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戏剧正德,真禁猪令【求追订】

    “正德皇帝朱厚照算是历史上大明列位帝王中争议颇大的一位。”

    争议颇大?

    难道比咱(俺)更大?

    刘宽上来第一句话,就进一步吸引了老朱、朱棣的注意力,便是朱标也对正德事迹更感兴趣了。

    刘宽接着道,“首先是正德帝的出生——之前微臣讲弘治帝时不是说过么,朱佑樘一生只娶了皇后张氏一人,而张氏为其生育了二子一女。”

    “按正史记载,朱厚照便是张氏所生嫡长子,至于张氏所生次子及女儿,均在幼年就夭折了。”

    “但在弘治末年、正德初年却发生了有名的‘郑旺妖言案’——郑旺本是北京卫所军军余,曾有一女闺名叫王女儿,十二岁时被转卖给京中勋贵,不久又转卖给一沈姓人家···”

    待刘宽讲完“郑旺妖言案”,老朱父子三人便琢磨起来。

    随后朱标便率先开口道,“按妹婿所说,这件事无非有两种可能。其一,朱厚照却是张皇后所生,那郑旺不过是迷心富贵,恰好被一宦官所欺骗,才传出朱厚照是他女儿所生的言论。”

    “其二,朱厚照确非张皇后所生,而是那什么王女儿之子,朱佑樘为维护皇后张氏,才处置了帮郑旺联络宫女的宦官,却留了郑旺性命。”

    老朱则不在意地道,“不论那朱厚照是张氏所生,还是宫女所生,都是咱老朱家的子孙。”

    “另外,朱佑樘又没有其他儿子长成,所以不论朱厚照是谁所生,也影响不了他的皇位。”

    “此事对大明来讲无关紧要,就不必多讨论了。”

    无关紧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件事终究属于宫中秘闻,甚至接近丑闻,哪怕在场都是老朱家自己人,讨论起来也是没面子的事。

    刘宽也没细究朱厚照身世的想法,接着道:“关于朱厚照的第二点争议,便是修建豹房,又长期居住于豹房并在那里处理国事。”

    “朱厚照是少年登基,且登基时有朱佑樘留下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位阁臣辅政。”

    “他即位之初也勤勉政事,但很快就在国事处置上与刘健等大臣因意见不合,爆发了冲突。”

    “正德二年,他让太监刘瑾在皇城西南修建豹房,于次年搬了进去,之后便很少住进宫中。”

    “有人说,北京原本就有豹房,朱厚照不过是令人扩建。也有人说,豹房就是正德时期修建的。”

    “至于朱厚照住进豹房的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方便在里面观看百兽争斗、纵情声色。”

    “但也有人说,这是朱厚照用来对抗当时势力已经颇为强大的文臣群体的一种方法。”

    刘宽说到这里暂时停下。

    朱标、朱棣却都不禁看向老朱。

    因为两人觉得朱厚照移居豹房这点跟老朱有点像——老朱也是在其他宫殿理政不得劲儿,最后搬到了奉先殿这么个特殊所在。

    需知,奉先殿可是供奉老朱家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朝臣们在此奏事,心里多半会很不自在,甚至可能犯怵。

    “都看咱干嘛?”老朱瞪眼,随即道:“刘宽,你继续讲,除了豹房,这朱厚照还干了什么有争议的事?”

    刘宽道:“朱厚照还宠幸、重用宦官和武将——或许他本意是想学习先辈,利用宦官、武将平衡日益壮大的文臣、士绅群体势力。”

    “但结果却是,他先后所重用的刘瑾、张永、钱宁、江彬等,都是自私贪婪的弄权之辈——这些人前前后后总共有八个,后来被合称为‘八虎’。”

    “八虎中权势最大的便是太监刘瑾——据说刘瑾势力最大时,不仅成为了皇宫宦官一把手,还结交朝臣为党羽,甚至结交在外领兵的武将。”

    “后来他在陕甘推行清丈屯田政策时,引发军心不满,宁夏安化郡王趁机宣布起兵清君侧,而清君侧檄文中写的便是刘瑾种种罪名。”

    听到这里,朱棣不由面色一变。

    虽然知道正德朝曾有两位藩王起兵造反,可听安化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他还是一阵心虚——因为在刘宽所讲的明史中,他后来也是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靖难的。

    他往龙椅那边一看,果然发现朱元璋又在用眼神刀他。

    刘宽则继续道:“安化王起兵前并未进行充足的准备,甚至可以说有点儿戏,因此起兵没多久,便被宁夏一位游击将军用计给擒拿了。”

    “后来安化王被送到京师,朱厚照大开庆功宴时,八虎中的张永等人便趁机告发刘瑾种种不法之事,甚至说刘瑾想要谋反。”

    “太监谋反?”朱棣听到这里忍不住讶然出声。

    刘宽笑了笑,道:“后来朱厚照派人去抄家,除在刘瑾家抄到数百万两金银及各种珠宝外,也确实抄到了盔甲、弓弩等违禁兵甲。”

    朱元璋则淡淡地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那张永等人既然想扳倒刘瑾,抄家时抄到什么都有可能。”

    朱棣不笨,瞬间明悟了。

    也就是说,那盔甲、弓弩等很可能是张永等命人放在刘瑾家中的?

