假算怎么回事?
这终究是大明,不是后世,学子们没有那么娇贵,工校学生多出自匠户,更不会娇贵。
于是刘宽便息了设立“暑假”的想法。
刘宽的办公室放了一个铜制大冰鉴,可他依旧觉得热。
‘这砖石楼房也太热了,尤其是二楼。等凉快了,得找工匠给房子加个隔热层才行。’
刘宽拿着折扇给自己扇着风,心里嘀咕着。
他很想回家里办公——刘府有水榭,不仅更凉快,还能让侍女给他扇风,若再吃个冰镇西瓜、葡萄,那享受也不比后世空调房差多少。
‘要不我找个借口翘班回家,把公务带回家里办?’
在刘宽这么想时,宫里来人了。
又是老朱让他进宫议事。
刘宽只好压下偷偷翘班的想法,跟着小宦官进宫。
来到奉先殿,刘宽发现这里比院政处的两层楼房明显凉快一些,也不知是殿内冰鉴更多,还是殿宇设计有避暑功能。
“参见陛下。”
“平身。”老朱笑着摆了摆手,便道:“刚收到北洋水师快船送来的消息,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已经回来了!”
骤然听到这消息,刘宽也是一阵欣喜。
他随即问:“陛下,探索舰队如今到何处了?可知他们在美洲收获如何?”
老朱笑道,“咱既然收到了探索舰队回来的消息,自然也收到了他们的奏报——奏报是在虾夷岛发出的,虽然报信的是快船,但探索舰队也不会太慢,估摸着都快到登州北洋水师大营了。”
“要说收获,那可着实不小。不仅玉米、红薯、土豆这三样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找到了,还找到了橡胶树、金鸡纳树以及多种其他美洲农作物。”
“咱已经下旨,让探索舰队抵达北洋水师大营稍稍修整两日,便来京师,咱要接见这些远渡重洋、为大明立下泼天大功的勇士!”
三样粮食作物和橡胶树、金鸡纳树都找到了?
刘宽很是惊喜。
他原本以为,起码得两三次远航探索,大明才能找齐这五样美洲好东西呢。
但想想,老朱一次性派去三千多精锐士卒,又指明要找到这五样东西,甚至有他给的图样及文字描述作参照,能一次性找齐倒也合理。
当年欧洲去美洲冒险的那些人或许航海技能更强,但论全面素质,绝对比不上大明这支远航探索舰队。
回过神来,刘宽便拱手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哈哈哈,”老朱高兴得一阵畅笑,随即吩咐道:“也不知那五样东西探索舰队养护得如何,咱找你过来,便是想让你先去指导下户部农业司,让他们做好培育这五样好东西的准备。”
虽然又被老朱加了担子,可这回刘宽却高兴得很。
因为他很清楚,这五样美洲植物对大明的重要性。
他当即拱手道:“微臣定竭尽所知,办好此事!”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