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道:“你说人地矛盾是农耕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
“回陛下,工业社会矛盾主要存在于掌握资本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也可以概括为富人与贫民之间,归根结底还是资源与利益的再分配问题。”
“因此,在微臣看来,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跟农耕社会并没有本质区别。而这一问题,即便是科技发达的后世各强国,都未能真正解决。”
听刘宽这么说,朱元璋眉头皱得更紧了,问:“也即是说,哪怕有你带来的种种机遇,大明也无法打破历史周期律?”
刘宽道,“如果陛下所说的历史周期律,指的是王朝兴亡,那确实是没法打破的。万物有生有灭,朝代也是如此,不可能永存不灭,毕竟地球、宇宙都有毁灭的一日。”
“但如果陛下说的历史周期率,指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国祚自周之后再难超过四百年,甚至多数正统王朝只有两百年左右的国祚,那如今大明已有很大可能突破这一规律。”
“当然,即便是大明发展科技、工业,宣扬科学,改造儒学,也需一代代帝王、臣民不懈怠才行,否则即便科技、工业再强大,也抵不住自取灭亡。”
听完,朱元璋稍稍沉默便神色复杂的一叹,“想要国祚长长久久,果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随即他又看向旁边的朱标、朱雄英,又露出笑容,道:“不过有标儿、雄英在,咱相信大明至少可保三代明君,延长至少百年国祚!”
朱雄英很懂事,当即拱手道:“孙儿一定不负皇爷爷期望,将来把自己儿孙也教育成明君,让大明再添两代明君!”
朱元璋听了高兴大笑,“哈哈哈,好,雄英不愧是咱的好圣孙!”
心情好了后,朱元璋便带着好大儿、好圣孙还有刘宽一起回到正殿,让刘宽播放电影。
刘宽调出准备好的电影,道:“这部电影叫做《荡寇风云》,讲的是历史上大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其余人不知戚继光之事,甚至是头回知道大明在历史上还曾抗倭。
女人们大多是感到好奇。
朱樉、朱檀等皇子则在想:抗倭?莫非小小倭国竟后来竟敢侵略大明?
唯有老朱、朱标已听闻过戚继光其人其事,但依旧对这部后世拍摄的《荡寇风云》充满兴趣。
其实刘宽曾想过播放《南京!南京!》——这部片子他已经下载到手机上了。
但考虑到今天毕竟是中秋佳节,而《南京!南京!》真的特别压抑,且朱棢、朱棣等几个年长皇子都不在,仅放给老朱一家子剩下的这些人看也没太大意义。
若有机会,刘宽倒是想将这部片子放给大明朝的文武大臣们看看,免得再有人对大明针对日国的政策说三道四···
平板放好,电影开始。
一幅海边俯拍的画面下,沧桑的旁白声响起。
“大明,嘉靖年间,由于朝廷海禁,地方官府腐败,沿海倭寇蜂起。”
“其中被认为乃倭寇之首的,却是一个安徽人汪直,屡次进犯沿海。”
“嘉靖三十六年,浙江总督胡宗宪说服汪直投诚,助除倭寇之患。”
“怎料,汪直随即被杭州府巡按王本固收押。倭寇不降,反四处生事,攻掠浙江沿海···”
旁白讲完,电影播放第一个剧情。
由洪金宝饰演的俞大猷率军攻打一处倭寇营寨,因为打法呆板,且倭寇装备了不少铁炮等武器,屡攻不克,反而折损了不少明军将士。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不禁皱眉,心道:记得刘宽说,这俞大猷似乎是嘉靖末年仅次于戚继光的名将,怎打仗如此之呆?
还有,这嘉靖年间的明军装备怎么看着还不如咱这时候?火器且不说,这盾牌、这甲胄也太差了吧?
接着电影又用一段剧情表示,所谓倭寇并非只是日国浪人、海盗,还有从日国战国时代杀出来的精锐正规军。
这些人在日国内经历过多年的战事,不仅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还懂得类似于《孙子兵法》之类的中国兵书,很难对付。
再接着,电影的主人公戚继光(赵文卓饰)出场了。
其与俞大猷、胡宗宪进行了一场文戏之后,剧情随着戚继光的回忆来到了数月之前。
彼时,他才奉命来浙江就任,手下连一个合格的兵卒都没有···
《荡寇风云》长达两个小时,在后世刚播出时口碑并不高,甚至被评为烂片。
但在多年之后,其口碑又有所上升,并成为明朝抗倭的代表影片之一。
不过对看片还很少的老朱一家子来讲,这部影片自然是相当精彩的。
因此,当电影以一场戚家军剿灭倭寇的大胜结尾后,老朱一家子仍回味不已。
电影结束后,老朱并未像以往几次那样,带十岁以上的皇子、皇孙到偏殿去议事——大概是觉得没什么必要吧。
“夜已深了,都回去歇息吧。”
朱元璋拉着马皇后的手起身,吩咐一声,两人便一起离开了大善殿。
“恭送父皇(陛下),恭送母后(皇后娘娘)!”