    刘宽则总结道,“朱厚照开始任用宦官、武将等佞臣是为了制衡文臣势力——这个目的他表面上是达到了,在刘瑾得势之前,刘健、谢迁等大臣便辞官归乡了。”

    “然而此后,正德时期的朝堂基本便是八虎相互争斗的场面。先是刘瑾把之前偏向文臣的两位大太监赶下台,最后他又被张永等人扳倒,随后张永、钱宁、江彬等相互争权夺利,几乎形成了佞臣党争的局面。”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明的军政大权却越来越集中到朱厚照手中。在掌握更大实权后,朱厚照则又做了不少在当时人看来很离谱的事。”

    听到这里,老朱父子三人都觉得,这朱厚照虽然貌似不靠谱,可却要比堡宗强很多。

    堡宗一个是被太监欺骗玩弄于鼓掌之中,二则也无需像正德帝这般从文臣手中收权。就这还弄出土木堡大败,以及后面的一堆事来,属实无能了些。

    刘宽道,“朱厚照很喜欢出巡,而且特别喜欢微服私访,后世甚至因此留下不少关于正德帝微服私访的传说。”

    “比如正德十四年,朱厚照曾在南巡期间,以姓氏及其属相猪为由,又说吃猪肉后会生疮,下达了‘禁猪令’。”

    禁猪令?

    听到这个词,老朱、朱标、朱棣都一愣。

    后世有传闻说明朝时不能把“猪”叫“猪”,而需要叫彘等名称,以避讳“朱”这个大明皇室谐音。甚至还有人说,大明皇帝不吃猪肉。

    这基本是谣传,甚至大多是清朝才有的谣传。

    其一,若朱元璋真有这方面的避讳,在命人编写《洪武正韵》时,完全可以将朱与猪改成不同音,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避讳。

    但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洪武正韵》中朱就与猪同音。

    其二,很多明朝官方文献、正史中,都没有对“猪”字进行避讳。如《御制大明会典》中记载皇家奉先殿陈设祭品时,便直接用了猪字。

    再则,猪虽然在当时乃至后来越来越趋向于骂人的话,可从上古至今却也一直是一种福气的象征,并不完全是贬义词。

    另外,若“猪”需要避讳,与马皇后姓氏直接同字的“马”要不要避讳?骑马是否有歧义?

    可以说,老朱在某些地方确实小气、严苛,可在某些地方却又是十分宽容大度的。

    当然,也正因此,听刘宽讲到“禁猪令”,老朱父子才会意外。

    “禁猪令一下,各地便都迅速的将猪杀完了,一时间民间竟无猪肉可吃。后来到了过年,太常寺准备太牢时问用什么替代猪,朝臣便借此事请求放宽‘禁猪令’,慢慢禁猪令就成一纸空文了。”

    听到这里,老朱点评道,“朱厚照这禁猪令确实属于胡闹了。”

    刘宽接着道,“陛下,朱厚照的趣事还有很多,有些难辨真假,微臣便不说的那么细致了。”

    随后,刘宽便将朱厚照“豹房观火”、“化名朱寿,自任威武大将军”、“抢男霸女”、“偏爱人妻”、”喜逛市场”、“嗜好饮酒”、“热衷异族文化”等流传后世的事迹都大概讲述了。

    一时之间,老朱、朱标、朱棣三人竟听得膛目咋舌,纷纷心道:朱厚照这小子也太能折腾了吧?

    最后,刘宽道:“毫无疑问,朱厚照是个相当聪明的人,至少学习能力很不错。”

    “他不仅因热衷异族文化,学会了多种外语,也喜欢吟诗作画、音律,甚至留下了一些创作影响后世。”

    “但他做这些事,确实像是出于玩,而非有什么远大目标——让微臣来评价的话,就是玩世不恭、放荡不羁。”

    老朱听了哼道,“什么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你直说他不似人君不就行了?”

    刘宽讪讪一笑,算是默认了。

    他没穿越前,看过网络上有些吹捧朱厚照的言论——不得不承认,朱厚照确是个有意思的人,但作为皇帝他又确实不怎么合格。

    历史上,大明在正德时期不仅有两个藩王先后叛乱,更有不少地方百姓起义——因为他任用的八虎确实是奸佞。

    至于其在对抗文臣、士绅方面的成果,也仅限于朝堂,在地方上士绅势力反而趁着朝政混乱之际更加壮大了。

    而朱厚照最正面的事迹,大概就是整顿了宣大一带的北方边军,并恰逢其时地御驾亲征击退了来犯的鞑靼,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大明武德。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