刘宽等人目送老朱、马皇后消失在大善殿后门处,这才各自告辞,相继离开。
回家的路上,朱蕙兰发现刘宽有点心不在焉,便问:“夫君可是有什么心事?”
刘宽并未隐瞒,感慨着道:“我在想,我们今日为大明做出的种种努力,能让大明好多久。”
朱蕙兰虽然聪慧,但更多表现在理科、手工方面,政治方面她并未表现出什么田赋,也没怎么关心。
但她知道安慰刘宽,笑着道:“不管怎样,一定比历史上好得久。”
刘宽点点头不再多说,心里却仍在琢磨这件事。
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好坏跟君主关系很大——只要制度不变,纵然科技、工业发达起来,也改变不了这点。
刘宽相信朱标会是一个明君,一个好帝王。
朱雄英目前看来,应该也不会差,甚至可能又是一个雄主。
至于更后面的大明皇帝,他就拿不准了。毕竟这一时空大明的皇位继承已经完全不同于历史,他没有了任何参照。
朱棣这一脉后面会出个堡宗,谁又能保证朱标这一脉不会出个类似堡宗的皇帝呢?
‘或许,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让大明更强大一些,软硬件基础更坚实一些。’
‘如此,即便将来这一时空的大明也出现昏君,国家依旧能凭借雄厚的底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想到这里,刘宽吐出一口浊气,掀起马车帘子,望向窗外的夜空。
今夜,月亮真的很圆。
···
···
对马岛,南马卫。
卫城一所貌似普通的宅院中,朱棣也在举头望明月。
自正月上元节之后,他不是在岛屿上,便是在舰船之上。一是奉命巡视北洋都司,二是督办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之事。
如今大半年过去,对北洋都司的巡视早已完成,令他对虾夷、苦兀、冰火岛等地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可惜将来他已经准备去印度就藩,而非在北部某地,否则这番巡视学到的东西倒是很有些用处。
至于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之事,也进展不小。
日国南朝各大名几乎都在推行“改稻为桑”之策,可以预见,今秋日国南朝粮食将大大减产。
大明不少参与此事的海商,已经从东南亚运来了稻米,准备在日国大赚一笔。
这并不符合朝廷计划。
“改稻为桑”目前只是初见成效,想要完全落实,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若是大明海商们一开始便摆出一副难看的吃相,只怕会让日国推行此策的大名藩主们反悔。
因此,朱棣已经下了命令,不准海商们的粮价超过某条线——根据道衍等幕僚的估计,在这条线下,海商们依旧能赚不少,而日国的藩主们也不至于因粮价过高而觉得吃亏。
次日。
沈绩作为海商代表来见朱棣。
“草民参见燕王殿下!”
“平身。”朱棣淡淡抬手,随即便问:“各家都同意按孤的命令行事吧?”
沈绩道,“这买卖本就是朝廷给的,又关乎朝廷对日大计,我等商贾岂敢不从?”
朱棣知道一味强压商人们也不行,便道:“你们想赚大钱便耐心等几年——待日国南朝习惯了卖生丝买粮食的生意,还不是任尔等拿捏?”
“殿下说的是。”
“今秋移民之事办得如何了?”朱棣又问。
沈绩道,“回殿下,今年日国南朝因为大规模推行改稻为桑,民间饥荒更加严重,再加上与北朝进行了数次战役,使得大名们横征暴敛,日国小民日子便更艰难了。”
“再加上,我等派人宣说,女子出海有机会嫁个好人家,不仅能吃饱饭,甚至能给家里寄钱,因此日国南朝卖女之风大盛。”
“草民统计了一番,自七月初算起,各家做移民买卖的海商共计签下了五万余日国年轻女子的身契。”
朱棣虽然有所心里准备,可听了这话还是惊讶,“竟这么多?除了大明海外卫所,剩余的都弄哪儿去了?”
沈绩道,“一部分送到了国内,还有一部分送到了高丽。”
朱棣又问:“国内和高丽都是些什么人在买?”
“这···”沈绩犹豫了下,“高丽都是权贵们在买,至于国内,草民并不做这个生意,实是不知。”
朱棣看了沈绩一眼,一笑道:“孤看你是不敢说吧?也罢,孤也不为难你,下去吧。”
沈绩额头见汗,忙告辞一声,退了下去。
稍后,已升职为光明卫指挥佥事的娄奎前来汇报。
“殿下,在咱们的策划和推动下,土岐氏、山名氏已经联合起来,准备起兵对抗足利幕府了。”
“另外三家大名也有此意,若土岐氏、山名氏能在初期战事中取得优势,想必这三家也会转变阵营。”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